文/洪利民
(作者單位:湖北省佛教事務服務中心)
近年來,湖北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宗教工作,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著力提高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水平,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努力維護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宗教活動更加規范有序。在看到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取得較大進步的同時,也要注意到,由于長期以來宗教活動場所相對封閉,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仍處在較低水平,在財務管理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如果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混亂,外部監管不到位,將嚴重侵害信教群眾合法權益,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影響政府宗教工作公信力等系列問題。
為掌握湖北省佛教寺院財務管理和基層宗教工作部門財務監管工作最新情況,不久前,湖北省佛教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分兩組實地走訪了省內2個地市、9個縣市區、22個鄉鎮、10個基層民宗部門、38個佛教寺院,與基層民宗干部和佛教界人士座談交流40余次。擬定17類問題,制作《湖北佛教寺院財務管理情況調查表》,發放至100所佛教寺院,回收71份,回收率為71%。本次調研前后歷時兩個月,對全省佛教寺院財務管理現狀和宗教工作部門在財務監管方面的履職盡責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
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法律體系日趨完善。2005年,國務院頒布《宗教事務條例》,對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2010年,國家宗教局制發了《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辦法(試行)》,就加強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管理和監督等做出明確規定。2017年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11次提到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并明確了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登記制度,《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也有類似規定。可以看到,宗教活動場所有向宗教工作部門報告財務狀況、接受財務監管的法令義務,宗教工作部門也有財務監管的職責,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方面的法律責任體系基本上完備。
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工作已經起步,還需要加大力度深入推進。《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辦法(試行)》實施后,各地高重視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形成了一些加強財務管理的經驗和工作模式,有的既具有其鮮明的個性,也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如黃岡英山縣的大部分佛教和道教活動場所規模都很小,基本只有一兩個教職員,縣民宗部門依此特點指導全縣形成了“六到位”“六統一”的管理模式。“六到位”是基于小型宗教活動場所缺乏系統財務管理的特點,找出財務管理的六個重要部分(即財務系統、財務人員、績效系統、銀行賬戶、財務檢查指南和收支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監管,這不僅理清了財務監管工作的內容和流程,也能夠提升工作效率。“六統一”是指宗教活動場所有統一的印章樣式,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統一財務報表,統一資金賬戶管理要求,統一會計方法,統一財務披露。英山縣“六到位”和“六統一”管理模式的實質是細化宗教事務管理,為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活動的關鍵環節和工作內容提供具體規定,使其有規可循,并統一會計證據,便于檢查和抽查。該模式前些年在黃岡市推廣,湖北省民宗委在相關培訓中也全面介紹了其經驗做法。
近幾年來,基層統戰、宗教工作部門在學習宣傳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四進”以及迎接各級檢查指導整改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加上機構改革、人員調整等因素,部分地區在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方面的工作力度較《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辦法(試行)》實施之初有所減退,有的地方原來一些很好的做法沒有堅持,一些長效機制也沒有系統地建立和運行,部分寺院在財務管理方面認識和力度有所松懈,這一苗頭性問題要引起重視。做好宗教工作,既要立足當前解決宗教領域突出問題,更要著眼長遠多做打基礎、管根本、利長遠的工作。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是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湖北省佛教活動場所負責人培訓班
宗教界財務監管意識有所提升但未達到普遍自覺。宗教界財務監管的法律意識提升主要源于黨委、政府對財務管理的重視。《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辦法(試行)》實施后,全國、全省宗教工作系統掀起了重視和加強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的熱潮。在近年來全國上下開展的以“規范”為主題的“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中,反復強調重點規范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2018年以來,湖北省在宗教活動場所全面推進“四進”“八無”“三上墻”,活動覆蓋面達到90%以上。“四進”強調憲法和法律法規進宗教活動場所,說明對宗教活動場所依法依規管理的重視;“八無”中有“無高香、無商業化行為”強調了對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的要求;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上墻,都有助于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意識的提升。
但是,也有部分寺院負責人限于自身認識,對于政府相關部門的財務監管本來就持保留態度,如果主管部門財務監管力度有所松懈,前期下大力氣形成的加強寺院財務監管的氛圍可能難以持久。
宗教活動場所財務工作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急需主管部門加強監管。近幾年來,在各級宗教工作部門有效推動、指導和監管下,全省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管理日趨規范,有亮點、有突破、有成效。但從總體來看,與新時代的要求相比,湖北佛教寺院管理的民主化、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程度還不高。調研中發現主要有四類問題:部分寺院內部控制漏洞較多,存在“只記出納賬、報銷多白條、實物未登記、檔案缺保管”的現象。雖然有的建立了出納流水賬,但單獨建立會計賬的寺院不到一半。在實地調研的38處寺院中,只有7處單獨建立了會計賬,只有5處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要求制作了財務報表。有的寺院日常買菜、勞務、購物、維修等支出的憑證基本都是白條。固定資產未依法建賬,隨機調研的寺院中,70%以上未對固定資產登記建賬。財務檔案保管不力。30%的寺院未設立專門的財務室、檔案室,有的寺院雖已設立財務室,但保存的資料較少,沒有歷史賬本,重大基建項目缺乏原始資料,重大事項的確定也缺乏民主決策的過程記錄資料。寺廟財務管理水平不平衡,存在“大廟規范、小廟混亂”的現象。出現賬目混亂、審批手續不規范、無對公賬戶等問題的寺院,大多集中在年收入10萬元以下、地處偏僻、人員較少的小廟。部分寺院制度執行不到位,存在“落地未落實,上墻不上心”的現象。有的寺院民主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重大事項開支未實行集體決策,存在“一言堂”的現象;有的寺院財務管理小組為臨時組建,人員在冊不在崗,沒有發揮實際作用。部分寺院資金利用率不高,存在“無預算、無決算、理財少、收益低”的現象。
上述問題僅靠佛教界自身是難以解決的,需要各級宗教工作部門持之以恒地重視和加強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使之成為習慣,成為常態,才能推動全省寺院財務管理狀況發生質的變化。
從監管主體(各級宗教事務部門)和監管對象(宗教活動場所)兩個方面來分析。
監管主體方面:基層宗教工作部門有認識上不到位的現象。有的宗教工作干部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是本單位的法定職責,如不依法履職,則有失職瀆職的風險。有的宗教工作干部認為宗教活動場所財務是其內部事務,不宜過多干涉,得過且過,在主觀上就放棄了監管。有的只是看重財務制度是否上墻、是否有賬本、是否有財務公開的形式、是否上報年報,但未認真地查看報表或賬本,發現問題、研究和指導改進問題。有的平時放任自流,出了事才引起重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基層力量薄弱,特別是財務專業能力不夠。有的縣級宗教工作部門人手較少,加上財務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發現不了問題,無法真正發揮監管和指導的作用。監管制度不健全。有的基層宗教工作部門未將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納入職責范圍,列入重點工作,明確專人負責,也沒有形成與其他部門齊抓共管的監管模式。
監管對象方面:部分寺院財務監管意識欠缺。宗教活動場所負責人的財務意識體現在三個方面:財務管理的法律意識、民主管理意識和自覺接受監督意識。一些場所不落實財務公開制度,而不公開的原因解釋為廟內的事沒有必要讓局外人去操心,且財務一旦公開可能會給活動場所財務帶來安全隱患。部分寺院負責人還停留在“我沒有亂花公家的錢,不怕別人去查”“僧事僧斷”“山門內的事僧人自己管”“宗教問題很特殊”等陳舊思想觀念,“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這一理念還未入心入腦,認識上還未達到主動加強財務管理、主動公開賬目、主動接受監督的高度。財務工作能力不足。雖然經過多次學習培訓后,很多寺院住持對財務管理已較為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究竟應該如何管理、如何審批、如何監管,還是知之甚少。有的住持不了解財經紀律,隨意開支;有的將財務工作全權交給當地“頭人”或骨干信眾來處理;有的住持看不懂憑證,審批完全走形式,盲目簽字或由居士代簽。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到位。部分寺院民管會未真正發揮管理和監督的作用,權力過于集中,內部民主管理、集體決策等內部監督流于形式。信眾中有財務知識和財務監督意識的人也不多,發揮的監督作用相當有限。

湖北省仙桃觀音寺財務檔案

宗教教職人員學習新修訂《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
層層夯實監管主體責任。首先要強化監管主體對宗教財務監管工作的認識。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這是現代社會權力運行的基本倫理,各級政府要對其提供的公共服務、監管治理水平承擔責任和后果,如果公共治理失敗或出現重大失誤,有關負責人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按照《法治政府綱要》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能。在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方面,各級宗教工作部門首先要解決“應當做”“必須做”的問題,其次才是“怎么做”的問題。在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地方性宗教法規的框架下,宗教工作部門要樹立“法定職責必須為”的理念,要認真學習《宗教事務條例》《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切實理解并落實其賦予的財務監管職責。要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充分認識到宗教活動場所發生財務問題后果的嚴重性。要破除過分強調宗教特殊性的片面認識,把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無法外之地,無法外之人,無法外之教”的要求貫徹到宗教工作各個方面。
健全監管責任體系。各級宗教工作部門要按照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完備”的要求,系統梳理在宗教財務監管工作中應當履行的職責,建立完善責任體系。要將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列入重要業務職能,加強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情況調研,進行制度性設計,加強指導和檢查督辦。要與財政、稅務、民政等形成齊抓共管的監督合力。也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監督,建立起社會廣泛的監督責任體系。
通過大數據平臺提升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效率。省級宗教工作部門可以依據互聯網系統構建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數據共享中心,一方面可為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提供數據支撐和信息披露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宗教工作部門引入其他相關部門進行監管的平臺,在整合數據的基礎上,找出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共性問題可以在全系統范圍內廣泛討論研究解決;個別問題可以直接對接地方部門提出整改要求。
指導監督對象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首先要培養提升寺院財務監管意識。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強調宗教活動場所是受政府審批依法設立,其收入來自于社會,因此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必然要受到法律法規約束。要將宗教教職人員財務監管意識上升到宗教神圣性、道德境界的高度,督促其公私分明并切實履行法定責任。要以實際行動告訴監管對象,財務監管的目的不是干涉宗教內部事務,更不是覬覦其財產,而是幫助其實現長遠健康發展。推動寺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理財,降低財務管理風險。將提升寺院財務人員工作能力列入培訓計劃。
推動符合條件的寺院落實法人登記制度。法人制度,是現代法治國家規范社會組織民事關系的一項基本制度之一。在各方的呼吁努力下,2017年出臺的《民法總則》賦予了宗教活動場所法人地位;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湖北省宗教事務條例》明確了宗教活動場所可以辦理法人登記的權利;各級宗教、民政部門也下發通知,對宗教活動場所辦理法人登記的操作流程作了全面規范;最近出臺的《民法典》也為宗教活動場取得捐助法人資格作出明確規定,為宗教活動場所的現代化管理掃除了制度性障礙。
實行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登記制度,有助于提升寺院自我管理水平。根據規定,法人應當依法制定章程,設立理事會、民主管理組織等決策機構,并設立執行機構以及監事會等。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法人登記后,需按照章程要求進行更為規范、嚴格的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組織,執行國家統一的財務、資產、會計制度,建立健全會計核算、財務報告、財物公開等制度,這將極大地促進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長效化。同時,賦予法人資格,有利于明確政府有關部門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職責,形成統籌協調、綜合施策、規范管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總之,辦理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登記,為加強寺院內部財務管理和外部監督提供了難得機遇。
從當前佛教界辦理法人登記的情況來看,從2019年該制度實行至今,無論是基層宗教部門還是佛教界,在認識上需要提升,工作上要加大力度。因此,各級宗教工作部門和愛國宗教團體要加強調研、指導和培訓,重視和解決寺院關于法人登記認識上和具體操作上的困難,實現“能登盡登”,對目前暫不具備法人登記條件的,也要把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登記應具備條件以及完成法人登記后的管理要求作為今后加強寺院管理的努力方向,使寺院財務管理以及各方面管理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