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賢 魏琪嘉
“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走深走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劃時代成就,脫貧攻堅將如期收官,全面小康社會將如期建成,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仍然是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順應發展客觀規律,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十四五”期間穩中上臺階、進中增福祉的關鍵。
總量結構同步提升相得益彰。“十三五”以來,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交出了亮麗的“中國答卷”。從總量看,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99.1萬億元,約占全球經濟比重的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預計“十三五”期末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總量擴大的同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為14.4%,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3.9%,比2015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2016年-2019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年均增速高達19.4%,成為助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科技創新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十三五”時期,中國的科技創新雖然遭遇了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但仍然跑出了中國的“加速度”,形成了點上突破、面上推進的良好態勢。2019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較2015年增長56.3%,占國內生產總值2.23%,超過歐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礎研究占比大幅提高,已突破6%。2015年-2019年,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5.1%提升至59.5%。前沿基礎科技攻關取得重大突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量子通信、5G、大飛機、高鐵、北斗導航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成果不斷涌現。
區域協調全面發力更加精準。一是四大板塊支持政策全面升級。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老少邊貧等特殊類型地區加快振興發展。2019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3%和6.7%,快于全國1.2個和0.6個百分點。二是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塑造高質量發展“引擎”。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因地制宜為區域經濟發展蓄勢賦能,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更加精準。
生態環保力度加大效果顯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成為國家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之一,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成為公共財政重點支持的領域,環境保護約束作用得到切實落實和貫徹。二是環境保護成果和人民滿意度前所未有。曾經頻繁困擾各地的霧霾現象大大減少,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單位能耗持續大幅下降,既履行了我們做出的國際承諾,也倒逼了產業向綠色化轉型。2019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綠色發展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標配”。
對外開放上新臺階邁大步伐。一是開放程度在加深。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成為內地第一個自由貿易港。“一帶一路”的朋友圈穩步擴大,進博會、服貿會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向國際經貿縱深領域持續深入。二是開放力度在加大。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制度型開放力度超出了市場預期。三是開放高度在提升。對外開放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成為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極,追求的不再僅僅是貨物貿易進出口等總量指標,而是“引進來”和“走出去”,進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

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質量更優。一是更加均衡。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個百分點。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我國農村享有基本飲用水服務人口比例和享有基本衛生服務人口比例就已經分別達到86.2%和76.4%,高于85.6%和61.6%的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二是更加普惠。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超過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與民生相關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
脫貧攻堅蹄疾步穩成效顯著。經過不斷實踐探索,我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已經形成了市場性、發展性和保護性等三類政策的有機結合,在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2019年,110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連續7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可以如期實現。
“十四五”時期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復雜程度超出預期,處理難度陡然提升,但仍然是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加快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穩”是中國經濟的核心特征,也是固有特質。“進”是中國經濟超大規模優勢和制度優勢疊加的必然結果。從要素條件看,勞動、資本、技術的未來發展仍然有大幅改善的潛力。正在形成的強大國內市場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和堅實支撐。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十四五”時期將呈現七大趨勢性特征。
一是中速高質量發展和跨入高收入國家“雙平臺”。“十四五”時期,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在5.5%左右,經濟增速將由“十三五”時期的“6”時代平穩換擋至“5”時代,但在“5”時代的中速平臺上,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高質量發展特征將更加明顯。與此同時,基于對我國經濟增速、人民幣匯率以及高收入標準的預測,我國將在2021年-2023年期間跨入按世界銀行標準劃分的高收入國家組別,進入世界高收入國家發展新平臺,屆時全球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中的人口比重將實現翻番。

二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雙加速”。“十四五”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牽引帶動和我國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實施,國內多技術相互支撐、齊頭并進的鏈式變革趨勢將更加明顯,技術演進將從導入期進入拓展期,從而帶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加速融合和發展。
三是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雙升級”。“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等舉措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并為消費多樣化提供物質基礎。同時,新業態、新模式催生出來的新興消費又將進一步拉動產業躍升,為產業升級提供新空間、新市場。
四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紅利“雙釋放”。我國已經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偉大征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等重大改革加快推動,進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十四五”時期,改革開放的政策新紅利將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發展環境。
五是“四化”融合協調發展量質“雙提升”。“十四五”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動力。“四化”融合協調發展的內涵將更加豐富,將呈現出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穩定融合、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加快融合的量質顯著提升新特征。
六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雙提質”。“十四五”時期,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加直接且明顯。隨著配套設施的完善和應用場景的豐富,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物質資本質量的改善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將顯著增強。
七是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雙改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是一個向綠色發展要效率、要紅利的階段。隨著各項政策舉措的不斷完善,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升,一次性資源消耗強度降低,資源循環利用得到加強,資源緊平衡狀態有所緩解,生態環境赤字將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