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
摘要:經過近四十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無論在工業種類、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然而隨著全球范圍不斷競爭加劇,現階段國內一些產業發展同時遭遇環境保護和成本競爭雙重發展瓶頸,發展壓力不斷增大,大大降低企業利潤和發展后勁。文章針對該問題不斷技術創新,專業化精細布局和產業嫁接等發展模式進行探討,以實現生產過程中的各類資源的深度循環利用,減少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產業制造成本,以推動產業經濟二次騰飛目標。
關鍵詞:產業布局;工業產業園;資源深度應用;產業嫁接;綠色發展
一、前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無論工業規模還是發展質量都實現跨越式發展,人均GDP保持了接近9%的年均增長率,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約合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折算達到10276美元,突破1萬美元大關,實現新的跨越。在工業門類方面,國內工業已建立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產品種類齊全、產業鏈完備的眾多產業群。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基本國力得到顯著增強,經濟總量排列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雖然改革后各方面經濟指標進步令世人矚目,但這些耀眼經濟發展成績背后的隱憂也值得關注。這種追趕式高速工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較為粗放式增長的模式,資源與環境沒能很好兼顧平衡和保護。這種發展慣性也使國內一些粗放產業經濟增長越來越接近了資源、環境和成本條件的約束邊界,經濟進一步發展動力不足。并且,在這種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中,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利用率不高和破壞環境的代價。
近幾年,隨著國家及國民對環境保護意識漸漸增強,以及對綠水青山美好生活的追求,國家也開始逐步提高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并逐漸與國際發達國家接軌,產業進行環保認證,部分環保指標已按發達國家的較高標準嚴格實行。粗放式的單體產業發展模式競爭力在這種新發展階段下顯著下降,嚴重依靠粗放式發展的產業經濟數據不斷下滑。伴隨世界開放程度增加,競爭激烈程度加劇,環保壓力增大,繼續依靠耗費資源、“高產亂排”的道路必將越走越窄。許多粗放式發展產業在國內明顯感受到來自成本和環境的發展瓶頸,近年來一些較為低端制造業出現發展困局,也造成國內部分中低端制造產業關閉現象和部分企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在這樣產業大趨勢背景下,我國的工業經濟增長模式、企業競爭方式、經濟管理體制等各個方面都將發生重大的變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將發生顯著變化。通過“供給側改革”和“走綠色循環工業化道路”,將成為中國邁入產業強國的戰略方向。
在升級產業發展與環境和諧發展方面,政府前期已進行系列科學探索和政策引導。如:規劃產業集群,建設工業產業園區等等,這些政策引導也取得積極效果,極大解決了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問題。但要實現產業與環境友好、資源充分利用和提升產業經濟效益的跨越式發展目標,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在園區科學規劃和產業布局方面,開展產業資源深度利用和專業細分研究,提升制造產業發展動力,實現中國向發達國家邁進的社會發展目標。
二、產業規劃現狀
工業生產本質上就是各類有形資源的形態轉化和組合過程,即將自然資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費或再加工過程的產品,而且需要采取自然資源作為加工制造過程的原料。因此,消耗自然資源是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同時,工業生產過程還會產生廢料(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廢物),廢料無序排放將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所以,工業生產活動的必然會造成周圍環境的改變。通過對排放物處理即為減少或減輕對環境的污染,這種向環境排放前處理是國家法律法規強制要求的,對企業而言這種處理成本的增加必然會增大產品制造的總成本。
為適應產業集中、環境集中治理,目前產業模式多采用工業園區方式,各地建立以產品目標類別布局企業,規劃出相應產業園區。這一方面有利于公共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統一將排放限制在特定區域,便于集中處理。相對于分散治理的模式,工業園區在集中處理在及時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然而,這種園區方式,各排放企業仍然按原有工藝路線生產,產品流和排放物料路線沒有變化,雖然各個企業將排放物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降低廢料轉運物流,這種集中處理降低了處理成本,但是排放物總量上沒有改變,排放物處理難度仍然巨大。針對上述問題,如通過產業嫁接,產業間物料資源互補,實現物料資源化循環發展,將某個企業排棄的物料作為另類企業的生產原料資源再次循環,就能在環境治理和產業成本優勢大大提高,更有利于產業綠色發展。所以產業間的空間布局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搭配,在不同產業鏈上,整合能源和排放物料的產業鏈條,經過跨產業間相互搭配和整合,實現產業間資源和能源互補生產,近零排放。實現綜合成本大幅下降目標,促進產業健康綠色發展。
三、產業園區規劃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和產品市場競爭呈現全球化的模式下,必然對產業發展提出全新的經濟需求,不但要要求產品在產業鏈全過程環境友好,綠色發展。還要著力降低產品制造成本,才能有效地提升制造出來產品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同時建立具有社會責任的現代公司形象。提高資源環境生產率和綠色發展也是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
在現有經濟規模和產業技術發展階段,還不能完全解決由于工業生產過程中工業廢棄物產生和排放問題,通常采取集中或原地無害化處理,處理達標后排放。為達到國家相關行業規定排放標準要求,企業必須建設特定處理場所,增加環保處理材料材料,投入處理機器設施和配備相應操作人員才能完成處理過程,這些活動不能為原有產品增加額外直接經濟效益,是企業必須遵守的法定義務。在日益嚴峻的環境保護壓力下,產業利用現有科技水平和不大幅度增加設備投入條件下,加強政府產業引導作用,創新思維,可采取對產業科學細分和產業“嫁接”模式,規劃不同產業特點的產業群,可以同時實現近零排放和資源高效利用,大幅降低環保處理總量和相關投入規模,提高整個產業群內的產業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下面本文提出幾個產業發展模式加以探討。
(一)專業化產業集群模式
產業園作為城鎮化的重要成果和產業發展的工業活動載體,產業園區的建設在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產業升級、城鄉一體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產業園區規劃上,不僅僅以產品種類集中產業,更應綜合生產過程能源流和物料流細分規劃產業集群,實現資源深度利用。這在今后各地工業產業園區規劃和建設時,可以更加精細劃分,充分因地制宜,科學搭配減少能源消費和增加資源利用率。
例如:在電鍍、噴涂和油漆涂裝等相關企業,在工業分類中都作為涂層產業分類,產品出口都是化學保護涂層,所以一般布置在表面涂層園區,然而這幾類表面涂裝企業主要排放物的理化物性和物料特征差別甚大。雖然均為化學品類廢料,但是一些企業主要產生固體顆粒物的固廢類,一些為有機溶劑的VOC排放處理,還有含有酸堿金屬離子的水溶液形式廢料,它們的物化特性和形態差別很大。在對應工業園區內,即便排放集中,其處理成本仍然很高。產業分類時,可以考慮應進一步將這幾種涂層相關企業進行細分規劃,例如將顆粒類涂裝和有機溶劑類區分開,如果數量大,還可以將產業進一步細分到物品不同顏色功能處理區。這樣更為專業化細分表面涂層產業更有利于排放物回收和深度處理,少量增加成本就可將排放物凈化處理,應用于一些要求不太高應用場景,實現物料二次利用。如回收后的固體粉末涂料,簡單篩選等凈化處理就能二次使用到建筑防護欄保護,實現“變廢為寶”,極大減少排放。涉及相關類似行業還包括:家具、桿塔、欄柱、機柜類等等產業。
所以在產業集群規劃更應在科學上指導下,認真分析產業鏈中制造企業工藝上的細微之處,在原有產業功能劃分的基礎上,可以做到產業規劃更精細,提升產業精細化發展水平。
(二)產業循環模式
工業生產過程或多或少將副產一些固體、液體和氣體形態的廢物。一方面廢物的產生增大排放時環境壓力,另一方面,無害化處理廢料必然增加設備投入和能源消耗,也間接增大產品制造成本,有些物料處理難度相當大,后期處理需新增不小的投入,處理成本相當大,這些大幅增加的成本轉嫁都將降低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針對該類問題,可以在產業集群時,充分利用政府規劃布局,相關產業根據其生產工藝特點,將互補類企業協調和生產工藝間對接,通過這種產業或副產物之間的對接,可大大延長主要副產物產業鏈,嫁接出新的附加產品,通過這種產業相交模式,減少了廢物排放轉而形成一種有利用價值的新產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總目標。
基于上述思路,在產業對接時,可以將磷肥產業和鋁化工產業規劃在同一或相鄰工業園區。目前磷化工廢渣由于大量含游離酸,而鋁化工企業排放泥料呈堿性都一直是治理和綜合利用難題。若采用工藝對接,采用酸堿廢料中和,再簡單無害化處理后,完全可以以此為主要原材料研發出新的輕質建筑材料,拓寬應用到建筑領域。同時解決環境排放問題和降低材料經濟運行成本。
同樣可走產業嫁接模式如:火法煉鋼廠的余熱、廢渣實現與水泥制品產業嫁接,最大程度地利用二次能源,廢渣和廢水進入工業產品原料鏈,達到工業成本降低,排放強度減小。類似地,電廠脫硫技術多采用堿性乳液反應燃氣中的二氧化硫氣體,若采用紙廠大量廢堿液來替換所需工業原料,廢堿液完成氣體吸收、母液蒸發濃縮,實現各類物料深度利用,最后產品也能實現“梯次利用”。采用模式更新后,一方面廢物排放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經濟成本指標可以顯著提高。實現環境與成本降低雙贏。
值得深入研究相關產業實例還有很多,通過這樣跨行業、跨部門產業之間的整合,可以增大產業生產中副產資源的應用深度,延伸產業鏈條,可極大降低企業排放強度和產品制造成本。要實現這一點,一方面需要科學論證基礎上,市場運作整合;另一方面更得依靠政府宏觀規劃實現,國家戰略層面實施才能推廣實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經濟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取得令世人矚目的高速發展,這得益于國內發展經濟國策不動搖、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干勁。然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今后的產業發展方向既要關注環境友好,綠色發展,同時還需要大力提質增效,以適應全球范圍競爭格局。在此背景下,必須依靠科學創新地規劃,合理建立細分產業、資源深度利用和延長產業鏈循環科學模式,更需精細化布局。相關行業或政府層面站在新高度全盤綜合思考,推動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打造出一條開創產業經濟再次騰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http://www.scio.gov.cn/video/gxbb/34056/Document/1672115/1672115.htm.
[2]汪浩,賈川.我國固廢綜合園區案例研究與發展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04):63-65.
[3]張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重慶萬州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商論,2019(24):179-181.
[4]江可,周李月,王煒.湖北省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現代商業,2019(19):77-78.
[5]李佐軍.推進綠色發展 加速形成新動能[J].新經濟導刊,2019(04):15-19.
[6]張麗英.關于珠海產業園區發展現狀的思考[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9,13(03):46-51.
(作者單位: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