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繼文
每天收拾書包,整理、準備書本、文具是孩子邁進小學校門的第一項任務,但往往許多家長并不放心,選擇代勞。家長給出的理由是怕孩子準備不好,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為什么家長會有這樣的擔心?孩子又為什么會準備不好?整理物品看似事小,實則意義重大。可以說,它是孩子入學的必備能力,更是孩子學習自我管理的基礎入門課。
“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有些家長可能會疑惑整理東西真能有如此多的好處?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只是一次整理活動,那么孩子只是在收拾東西。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卻可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好習慣。而兒童期恰恰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那么,怎樣做才能讓物品整理中蘊含的成長能量充分發揮出來?接下來,我就以孩子們最熟悉的、家長也比較頭疼的玩具整理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些具體做法:
1.調整口吻。家長要以輕松和期待的口吻邀請孩子一起整理,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說: “玩具休息時間到了,我們一起送他們回家休息吧!”“小汽車該加油啦,我們開到加油站吧!”等話語,以情境吸引孩子。對于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則可以通過情感任務激勵孩子,比如: “能干的寶寶快來把玩具收拾好吧!” “聰明的可樂快速把它們歸位吧!”任務之前的愉快語氣會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認可,自然就會有動力。這時候,家長要做到的就是調整心態,即使收拾效果不是很好,也不要急躁,慢慢練習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過程會讓孩子感受到溝通方法的重要性。
2.一起商量。從哪里開始?可以怎樣分類?先收什么玩具?鼓勵、引導孩子多說說自己的方法,這樣孩子在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對空間和位置、順序也都能有提前規劃。也讓我們在傾聽孩子想法中,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薄弱經驗點,一定不要急于把所有的經驗都給孩子,急于求成只會打消孩子的熱情。
3.及時肯定。往往孩子的做法肯定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要急著去糾正孩子,而是要從中找到閃光點。如:第一排的毛絨玩具擺得真整齊,第二排的玩具怎么擺也能這么整齊呢?一定要讓孩子發現分類擺放這種方法帶來的變化,體會到整理是需要方法的。這時,再給孩子提供一兩點建議,比如:我們把球放進筐里,把樂高裝進盒子里,這一層會不會就變得更整齊了?通過小建議幫助孩子使成果顯著化,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慢慢地孩子就會有意識地關注、思考整理方法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提倡表揚、鼓勵要有重點,但是也不要忽略最直白的贊美方式。有時候,面對孩子的成果,一句 “你真棒” “你怎么這么能干”,會讓孩子的成就感爆棚。
4.堅持執行。好習慣是堅持出來的,整理習慣也一樣。如果每次孩子玩完玩具后,我們家長都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整理,慢慢地堅持下來整理也就成為了一種習慣。由于隨玩隨收,孩子都能輕松完成。
5.適當滲透。學習無處不在,整理中同樣可以獲得很多知識經驗。比如:收拾小汽車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比一比哪輛小汽車最大或者最小、數一數紅色的有幾輛、試一試從大到小擺出來什么樣,等等,孩子在收納的過程中,便能夠自然感知、積累各種知識經驗。但要注意,無論滲透哪方面的內容,都不要過多,收納和學習都不是一時之事。
這些方法是不是很簡單?我希望家長們都能積極行動起來,為孩子培養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