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欣
摘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日益增長的創新需求使得企業紛紛建立創新社區獲取用戶創意,用戶也能借助這一平臺發表對產品的觀點,創新社區用戶參與已引起學術界和實踐界的重視。文章對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的內涵、維度劃分以及研究熱點進行詳細論述,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綜述
一、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的內涵
1978年,Chase提出“顧客接觸”的概念,認為顧客只有身體出現在參與體系中才算參與進創新體系。但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信息獲取方式。創新社區的出現使得用戶能夠線上參與創新,跨越時空與其他用戶、企業進行交互,而不僅局限于線下參與。對于創新社區中的用戶參與,學者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Anderson和Crocca將用戶參與定義為企業和顧客通過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利于企業創新的技術或方法,并將其用于新產品或新服務的開發過程中;范鈞和聶津軍認為用戶參與是指用戶通過虛擬社區等網絡虛擬環境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即通過用戶和用戶、企業、虛擬社區間的交流互動,不斷分享和貢獻各類信息、知識、技能,積極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中的創意概念、設計開發、測試支持等活動。
通過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學者們雖已對用戶參與展開深入探索但尚未達成一致。本文借鑒范鈞和聶津軍的研究,將用戶參與定義為用戶通過創新社區這一平臺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即通過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企業間的交互,不斷分享知識、傳遞信息、創造內容,積極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
二、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維度劃分
目前,學界對用戶參與從不同視角進行劃分,其中最常見的維度劃分如下所示。
1. 按參與程度劃分,如Fang 等人提出將用戶參與劃分為用戶參與廣度、深度;Camacho等人研究用戶參與強度對創意質量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按參與程度對用戶參與進行維度劃分是學術界較為常見的方式。
2. 按用戶參與角色劃分,例如Fang將用戶參與劃分為信息來源型用戶參與和聯合開發型用戶參與兩個維度;Cui和Wu進一步將用戶參與創新劃分為信息來源型用戶參與、聯合開發型用戶參與以及獨立研發型用戶參與三個維度。目前,基于用戶角色劃分用戶參與維度的研究大多采用上述兩種劃分方式。
3. 按參與階段劃分,例如Fang等人提出用戶參與深度就是用戶在創意產生、概念開發、產品規范、商業評估、產品設計、產品工程、原型、產品測試、跨功能團隊形成以及監督控制開發階段等十個階段的投入性程度;Chang和Taylor按用戶參與階段將其劃分為創意產生、開發、發布階段的用戶參與。目前,學者們對用戶參與階段的劃分仍未達成統一,但大都包含創意產生、原型開發、產品設計、產品測試和產品介紹這五個階段。
4. 按用戶具體參與行為劃分,例如Hutter等人認為用戶參與行為由提交創意、評論、評估創意等行為組成;Carlson等人將用戶參與行為劃分為反饋和協作。因此,已有研究對創新社區用戶具體參與行為的劃分標準有所不同,但主要是總結用戶在社區內的具體參與方式進而劃分用戶參與。
三、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的研究熱點
目前,學界對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方面。
1. 目前學者們對創新社區用戶參與的研究聚焦于用戶動機,比如劉海鑫和劉人境提出主辦企業的社區管理行為能夠通過互惠及認可這兩個個體動機對社區成員知識貢獻行為產生影響;賀愛忠和李雪以小米手機社區為例,研究用戶持續參與行為形成的動機演化機制,依次是初始參與動機、逗留動機、持續參與動機。從上述內容可知,大量研究集中于用戶個人動機如何影響其參與,只有少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用戶參與動機的演化。
2. 學者們還對創新社區用戶角色展開大量研究,比如Fuller等人認為包括社交者、大師、創意產出者、高效貢獻者、消極創意產出者以及被動評論者在內的六類用戶在創意產出中做出的貢獻、發揮的作用都有所不同;戚桂杰和李奕瑩將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分為核心用戶、積極社交用戶、魅力社交用戶、積極創新用戶、有效創新用戶及邊緣用戶并分析各類用戶的行為特征。基于上述研究,國內外學者大都依據用戶參與創新的活躍度,將創新社區用戶角色分為6類并分析不同類別用戶在創新中做出的貢獻。
3. 學者們也對用戶參與行為、貢獻行為展開大量探索,如Hutter等人認為用戶參與行為由提交創意、評論、評估創意等行為組成,研究用戶參與對虛擬社區意識和社區組織感的影響;姚山季和王永貴將用戶參與分為信息提供和參與創造并研究其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除此之外,也有少量學者從動態視角研究用戶參與,如Brodie等人揭示復雜、動態的消費者參與會隨時間推移出現不同的參與強度進而反映出不同的參與狀態。因此,學者們主要聚焦于用戶參與的靜態研究,鮮少從動態視角對用戶參與展開研究。
綜合上述三方面內容的分析,已有研究仍側重于用戶參與及貢獻動機、用戶角色、用戶參與行為劃分等,而用戶參與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動態視角研究用戶參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四、結語
本文從內涵、維度劃分、研究熱點三大方面對企業主導創新社區用戶參與進行論述,研究發現目前學術界對用戶參與的內涵及維度劃分仍存在多種多樣的理解,且有關用戶參與的研究大多側重于動機、參與行為、角色等視角從而忽視了動態視角的研究。本文通過上述梳理以期為創新社區用戶參與后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Anderson W L, Crocca W T.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Codevelopment of Product Prototyp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3,36(06):49-56.
[2]范鈞,聶津君.國外顧客在線參與新產品開發研究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14, 34(08):128-133.
[3]Fang E, Palmatier R W, Evans K R. Influence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on creating and sharing of new product valu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03):322-336.
[4]Camacho N, Nam H, Kannan P K, et al. Tournaments to Crowdsource Innovation: The Role of Moderator Feedback and Participation Intens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19,83(02):138-157.
[5]Fang E E.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Speed to Market[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72(04):90-104.
[6]Cui A S, Wu F. Utilizing customer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f customer involvement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6,44(04): 516-538.
[7]Chang W, Taylor S A. The Effectivenes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6,80(01):47-64.
[8]Hutter K, Nketia B A, Fuller J. Falling Short with Participation - Different Effects of Ideation, Commenting, and Evaluating Behavior on Open Strategizing[J]. Long Range Planning,2017,50(3SI):355-370.
[9]Carlson J, Rahman M, Voola R, et al. Customer engagement behaviours in social media: capturing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8, 32(1SI):83-94.
[10]劉海鑫,劉人境,李圭泉.社會資本、技術有效性與知識貢獻的關系研究——基于企業虛擬社區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4,26(12):10-19.
[11]賀愛忠,李雪.在線品牌社區成員持續參與行為形成的動機演變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15,12(05):733-743.
[12]Fuller J, Hutter K, Hautz J, et al. User Roles and Contributions in Innovation-Contest Communi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4,31(01):273-307.
[13]戚桂杰,李奕瑩.企業開放式創新社區在線用戶貢獻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4):81-87.
[14]姚山季,王永貴.顧客參與新產品開發及其績效影響:關系嵌入的中介機制[J].管理工程學報,2012,26(04):39-48.
[15]Brodie R J, Ilic A, Juric B, et al. Consumer engagement in a virtual brand community: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SI):105-114.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