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遠大”通常被認定為積極的人生狀態,相比“活在當下”,人們普遍認為能夠為了長期目標而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成功,以犧牲自我控制能力為代價的短暫享樂主義會導致不快樂的生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近期,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荷蘭拉德布德大學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若想要得到幸福,體驗愉悅、享受生活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樣重要。
為了解“成功目標”與“享樂目標”的實現與幸福感關聯度的差異,研究團隊開展了5項試驗。結果發現,長遠計劃的成功以及“活在當下”的樂趣都有益于提升幸福感。一些“禁欲派”參試者在休閑放松時,會因考慮到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或應該禁止的行為而分散注意力,降低幸福感;不受干擾的“享樂派”則具備充分體驗幸福感的能力,更少遭受抑郁和焦慮之苦。
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拓寬了我們對目標追求和自我調節的理解。享受當下和長期目標在實現幸福感和提升健康方面都很重要,兩者并不沖突,反而可以相互補充,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二者適當平衡。建議提前做好規劃,可在不損害長期目標的前提下,從娛樂時光中受益。
隨著5G時代到來,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愈發離不開電腦和智能手機,干眼癥的患病率也呈增長趨勢。近期,日本一項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干眼癥與抑郁癥密切相關。
干眼癥是由于淚液分泌不足或質量下降導致的角膜干燥或結膜受損。如果眼睛容易疲勞、干澀或感覺光線刺眼,患干眼癥的可能性較大。日本順天堂大學眼科學教授村上晶團隊開發了通過眨眼次數評估干眼癥水平的手機應用程序,并以14個月內下載該應用的4454名用戶為對象,分析了干眼癥逐漸加劇和抑郁癥發病之間的關系。參試者填寫干眼癥自查表和抑郁癥程度評價表。結果顯示,出現干眼癥的人中,有78.8%的人同時出現抑郁癥癥狀;自查干眼癥癥狀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情況下,抑郁癥發病風險分別為1.62倍、2.39倍和3.29倍。
研究人員表示,干眼癥和抑郁癥存在激素、代謝、精神失衡等諸多共同風險因素,因此兩種病很容易并發。患上干眼癥后如果忽視治療,可能會導致抑郁情緒加劇。此項研究或有助于抑郁癥的早期發現與治療。
老年人在家一會兒找遙控器,一會兒找老花鏡;年輕人出門不是找不到鑰匙,就是找不到手機……怎么也想不起物品放在哪兒很正常,有時候換一種思路尋找會柳暗花明。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提示,物品“看不見”的特質能幫你更快找到東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系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杰森·菲舍爾團隊讓志愿者在雜亂無章的房間內找尋一些日常用品。參試者分別以目標物體的顏色、大小、形狀和硬度(柔軟度)為思路,同時開始搜尋工作。當研究人員追蹤測量參試者搜索過程中目光停留過的地方時,他們發現,花在“錯誤的硬度”上的時間明顯少于“錯誤的顏色”。試驗結果顯示,以觸感為出發點搜索失物的人,發現目標的速度平均加快了20%。
杰森·菲舍爾說:“該項試驗是針對大腦注意力分配問題的研究。人們找東西時的固有認知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物體的視覺特性上,但其實,對物體的深層次了解(如“看不見的”物理特性)與實際看到的一樣重要。啟動多重感知,可以更快地找到你要的東西。比如在雜亂的房間內毫無頭緒地尋找一件毛衣時,首先應當避免將時間浪費在所有硬物上,而是將‘火力集中在柔軟的物體上。”研究報告在線發表于《實驗心理學雜志·總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