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婷
摘要:在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下,隨著企業創新的不斷推進,就我國企業近一些年來推行年金的實際情況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對養老金的差距造成了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年金可以補充養老金存在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其也在不斷擴大養老金的差距。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難以有效預測。另外,現階段在雙重影響下,政府難以決斷,造成對應企業年金的政策較為缺失,不僅不利于多支柱養老保障系統的構建,還阻礙了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討了企業年金對養老金差距的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年金;養老金;差距;雙重影響
我國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推進下,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逐漸推出了企業年金,可見企業對員工福利問題的重視,意在提供可觀的福利,使企業職工的老年生活有所保障。企業年金制度從理論上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關鍵性意義,能雙重性的影響養老金差距,包括拓展其他因素帶來的養老金差距、減少因自愿性養老儲備不充裕帶來的差異問題,進而促進我國養老金發展創新,降低養老金的差異性。但就我國企業近一些年來實施年金的實際情況而言,從現實層面出發,不難發現在工作時間、稅收以及工資等因素的影響下,企業年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養老金差距。為了對此種局面進行有效改變,優化調整相關政策是至關重要的,從而構建多支柱養老保障系統,促進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
一、企業年金建立的重要性與概念
(一)建立企業年金的重要性
在參考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前提下,企業年金通常指,根據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對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進行切實提升。在此過程中要想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企業年金工作的順利開展,就必須構建企業年金體系,其不僅能保障退休職工的未來生活,還能對企業員工的養老金需求進行滿足。通過建立企業年金體系,使企業職工之間的凝聚力得到不斷提升,讓企業職工感受企業的關懷和溫暖,從而在自身崗位中,將自身的作用與價值最大化發揮出來,為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關工作人員在構建企業年金體制過程中,應及時了解與分析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借鑒其他企業年金體系的構建經驗,以此來保證建設出的年金體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更加科學性、合理性、符合企業的自身實際情況。
(二)企業年金的概念
當前在我國企業中,雇主年金、企業退休金及職業年金即企業年金的別稱。指企業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除國家養老金制度或政府規定落實的公共養老金以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而構建的一種為企業職工退休收入保障提供養老金補充性的制度。當前我國基礎養老保險最為有效的補充就是企業年金,其也是我國優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系統過程中的第二大支撐。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以及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在一些國家也被稱為“企業退休金”,作為一種企業補充養老金方案,已被企業廣泛應用,成為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實際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性內容。
二、企業年金對養老金差距的雙重影響
(一)對其他因素帶來的養老金差距,通過企業年金可以有效拓展
我國業界人士與相關學者在養老金差距受企業年金影響的研究過程中發表了不同的建議與看法,一些學者認為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方案科學的應用在高收入群體中,有助于增加養老金差距;還有一些相關業界人士認為與一些非國有中小型企業相比,我國大小型國有壟斷企業構建的企業年金明顯要高,會導致出現企業年金不平衡的局面,同時不平衡的狀態也會存在于相應的累計資金再分配中,對養老金的良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結合我國近一些年來養老金發展實際情況與企業年金情況,應進一步研究企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政策在整個壽命周期中的分配,發現在不斷提高勞動收入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享受的所得稅優惠,該種現象對養老金差異性的影響明顯較大。也就是說養老金受到壽命、健康支出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只有對企業年金進行合理、科學的劃分,才能縮短養老金的差距,對養老金支配的公平性進行有效提高。
(二)對自愿性養老儲備不充裕帶來的差異問題,通過企業年金可以有效減少
在創新稅收減免上限提升的工作中,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實際推廣中的效果較為良好,不僅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參與度,還提高了儲備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收入的再分配,大大減少了養老金之間的差距。經過對企業年金的有效分析后,得出其重要作用之所以能發揮,與有效實施企業年金密不可分,對提升和儲備資本累積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激勵,既支持了養老金的良好發展,也被視為養老金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對資本儲備結合企業職工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配,是對企業職工養老金提供進一步保障的有效途徑。可見有效實施企業年金,為城鎮職工基本權益創造了保障的條件,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促進。
三、政策優化
有效實施企業年金,客觀而言,能對養老金差異性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解決,為我國養老金的良好發展提供保障。結合我國近一些年來實施企業年金的情況而言,深入到實際當中發現,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到企業年金,導致企業年金對其他因素帶來的養老金差距的拓展效果以及減少因自愿性養老儲備不充裕帶來的差異問題不是很佳,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因此,以下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對該問題提出了以下幾方面建議。
(一)應對企業年金繳費基礎上限進行設計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對雇主為個人帳戶繳費及工作人員自主繳費的相關內容設定數額上限,并對工作人員征收個人所得稅或雇主征收企業所得稅超出部分,在企業年金中實施科學劃分。當前在我國嚴重缺少約束企業年金繳費工資的制度,導致企業年金在低工資群體與高工資群體中的差距較大,相同的類型設計也逐漸被實施在基礎養老金保險個人帳戶繳費中。一般來說,會按照“繳費工資的8%”作為基礎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繳費的計算公式,EEE新式就是稅收的主要模式。通過個人帳戶對繳費與權益關聯的構建,能進一步提高和激勵工作人員加大繳費,也就是多交多得,但受EEE稅收優惠新式的影響,工資差異性較大,會逐漸增加最終養老金的差異性。但由于與一年度的社平工資相比,我國提出個人帳戶繳費工作上限是其的三倍,所以,能對養老金的差異性起到有效降低的作用。
(二)應對單一職工企業年金繳費比例上限進行設計
對于繳費比例上限方面,不管是雇主為個人賬戶繳費還是自主繳費,企業工作人員都需要對此方面提出相應的方案,超出的部分將收取兩者所得稅,并將此方案在企業年金的發展中進行有效實施。在《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中,已有相關條例明確指出,以一年為基準,企業繳費不能超過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數的1/2,而工作人員和企業自主繳費的綜合則不能超出工作人員整體工資的1/6。但是現階段對于企業年金總繳費的比例,盡管有相關規定進行約束,卻在單一職工的繳費數額方面,并沒有得到約束,對于這一不足之處,有些企業利用“鉆空子”,在高管層全面落實了企業年金繳費,比一般職工繳費數額低,但卻沒有違反規定,這也是造成企業年金整體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
(三)應對企業年金繳費總體數額上限進行合理設置
隨著約束企業年金繳費數額等相關制度的提出,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對單一工作人員的繳費數額進行約束,這也是企業內部養老金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對企業年金繳費總體數額上限進行合理設置,才能避免此種情況的持續發生,進一步有效控制員工企業年金繳費情況,對促進養老金差距較大的因素進行逐步消除,推動企業年金計劃的不斷前行,為養老金差距的減少提供更加正面的影響。在企業年薪中需要特別說明,所采取的是自愿原則,所以,企業經營效益在實施企業年金后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企業年金繳費較高,那么對于企業年金而支付的資金增加,企業必須要支持,但勢必會影響到相應的企業經營效益。因此,為了保證企業對企業年金進行持續不斷的支持,從相關政策上而言,對企業年金繳費總體數額上限進行合理設置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在合理的范疇內控制實施企業年金對企業經營效益帶來的影響。
(四)應審查企業年金范圍的覆蓋性
當前在企業中應進一步對企業中雇主總體繳費和擁有企業年金以及對年金計劃條件滿足的工作人員所占有的工資比例進行明確。如若在企業發展中,一些工作人員沒有參與企業年金,但其所具有的工作條件符合規定,那么在此過程中說明這一比例為零。除此之外,還應明確高低收入比例的平均值,并科學合理的劃分兩組群體。將低工資群體的平均比例作為基準,提出一個上限,約束高工資組的平均比例。如以低工資群體為基準,高群體工作的平均比例不得超出其兩倍。在企業年金活動過程中,對超出的上限內容進行劃分,直至符合上限標準。目前由于我國相關規定不夠完善,導致一些企業年金方案落實難度較大,實施在普通工作人員中的概率較低,只是落實到高層中,這也是養老金差距在長時間發展中越來越大的原因。通過這一方案,雇主可以在企業中將企業年金作為企業福利,面向所有工作者,拓展企業年金的落實范圍。
四、結語
總之,在對企業年金制度的全面推廣過程中,應結合補貼與減稅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企業為職工構建企業年金的重要性,使企業擔當起相關的責任與義務。由此可見,當前隨著企業年金制度不斷推進,不僅有助于實現養老公平化,還能使工作人員的養老待遇得到全面提升,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從而促進社會更加平穩、和諧發展,對養老待遇在不同群體中的差距問題進行全面解決。
參考文獻:
[1]邱燕青.我國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平性研究[J].浙江財經大學,2017.
[2]張夢臨.我國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實踐中的逆向補償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2015.
[3]馬斌,王丹陽,李中斌.縮小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養老金差距問題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4,28(06):24-28.
[4]郭磊,蘇濤永.企業年金縮小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金差距的政策仿真研究——工資異質性的視角[J].社會保障研究,2015(02):48-61.
[5]姜德琪.美國雇主養老金計劃及對中國企業年金制發展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4(09):119-123.
[6]王語萌,李培巒,王嘉偉,等.養老金并軌的調查與分析——以山西省養老金狀況為例[J].價值工程,2017(21):56-59.
[7]宋德玲,車筱林.從繳費環節談日本企業年金稅收優惠制度對我國的借鑒[J].人力資源管理,2017(11):39-40.
(作者單位:沂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