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工礦區是因礦產資源開發而興起,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礦山職工及家屬為居民主體,遠離中心城區,經濟社會功能相對獨立的生產生活區。長期以來,獨立工礦區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供給、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普遍面臨經濟衰退、城鎮功能缺失、居民生活困難等諸多突出問題,逐漸成為區域發展的“孤島”。
2018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肥城市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三年來,在國家、省市發改委的支持幫助下,肥城市緊緊圍繞“打造新的北部城市經濟隆起帶、生態旅游景觀帶、礦區改造樣板區”這一奮斗目標,凝心聚力、創新突破,堅定不移走礦區轉型發展之路,深入實施礦區改造搬遷工程,在經濟增長、產業轉型、民生改善、生態治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肥城市獨立工礦區位于該市北部,東起老城街道辦事處東百尺村,西至石橫鎮與平陰縣界,北鄰牛山、陶山北部山區帶,南抵康王河北岸,東西長22千米,南北寬2-7千米,區域面積98平方千米。獨立工礦區范圍內現有常住人口20.79萬人,其中礦工及家屬9.64萬人,占區域常住人口的46.37%。

經過土地整治后的老礦區。
肥城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實施2018-2020年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以改善肥城獨立工礦區基本發展條件、保障和改善礦區群眾基本生活為核心,加快促進礦區轉型發展,把礦區打造成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陣地。2020年,肥城市對2018-2020年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提報了自評報告并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評審,被納入2021-2023年國家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繼續支持范圍。
2020年1月,改造完工的泰臨公路恢復通車。泰臨公路是泰安至臨清的主要過境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列入2019年度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扶持范圍,爭取資金2341萬元。
由于多年積重,工礦區附近眾多基礎設施欠賬待補。肥城市聚焦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基礎設施三個重點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提升礦區基礎設施條件。
盯緊抓實泰聊鐵路、濟微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爭取,打開礦區外聯交通大通道。加快礦區內部路網建設,老泰臨路升級改造工程列入2019年度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扶持范圍,爭取資金2341萬元,2020年1月建成通車。王瓜店、石橫、湖屯3個鎮路網連通工程獲得國家扶持,累計爭取扶持資金6128萬元,撬動投入2.1億元。金牛山大街北延工程路形規劃設計已經完成。

▲肥城市湖屯鎮礦區基礎設施建設。
高水平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思路推進礦區建設,提升現有公共服務設施質量,建設醫療、教育、養老等現代化服務設施和機構,著力構建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礦區公共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圍繞醫療養老等領域進行了投資提升強化,投資3500萬元的獨立工礦區門診樓建設項目開工建設,目前已建至地上二層,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衛生健康服務;新建了海亮外國語學校、泰西實驗學校等公辦教育機構,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對事關礦區群眾切身利益的供暖、供氣、通訊等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取得了積極成效,供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全市統一、集中供給。肥城市與中節能集團開展全面戰略合作,推進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智慧環衛等一批項目,礦區垃圾處理和清運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對石橫特鋼各類煤氣、余熱蒸汽進行綜合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了礦區居民供熱條件。高新區被列入第四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對提高區域電網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全方位滿足高新區電汽水熱等能源服務需求,推動園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面對礦區“一煤獨大”的畸形產業結構,依托四大載體平臺,重點培育特種鋼鐵、綠色化工、現代物流、節能環保等產業,非煤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全面起勢,規模、質量、效益持續提高。
緊抓特種鋼鐵產業納入全省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發展規劃的重大機遇,實施投資150億元的特種建筑用鋼產業集群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105億元,預計今年11月份竣工投產,屆時鋼鐵產能和稅收將實現翻番,有力助推肥城市鋼鐵產業擴能提質。集群全部建成后,產能總規模465萬噸,主營收入超200億元,上繳稅金20億元,成為肥城市工業歷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特種鋼產業基地。
現代綜合物流產業園建設。規劃面積約18平方公里,建設以保稅物流中心為核心,煤炭配送交易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多式聯運快遞物流中心等8個主要功能區。制定《關于建設肥城現代綜合物流產業園區的意見》,肥城市政府分別與肥礦集團、棗礦物產集團、山東交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園區運營主體,東岳能源公司于2019年12月份掛牌運營,煤炭交易中心規劃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穩步推進。
省級化工產業園,規劃面積8.84平方公里,2018年升級為省級化工園區,2019年又成為了中韓綠色合作園區。重點發展高端化工、裝備制造、特種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建設了亞洲最大甲酸生產基地、纖維素醚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石墨電極生產基地,園區發展規模和層次不斷提升,目前入園企業達到17家,全市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50%。

正在實施的“竹綠礦區”綠化行動
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按照“一心、四區、一帶”的規劃格局,基地分布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區、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區、建筑垃圾及煤矸石綜合處理項目區、環衛一體化服務中心等8大功能分區,已落地總投資54億元的16個項目,2020年底項目年產值可達百億。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植被恢復讓山體“美起來”,突出標本兼治讓河水“清起來”,突出生態修復讓礦區“綠起來”,突出高效整治讓農田“活起來”,改善環境、造福群眾、促進發展。一是加快采煤沉陷區綜合整治。整治采煤塌陷地6.65萬畝,修復礦山生態5383畝,整治土地15.21萬畝,新增耕地1.86萬畝,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1283畝,整治水流域面積53.66公頃。通過實施土地平整、道路修建、配套建設水利設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優化礦區基礎設施環境。二是推進“河貫東西”工程。一體推進清淤、筑壩、建橋、綠化、修路“五大重點”,集中提升修復康匯河、月莊河,做好河道疏浚、水質凈化、堤岸提升、沿河綠化等工作,串聯匯河、小匯河、城東河、百尺河、龍山河等河流,打造集供水排水、生態涵養、休憩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新的“河道玉帶”,康匯河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月莊河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加快推進。三是實施“竹綠礦區”行動。充分發揮竹子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助力礦區生態修復和經濟恢復,將礦區打造成“河清湖秀、竹林搖曳”的肥城后花園。肥城市深化與國際竹藤中心合作,簽訂《技術服務框架協議》,被列為全國采煤塌陷區“利用竹子種植實現生態修復治理”試點,打造北方最大的竹子示范基地,累計栽植竹子1.5萬畝。四是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抓住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工程的重大機遇,策劃實施的5大類、16個大項目、45個子項目中,40個子項目已完工,完成投資10.72億元、占計劃的96.6%。實施康匯河、月莊河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總投資3.97億元。
強化組織保障。為扎實推進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分工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和鎮街區主要負責同志任成員的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的統籌指揮、綜合協調和調度督促。全市上下形成了思想統一、協調聯動、調度有力的高效工作機制,為試點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資金保障。全力保障資金供給,除上級扶持資金外,通過市財政支出、城投公司等融資平臺融資、企業自籌、產業基金投入等方式解決。其中,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類項目市財政全部“兜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市財政補助、鎮財政自籌及城投等融資平臺融資的方式解決;避險安置項目通過實施主體自籌、城投融資的方式解決;產業接續替代項目通過企業自籌、城投融資、市財政稅收獎勵的方式解決。此外,2020年肥城市設立了居住升級、環境改善、產業突破三項基金,也優先用于保障礦區重點企業轉型升級和重大項目建設投入。
強化項目保障。瞄準解決北部礦區發展的突出問題,策劃實施4個大類、總投資14.41億元的15個重點項目,在資金籌措、手續辦理、工程實施上全程開辟“綠色通道”,優先供給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健全項目資金籌措多元化機制,在強化市鎮財政支持的同時,采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接續替代產業平臺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運營,確保礦區重點項目扎實推進,夯實礦區轉型發展重要支撐。 (肥城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