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成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5
建筑行業正在發生一場以“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為主題的建筑工程變革,隨著經濟建設的持續加快,根據專家對我國建筑面積增長情況的預測,2020 年新開工的建筑面積將達到新高,對于我國的能源和資源供應帶來極大挑戰,因此有必要推進建筑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為了整個建筑行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必須大力推廣建筑施工綠色可持續技術。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激發施工企業推行綠色建筑技術,但對于環境保護的考慮優先級仍然高于成本本身,在滿足綠色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約成本,提高施工企業進行綠色施工的積極性[2]。施工過程采用科學高效的綠色施工技術負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環保效益與節約資源齊頭并進,避免不必要的開支及浪費。綠色建筑需要考慮的成本因素比傳統建筑方式多,因此建設投入也會更大,建設高等級的綠色建筑其成本支出還會進一步增加。
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對建筑的綠色施工開展了研究。綠色建筑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施工中嚴格執行優化施工方案,保證建筑物完工質量以及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作業人員的安全問題也是方案應高度重視的因素[3]。綠色施工就是制造綠色建筑產品的過程,其關鍵在于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充分考量建設過程,提升經濟效益,將自然環境受到的破壞和影響降到最低,用技術和管理服務成本控制,以提高利潤,將成本控制在合理區間作為最終目標。
綠色施工的總體框架如圖1 所示,總體框架涵蓋了施工過程中的六個方面,包括施工管理部分、環境保護部分、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部分、節水與水資源利用部分、節能與能源利用部分和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部分。
(1)施工管理。在施工管理的核心是人員管理,施工人員要受到明確的責任制度約束,在開工前從整體和獨立兩個維度對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并按照有關的規定進行審批。工程質量、環境保護是根本,現場優化施工措施是方法。實時監控整個建筑施工過程,從前期項目裝備、方案制定到現場施工,嚴格按照方案要求進行全流程監督,尤其要把好驗收關,優化建造策略、建造技術及建材選擇,嚴格執行科學管理措施。
(2)環境保護。包圍型遮擋物是工程建設中塵土防范的重要手段,可阻止施工中揚起的雜質、廢棄物四處擴散;施工車輛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車輛輪胎夾雜的泥沙需要處理后才能離場。在塵土裸露的區域種植臨時性草木或者進行隔離,在現場進行灑水、封閉控制塵土飛揚。嚴格管理設備噪音,避免或減少施工振動產生的噪音,使用預先制作的型材,合理安排與布置施工。減少城市建筑物反光表面、經打磨拋光的建材、玻璃幕墻等易反光材料形成的光源污染、提升日光性燈具的使用比例,減少光源對非施工區域的照射。建設項目的污水應具備專業管理部門出具的水質檢驗報告;防范施工污水對地下水系統的污染;保護地表環境,防回收處理有毒、有害廢棄物;施工后恢復被破壞的植物等。
(3)提升材料資源利用。材料資源利用提升可以從一下方面開展,材料生產企業采用節能設備制造建材、通過優化建設方式和流程降低材料的損耗,提升各類輕質建筑板材、高效保溫隔熱材料、新型復合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使用率。減少庫存,避免采購浪費、依據建設進度安排材料進場時間;充分利用當地建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4)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水資源的保護對于環境保護意義重大,水體一旦因施工用水污染恢復苦困難;必須在整個過程中重視水資源的節約與合理使用;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節水工藝設施;用水應優先考慮使用建設單位或附近單位的循環冷卻水或重復用水等;確保水資源的使用的長久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5)節能與能源利用。科學地制定能源消耗方案,既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又能減少能量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采購國家或專業機構建議的環境保護效果好、能耗低的施工機具;恰當地安排施工工作面以及施工順序,因地制宜,增加施工過程中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消耗中的占比。
(6)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節約用地,減少對臨時用地、耕地的占用。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避開傳統的,落后的施工方法;認真勘察,嚴格控制土石方工程量;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盡量保持與周圍環境、景觀相協調。嚴守土地耕地紅線,切實保障土地合理應用。
綠色建筑中,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是一個整體,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能片面地看待綠色建筑的發展,考量建筑項目成本時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還應看到綠色建筑在帶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外部成本[4]。綠色建筑其成本結構比普通建筑復雜得多,建設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來自多方面。在對綠色建筑成本進行研究時,需要盡可能地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為了更好的研究綠色建筑成本,還需要對不可預見成本進行總體量化,形成清晰明了的總體成本。在分析和總結建筑綜合成本時,環境、時間、技術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施工建設費用不僅包含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建設成本,還需要全面結合其他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隨著加工制造行業不斷發展,質量成本的管控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體系,這套體系也在建筑工程領域逐漸開展應用。控制成本包括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損失成本包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詳見如下公式:
質量成本=控制成本+損失成本 (1)
控制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 (2)
損失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 (3)
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與建造質量之間相互影響。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是前期投入的控制成本,而內部、外部損失成本是結果成本,施工過程中由于工人施工不當,施工過程停滯屬于內部故障,而外部單位個人因施工進行的投訴、索賠屬于外部故障。
環境成本包括兩方面,一部分是制造產品所消耗資源的價格,即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制造和使用產品過程中對環境帶來危害所需的整治費用,即自然環境的修復價值[4]。資源無節制地使用最后導致的結果將是沒有資源可用。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開始探索環境的保護和再生。環境的保護和再生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企業應對其進行成產過程所造成的污染負責,同時也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
結合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因素,例如天氣、地貌、地形等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性價比最高的技術,從而減少增量成本中的技術成本[5]。
構建全面的建筑標準,借鑒先進的建筑標準;開展多區域的試驗,通過不斷的嘗試總結出最適合自身的建筑標準,從而有效地規范綠色建筑行業,這樣才能更好的計算增量成本[6]。
各個地區應該依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相關政策,對綠色建筑行業予以補貼和優惠,從而增強開發商對綠色建筑的積極性,減少增量成本。在建筑整體建設過程中,成本受到多種因素持續變化,因此以全生命周期進行成本管控很有必要,包括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設計單位的專業素養、施工團隊的工作質量、建造技術水平都會導致成本的變化[7]。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短期內不會改變,現階段由于資源供應的矛盾需要提高施工企業對綠色施工的重視,如果無法降低綠色建筑施工的成本,將極大的打擊工程企業采取綠色技術進行施工的積極性,因此本文重點分析的是在節約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綠色施工措施,以實現綠色建筑的價值作為出發點,根據綠色建筑的標志和標準來設計和施工時,要挑選出最優的方案。而從綠色建筑成本的角度來體現綠色技術的經濟價值,能夠讓建筑開發商看到綠色技術的優越性,選擇使用綠色技術,以此來促進綠色技術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