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特別是初中教育,擔任著承上啟下的任務。為了改變我國初中學生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嚴重缺失的現狀,該論文采用自編《初中生教育滿意度調查問卷》,從教學質量、教師工作態度和能力等十個方面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校類型的初中生進行了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從而提出可行性、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88
【文獻標識碼】A
上世紀60年代,西方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人本主義思潮,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首次在發言中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時至今日,該教育理念也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為了適應學生消費者時代的要求,我國各初級中學一直致力于服務學生的追求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和改進的問題。為了更加清晰客觀地了解各類初級中學的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滿意情況,完善學校教育、管理系統以及設施建設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本研究試對各類初中的學生教育滿意度進行調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教育建議。
1 研究設計
本文的“初中生教育滿意度”是指針對不同類型的初級中學,在校學生對所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教資水平以及活動建設的滿意程度。為了真實清楚地了解初中生教育滿意度,本研究對測評樣本、測評實施與數據處理等方面做了以下設計。
1.1 測評樣本
以我國沿海某市初中生為測評總體,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共調查了11所初級中學的1213名中學生,其中,初中各校隨機調查七、八、九年級各一個班。測評樣本的城鄉和年級分布見表1。綜合分析相關資料,該市教育總體上在我國處于較先進水平,其學生教育滿意度測評結果在我國東南沿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
1.2 測評量表
本研究采用自編《初中生教育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共十個問題,分別要求初中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感受對學校教育的教學質量、班主任工作態度、班主任工作能力、任課教師工作態度、任課教師工作能力、學校社團文化建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教學方法、公平待生、關心和幫助學生以及對本校的滿意程度進行打分,10分表示最滿意,0分表示最不滿意,以此類推。
1.3 測評實施與數據處理
為保證收集的數據真實可靠,本研究在基于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集中統一安排的條件下進行整個測評過程,經由專門培訓的專職人員分四組實施問卷測評和回收。為防止問卷被復制和替換,每份問卷都設置了防偽記號。問卷采取無記名方式,由初中生獨立完成,并由測評小組設專用信箱獨立回收。全部調查數據由SPSS17.0處理完成。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總體情況
調查發現,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總體良好,其滿意度得分整體較高,基本上都達到9分以上。尤其是對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工作能力的滿意程度評價較高,分別達到9.35分和9.36分,從中不難看出初中各校總體師資力量的雄厚以及學生對于教師工作的充分肯定。具體得分情況參考表2。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初中生教育滿意度整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學生們對于學校社團和文化建設的滿意度排名最后,分數最低,標準差也最大。這說明初中學校社團和文化建設與學生們的期望還有一些差距,而且不同學校之間在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2.2 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年級比較
根據調查顯示(見表3),不同年級的初中生教育滿意度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征:①從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均值來看,七年級的各項教育滿意度整體高于八年級和九年級,各項分數均達到9.2分以上。相比之下,八年級學生的教育滿意度普遍低于七年級和九年級, “質量”、“社文”、“活動”“教法”、“待生”和“喜愛”六項分數分別是8.88、8.75、8.77、8.89、8.62和8.77,均未達到9分;②從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標準差來看,九年級的標準差相對來說較小,除“社文”、“活動”和“待生”三項之外,其標準差均低于七年級和八年級。而七年級學生教育滿意度的差異相對來說最為顯著,除了“社文”、“活動”和“待生”三項最小之外,七年級的其余各項標準差均大于八年級和九年級;③綜合各項教育滿意度的情況來看,“社文”、“活動”和“待生”三項相較于其他幾項來說分數最低。由此可見,不僅八年級學生的整體教育滿意度有待提高,而且初中各年級的社團文化建設、綜合素質活動的開展以及老師關心、尊重和公平對待學生這幾個方面都有待加強。
2.3 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學校類型比較
經過調查,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的學校類型比較如表4所示。通過分析、比對數據,可以總結出不同學校類型初中生教育滿意度所呈現的特點:①市區薄弱初中的學生滿意度總體高于其他三種類型學校,除“社文”和“活動”兩項低于市區優質初中外,其余各項均高于或等于其他三類學校;②鄉村初中的學生滿意度普遍低于其他三種類型的學校,其中“質量”、“社文”、“活動”和“待生”的分數分別為8.98、8.76、8.94、8.99,均在9分以下;③市區優質初中學生的教育滿意度標準差整體大于其他三種類型的學校,除“社文”、“活動”、“教法”和“喜愛”四項標準差不是最大外,其余六項的標準差均大于其他三類學校。這說明市區優質初中的學生對于教育滿意度的主觀感受差異較大,在辦好讓學生滿意的教育這條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除此之外,為了協調各地區的教育平衡,縮小城鄉的教育差距,提升鄉村初中學生的教育滿意度應當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4 主要結論
(1)初中生教育滿意度總體良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2)學生對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工作態度和能力的滿意度得分相對最高,且標準差相對來說較小;而學生對學校社團和文化建設、開展活動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以及老師關心、尊重、公平待生的滿意度得分相對較低,標準差相對來說也較大。
(3)從年級來看,七年級學生的教育滿意度最高,其次是九年級,八年級最低。各年級學生教育滿意度的差異較為顯著。
(4)從學校類型來看,市區薄弱初中學生的教育滿意度相對最高,鄉村初中相對最低,市區優質初中學生教育滿意度的差異相比較而言最為顯著。
3 教育建議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客體,學生的教育滿意度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根據初中生教育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整體教育滿意度良好,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工作都得到了廣大同學們的認可,但是在學校社團和文化建設、開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以及老師關心、尊重、公平待生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針對以上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3.1 加強社團建設,豐富校園文化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中,加強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從當前情況出發,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大力促進校園文化創新,培養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精神;②建立群體價值觀念認同感,注重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加強校風、教風以及學風建設;③強化校際間的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鑒其他學校文化建設的寶貴意見,從中吸取深刻教訓,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社團作為學校課程和學校素質拓展的重要平臺,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從校本課程的發展出發,開發各種類型的社團,可以極大地活躍學校的文化建設。由于中學社團和高校有著明顯的不同,為了避免社團活動流于形式,不同性質的社團之間,輔導教師要有明確的分工,合理規劃開展活動,使學生可以全方位發展自己的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除了通過加強社團建設來豐富校園文化外,還要注重對校園環境和設施的投入,強調“環境育人”的作用。不僅要完善電腦房、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音樂廳等硬件設施,還要積極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發揮生態校園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獨特作用。當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3.2 注重培養綜合素質,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按照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構建教育體系,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地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①創新思想教育方式,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②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學生的交往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由于農村經濟比較落后,人們思想意識差,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政府對于落后鄉村地區要實行政策傾斜,扶持鄉村教育事業站穩腳跟,在經費、師資、校園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要調整辦學結構,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培訓,從而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從教師自身來看,教師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參與教學研修,多進行學術交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3.3 強化教師培訓,建設師德師風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素質教育下的新課改,教師不轉型、不發展、不創新很難打贏普及素質教育的阻擊戰。結合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以及調查中所反映的問題,對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時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是一份塑造心靈、滋潤心田的職業,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幫助學生塑造人格,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加強師德修養是教師工作的重點之一。
(2)教師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還要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給予學生關懷,要學會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善于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只有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形成親密、友好的感情交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關心,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3)教師要積極參與校本培訓,養成善于反思的習慣。校本培訓在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優化中學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積極投身校本培訓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此外,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應當具有善于反思的習慣。教師需要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身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這樣才能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雪峰.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8 (5):31.
[2]張亭,劉建會.加強社團建設,豐富校園文化[J]甘肅教育,2014( 18) 30.
[3]耿培鳳,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J]新課程(上),2017 (6):228.
[作者簡介]劉銘銘(1996-),女,安徽六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