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科技創新催生新動能,正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內涵型增長是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的經濟增長方式。高質量發展最終要落腳在經濟發展“質的穩步提升”上,從長期來看,土地、資本、人口等生產要素投入都會遭遇瓶頸,唯有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才能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驅動的基本邏輯在于通過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使企業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正不斷創造新的流程、模式,深刻改變了資源利用方式,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和整體效率的提升。同時,科技創新也改變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傳統模式和范疇,提升了企業非技術創新效率,深刻改善了發展質量。阿里巴巴公司得益于區域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迅速成長為擁有淘寶、天貓、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犀牛制造等多家關聯業務公司的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其跨界、跨越發展的核心就是通過技術創新拓寬經濟活動邊界。
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水平。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重要交匯期,科技革命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通過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催生出新的行業、改造傳統的產業,特別是顛覆性創新從根本上改變技術路徑、產品形態、產業模式,以革命性方式對一些傳統產業產生“歸零效應”,推動全球產業生態和產業格局重塑。因此,要準確把握科技革命是產業變革的先導、產業變革是科技革命的結果這一辯證關系,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瞄準“卡脖子”技術問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打造自主可控的創新鏈、構建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基于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瞻性認識,提出了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塑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沈陽也出臺未來產業培育和發展規劃,以“未來技術產業化”“現有產業未來化”為思路,布局“3+2”未來產業體系,即未來生產、未來交通、未來健康三大主導產業和未來信息、未來材料兩大賦能產業的17個重點方向,力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科技創新筑牢實體經濟發展基礎。要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升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成套裝備能力、協作配套能力和基礎支撐能力,提高我國產業鏈完整性、安全性、創新性。近年,沈陽市以中德裝備園、機器人未來城等智能制造集群為重要載體,建設智能工廠、數字車間,推動智能制造企業上云用云,加速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提高到24.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高到25%,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保持在55%以上。
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戰略部署。落實好“雙循環”發展,一方面,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在促進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為釋放國內需求提供支撐;另一方面,依托科技創新融入國際大循環,從完善產業鏈邁向主動布局產業鏈。
實現國內大循環需要科技支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破解當下復雜嚴峻形勢的切入口,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從短期來看,要推動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交互技術,與商務金融、文娛消費、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大力發展云辦公、云展覽、云旅游、云演出、云教育、云醫療、云健身等線上營銷新形態和無人超市、無接觸配送等零售業新業態,為居民消費升級、擴大最終消費創造條件。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科技創新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補齊產業短板,既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同時,依托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帶動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升級,擺脫國外高品質產品的依賴。
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從華為遭遇美國不斷升級的禁令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術是掌控國際循環系統的制勝砝碼,影響了全球資源要素配置和系統循環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對全球創新造成了嚴重壓力,但也推動了某些方面的創造力,特別是在衛生、教育、旅游和零售業,國際科技合作正在加強。要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國內大循環保障。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相關的全球經濟體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年度排名中,隨著一批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逐年取得顯著進步,創新核心區域正逐漸東移。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的表現搶眼,在全球131個經濟體中,今年保持在第14名,特別是中國已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位。全球經濟重心與創新重心同步東移,表明了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正向關系。科技創新已成為全面重塑全球發展版圖和國家、區域間競爭格局的重要戰場,科技競賽和競爭顯現白熱化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強調,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黨中央部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在這些重點城市群、都市圈的規劃建設中,無一不把創新驅動作為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以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為引擎,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正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建設;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正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并在上述區域布局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等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渝地區也在推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此外,武漢、西安、青島、沈陽等城市也都基于城市科技、產業、區位等資源稟賦,著力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創新驅動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正發生著重大甚至根本性轉變。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正在重塑經濟發展方式、社會倫理規范,政府、社會治理面臨新的風險挑戰。這些都需要科技創新走在社會發展、社會治理的前面,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