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當地時間10月18日,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稱,聯合國對伊朗進行的為期五年的武器禁運,于當日自動解除。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德)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該協議以及安理會隨后通過的2231號決議均寫明,聯合國維持對伊武器禁運至伊核協議正式生效五年之后,即2020年10月18日。
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后不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表示,盡管對伊武器禁運已經到期,“與伊朗開展常規武器貿易或就相關武器提供技術培訓、資金的個人或實體,都將遭到美國的制裁。”
美國此前曾尋求延長聯合國對伊武器禁運。8月14日,安理會15個成員國就美國這一提議進行投票,結果只有多米尼加站在美國一邊,距離9票的通過門檻相差甚遠。
此后,美國又宣稱將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但第2231號決議規定,只有伊核協議參與方才可以啟動這一機制。英法德等多國先前指出,美國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因而無權要求啟動該機制。

2019年2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武器和軍事裝備展覽會。圖/人民視覺
分析認為,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那刻起,美國就失去了“抱團”對伊朗制裁的主動權。因為英法德等在伊核問題上原本美國的支持者,在美國退群一事上有深深的被拋棄和被背叛感,因而不愿在美國再次有需要時為其背書。
去年伊朗的國防開支約為184億美元,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根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數據,同年沙特阿拉伯的國防開支總額接近800億美元,相當于伊朗過去四年國防支出的總和。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有國防專家預測,伊朗更有可能購買少量先進武器系統,并要求賣方進行技術轉讓,而不是選擇大量購買坦克、戰斗機等昂貴的軍事裝備。
更令人關注的是,聯合國解除武器禁運的日子,也是伊核協議正式生效五周年紀念日。此前,伊核協議受到兩方面挑戰,一是美國單方面退出,二是伊朗國內的分歧。特朗普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行對伊極限施壓政策,希望徹底摧毀該協議。而伊朗近幾個月來則降低調門,沒有進一步違反其在伊核協議中作出的承諾。
這份曾經轟動世界、如今搖搖欲墜的協議前景如何?美伊關系又將走向何方?這是接下來的看點。
而接下來的兩場選舉將影響雙邊關系的走向,一是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二是明年的伊朗大選。美國和伊朗總統選舉的結果,將會是美伊雙邊和伊核問題新的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對美強硬的保守派近兩年在伊朗抬頭,已在今年議會選舉中贏得大多數席位,若其贏得總統選舉,伊核問題不排除進一步惡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