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靜
老王(王志勇)的簡歷很豐富:擁有互聯網、醫藥等行業多年創業經驗,曾被稱為山東“獵頭”第一人,自2011年開始專注于行業培訓。2014年至今,一直擔任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創業導師,為各級政府進行鄉村振興政策解讀、鄉村振興產業模式等培訓,實地指導農業項目百余家。
2019-2020年,老王的團隊承辦了由濟南市市中區委組織部、區委統戰部、區鄉村振興辦指導,濟南大學創業學院、海峽兩岸濟南文創學院主辦的“濟南市市中區鄉村振興訓練營”活動,組織來自各級農業基層組織的學員們進行鄉村振興游學、培訓。鄉村振興應該怎么做?有沒有現成的模式?老王給我們分享他在實踐和探索中得來的答案。
農村需要什么人才?
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從城市沖向農村,說是要投資農村,振興鄉村。咨詢農業投資的人太多,老王對這些人做了一個總結分析。不外乎如下幾種:
有土地:大部分在老家,基本上都在幾百畝。
有關系。

2019-2020 年,王志勇的團隊承辦了“濟南市市中區鄉村振興訓練營”系列活動。這是一次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產業振興的落地探索,取得了讓人驚喜的成果。
有資金:自有資金,或者朋友一起,融資或眾籌。
有模式:大多是休閑項目,個別是種養項目。
似乎什么都有了,干就是嘍,為什么大部分人還在忐忑呢?
因為真的去干的時候并沒有底氣,但是又不想錯過政策紅利。
結合多年的農業領域咨詢、調研經驗,老王認為:不懂不愛,就去干,基本上就是個填不上的坑;懂了愛了,去干了,也要經歷一個成長的寂寞時期。
首先是對政策的不了解。中國的土地政策:三權分置,三十年承包期(第二輪即將到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是隨便說說的,很多流轉合同存在著問題,甚至無效。這里的無效,不是因為合同雙方沒有簽字,而是可能違背了政策。
對“關系”的盲目信任。每每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投資者會說,和誰誰很熟,申請補貼很容易……老王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有些項目確實可以很快獲得政策、補貼支持,但沒有誰可以也沒有誰敢違背政策批示什么東西,沒有明令禁止即可為,但是,明確禁止一定不要為,哪怕有關系。
有資金。好事,但是,要看做什么,農業的資金不是小數,做農業需要考慮到農業的周期性,而且比較難以調整,這和工業完全不同。
有模式。農業產業是因地制宜的,不是隨隨便便搬來的,應該去學,但不可以照搬,而且還得考慮模式是否在你這塊地上能做,土地性質決定了可以做什么。
農村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但有個條件: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這里的一懂兩愛是并列關系。鄉村歡迎一切投資農業的人群和行為,這也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大好時機,而且政策支持的力度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資金獎補。但是,為了補貼而去做項目,基本上是得不償失的。
鄉村振興需要做真正的投資者和實干家,不做鄉村振興的投機者。
關于游學,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游學目的地大都會選擇國內比較知名的各類特色基地,種養基地、美麗鄉村、文明村等等,比如去看山東壽光的蔬菜、湖南油溪橋村的積分制治理機制等,越有名氣參觀的人越多,甚至有些地方被踏破了門檻。
那么,問題來了,鄉村振興游學到底怎么游?學什么?

訓練營舉辦期間,組織參觀生態農場。
老王指出,首先要明白,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還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的發展原則依然是因地制宜,因此,鄉村振興游學目的地在選擇的時候,就要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基礎來確定。
其次,帶著問題去游學,往往事半功倍。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往往因地而異,但是解決問題的邏輯往往是一致的,因此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在游學過程中找答案,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9-2020年,老王的團隊承辦了由濟南市市中區委組織部、區委統戰部、區鄉村振興辦指導,濟南大學(濟南市市中區)創業學院、海峽兩岸濟南文創學院主辦的“濟南市市中區鄉村振興訓練營”系列活動。這是一次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縣域產業振興的落地探索,并取得了讓人驚喜的成果。
第一期鄉村振興訓練營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培訓訓練、游學觀摩、項目篩選、項目打磨、赴臺交流。第一階段的培訓內容主要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發展機會”“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農村電商應用”“農業企業股權設計及風險控制”“鄉村振興齊魯模式探索”“適度規模農業項目的商業模式設計沙盤演練”。
在游學考察后,鄉村振興訓練營導師團篩選出4個農業項目進行項目打磨,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專家導師為項目提供策劃、規劃、運營指導等一條龍服務。
這樣的指導更有針對性,也更落地更容易執行,讓經過重重篩選出來的好項目發揮最大的作用,整合更多的資源,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如今,鄉村振興訓練營已經進行了三屆考察活動,了解其他地區優秀的農業項目發展模式、思路,互相交流、借鑒,老王認為,農業從來不是埋頭苦干就行的,還得多聽多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振興模式可以借鑒,但不可以照搬,應該學習的是一種基于自身特點解決問題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任何一種方法的背后,都有方法可以落地實施的條件,條件不具備,實施就會有困難,結合自身條件,利用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思維,則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這也正是游學的真正目的。
對于“三農”,我們過去有慣性的評價,農民:辛苦、面朝黃土背朝天、粗糙的雙手、黃黑的面容;農業:周期長、風險大、見效慢、收益小;農村:塵土飛揚、亂堆亂放、羊腸小道、蠅蚊橫行。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這一次,給農業農村描繪了一個未來的樣子。
就此,老王進行了分析:
一、產業融合,非土地收益占比大幅度提升。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產業的基礎是土地,農業生產的第一產業的地位總是伴隨著土地的價值,這既是對土地的尊重,也是對土地的依賴,但,同時也是對土地價值的挖掘基本處在基礎價值利用上,沒有進行任何延伸。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對于關系到健康安全的瓜果蔬菜的品質要求逐年大幅度提升,采摘、農事體驗、農家樂的消費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除此之外,基于土地但基本不多消耗土地資源的非土地的增值項目如休閑、娛樂項目將因為土地資源的地理獨特性大受民眾歡迎,這種項目可以是休閑農業、農業旅游項目,也可以是綜合類的田園綜合體。
而且,基于客戶體驗產生的農產品加工業也會因此發展起來,這就是產業融合模式。
二、品牌農業,未來十年出現大批量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價格低廉,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國家補貼,長期缺乏品牌,尤其是初加工農產品基本找不到有品牌的產品。但是,中國卻又有大約七千多個與地理標識有關的地理品牌,其中兩千多個是由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與土壤、水分等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的地標品牌,說明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不缺少好東西。由于這是集體所有個體使用的地方品牌,政府所有但不經營,企業用其經營但又不怎么珍惜,導致地標品牌的價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2018年被稱作農業品牌年,國家和經營者看到了這樣的問題和機會,鼓勵發展農業品牌,提升產品價值,增強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的積極性,靠此內生動力實現農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
三、適度規模,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發展。
從1978年安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的生命探索,到1983年全面實施到戶,再到1988年承包期十年,1997年提出再延長三十年,期間,因為政策的執行,大大提升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但是后來隨著鼓勵土地流轉農民進城務工,情況出現了變化,雖有土地流轉帶來的土地集約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但也出現了人進城務工了、土地卻不流轉而撂荒的現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關于土地確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方針政策,并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三權分置和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明確土地歸屬、土地入市、發揮土地更大價值。這就給適度規模帶來了機會。國家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鼓勵大學生和科技工作者到農村干事創業,看重的是他們的經驗和創新能力,而對于土地的流轉,純屬市場行為,更現實可行的方法是,少量流轉,便于設立試驗田即可,只要有較高收益的項目(前面講的產業融合和品牌農業)。而對于較大面積的土地,則可以以試驗田為樣本和標準,讓小農戶合作種養,較高價格收購,這不僅減少流轉成本和管理成本,還可以真正帶動小農戶種養積極性,充分利用土地(不再撂荒),增加收入,提高農民在家鄉創業的幸福感,增強和諧氣氛。
四、科技興農,農業生產業態發生根本性改變。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改變傳統的農業種養模式,前期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靠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資金,后期種養的邊際成本會大幅降低,這對于適度規模的經營主體會是更大的農業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可以延伸應用到營銷領域,使營銷更精準,銷售成本降低。
五、生態宜居,城鄉一體化的核心要素的質的飛躍。
生態宜居,是一種理想的棲居狀態,當前解決的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村容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的廁所革命、衛生治理等一系列的自然環境整治和提升,配合著掃黑除惡等社會環境的治理有效,再加上鄉風文明的德治持續,未來在農村就會出現和城市一樣的文化、教育、健康醫療等要素的充實。那時候,就會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解決的不是城市和農村的差別的問題,而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體現,是最終作為“人”的屬性的一致性的問題。
六、職業農民,身份與職業的根本性變革。
城與鄉,傳統的認知中,是有很大差異的,未來當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時候,農民將不再是一種身份(以后從身份角度講都叫做居民了),而是一種職業,現在的職業農民的叫法或許也就沒有了,所有從事農業項目的人群都叫做農民(或者,區別于傳統的農民的叫法,產生一種新的叫法,但是是一種職業)。
叫什么,或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歷史性機會,未來農村生態宜居的狀態帶給大眾的生活享受,未來的農民因為從事農業的幸福感,鄉村振興,中國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