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榮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的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既包括我們中國人在內,也包括很多國際友人。除了對生命的尊重以外,人們開始思考與這個世界如何相處的問題,思考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珍惜生命、善待自然、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各國對糧食安全尤其重視。我們國家一直都有珍惜糧食的傳統,現在,舉國上下更是形成了以自我約束為主的反對大吃大喝的風氣。
筆者幼年生活在沂蒙山區,每到春天,都會經受一次“斷囤”——沒有糧食吃的考驗。只有品嘗過饑餓滋味的人才會知道食物對人的意義,這與生活在城市和農村的關系不大。記得小時吃飯,父母會教育我要堅決執行“光盤行動”,就連煎餅屑和小米粒都是萬萬不可浪費的親切食物。在需要野菜補充食糧的饑荒年代,這些飲食細節,成為許多人生活中最真實的記憶。
改革開放帶來了城鄉經濟大發展,糧食的豐富性與日俱增。但對大多如我一樣經歷過困難時代的人,還保持著“窮習慣”——珍惜每一樣食物。朋友相聚,我也會勸朋友盡量把余下的食物打包帶回去。記得在廣州工作時,我認識的一位腰纏億萬的老板,飯畢,把湯湯水水也打包回去。有些人看到后覺得廣州人太小氣了,其實,恰恰是這些細微處節約的企業家才有可能做成大事。相反,有些貧寒子弟,一旦富起來,就“好了瘡疤忘了痛”,好煙好酒,大快朵頤,充其量享受三分之一,還美其名曰“排場”。
優秀的家庭往往都非常注重家庭素質教育,節約文化,是文明、共享、生態的家風體現。
今年夏天筆者走訪了幾個城鄉家庭。發現一個農村富戶的孩子,飯菜吃了一半就倒掉了;另一個城市家庭的孩子,吃飯時一點兒都沒有浪費。我悄悄地問了家長,農村孩子的家長說家里不在乎節約那點糧食,自己小時受苦,所以不想讓孩子再受苦了;城市孩子的家長則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教育孩子。一頓飯,真的能看出家族傳承背后的文化。
曾幾何時,我自己也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對科技產品的“喜新厭舊”,造成家中大量科技產品的積壓,也浪費了錢財。記得在缺衣少穿的年代,親友間的均糧勻衣,解決了很多家庭的大問題。當下,將閑置物品分享給親友,既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對社會也是無形的貢獻。
“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卻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優秀的家庭往往都非常注重家庭素質教育,節約文化,是文明、共享、生態的家風體現。有節約習慣的家庭,會在具體細節中讓家庭成員學會對這個世界的尊重——珍惜生命,敬重大自然,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對每一粒糧食的珍惜里,藏著你對整個世界的體貼。
在相對富裕的今天,糧食安全對于中國而言,依然是個沉重的話題。節約糧食,要從身邊做起。家里家外,對餐飲的節約,對物品的珍惜,都能看出一個人對身邊資源的統籌能力。合理用餐、節約每頓飯,應該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推而廣之,一個愛家、愛國、愛自然、愛世界的節約風氣就會蔚然成風。如此,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