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龍
秋天上市的水果很多,如果論養生的價值,秋梨是排在前列的。梨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被古人推崇為“百果之宗”。在營養專家的眼中,它還是“天然礦泉水”,尤其適合秋天食用。“貝母燉梨”“貝母蒸梨”“鮮梨貝母湯”等民間食用方是保健佳品。
梨,又稱快果、果宗、玉乳、蜜父,是薔薇科梨屬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的果實。梨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
泉州市正骨醫院營養科主任周曉蘭介紹,中醫認為,梨性味甘、微酸、涼,歸肺、胃經,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之功,主要用于熱病津傷、心煩口渴、肺燥干咳、咽干舌燥或大便干結之癥。《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已嗽,養陰濡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解諸毒。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溫暑等疴。并絞汁服,名天生甘露飲”。《本草綱目》言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民間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的說法。吃生梨能明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現的咽喉干、癢、痛、聲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癥狀。將梨榨成梨汁,或加胖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許,煮飲,對天氣干燥、陰虛火旺、喉癢干澀、聲音不揚者,具有滋潤喉頭、補充津液的功效。把梨煮熟,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的梨膏糖,可幫助陰虛肺熱久咳的患者緩解癥狀。
梨因肉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肥嫩多汁,所以自古就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現代研究表明,每百克梨(指果肉)除含85%的水分,還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多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核黃素、蘋果酸、檸檬酸、果糖、維生素等成分,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是秋季防燥養肺的必食之物。
周曉蘭指出,梨果肉中含有配糖體及鞣酸等,有潤肺、止咳、化痰、養血等功效,常吃梨可有效緩解肺結核、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慢性氣管炎引起的咽干喉疼、音啞痰稠、便秘尿赤等癥狀,促進疾病痊愈。此外,梨有降壓、鎮靜作用。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型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常食梨可起到保健作用。
梨含有的多酚類生物活性物質,有促進身體排出致癌物多環芳烴及其代謝物的作用。吃腌菜和燒烤等容易產生致癌物的食品后,吃一個梨或喝杯梨汁,有利于抵抗有毒物質的侵害。梨有促進胃酸分泌、保肝助消化和增進食欲等作用,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妨常吃梨,可幫助增進食欲。
“梨的功效雖多,但對證服用才有效,且并非所有人群都適宜。”周曉蘭說,如果證型不對,服用不但起不到防治效果,甚至會加重癥狀。比如,生活中最常被人提及的冰糖川貝燉雪梨有潤肺止咳的作用,但由于梨和川貝母都性味偏寒,因此對風熱燥咳更有效,不適合風寒咳嗽。
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頻者,睡前少吃梨;血虛、畏寒、腹瀉、手腳發涼的患者不可多吃梨,并且最好煮熟再吃,以防寒濕癥狀加重;梨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應慎食;慢性腸炎、胃寒病患者忌食生梨。梨含果酸較多,胃酸多者不可多食,且不宜與堿性藥如氨茶堿、小蘇打等同用;因梨味甘性寒,而蟹味咸性寒,二者同食傷腸胃,且易引起腹瀉,因此二者不宜同食。
下面推薦4則食療方,讀者朋友可因需選用。
1.川貝冰糖燉雪梨
組成:雪梨、川貝粉。
制作:取雪梨1個,切下梨蓋,去掉內核,倒入3克川貝粉和適量冰糖,再覆上梨蓋,放到碗里隔水蒸10分鐘,關火待梨溫熱時把蒸出來的湯喝下,并把梨吃掉,每日1次。
適用人群:肺燥咳嗽,痰多,胸悶,喉嚨痛癢,聲音沙啞者。
2.雪梨羅漢果湯
組成:雪梨1個,羅漢果半個。
制作:將雪梨洗凈切碎,羅漢果洗凈,水煎,水沸30分鐘后飲湯。
適用人群:急慢性咽炎屬陰虛有熱者。
3.五汁飲
組成:梨汁、鮮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甘蔗汁)。
制作: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適用人群:熱病口渴、咽干及酒后煩渴者,也可作為溫病恢復期的調理用藥。
4.雪梨川貝冬瓜飯
組成:雪梨6個,川貝粉12克,糯米、冬瓜條、冰糖各100克。
制作:雪梨削皮挖心,將糯米煮成飯,冬瓜條切碎,川貝粉、冬瓜條、冰糖拌勻,裝入梨中,蒸50分鐘后食用。早晚各服1次。
適用人群:肺熱咳嗽,干咳咯血者。
(摘自《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