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王世恒
日前,上海市兒童醫院官方微信發布了一則招募志愿者捐獻“便便”的公告。公告稱,如果志愿者能定期捐獻新鮮糞便,其中的腸道微生物就有可能用于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對此,有網友表示愿意報名,也有網友表示不能接受。
這年頭捐錢、捐物、捐獻血液、捐獻血小板,甚至捐獻精液、捐獻人體器官比較常見,但醫院招募志愿者捐獻糞便,很多人確實是頭一次聽說,給人感覺是在開玩笑。因為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臟兮兮的糞便,屬于污穢之物,一不小心踩上了都覺得惡心。但是,醫學研究早已表明,糞便治病不是開玩笑,確有療效。
其實,最早將糞便用于治療的是中國。東晉時期(公元300—400年)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當時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還記載了用動物糞便治療疾病,如“驢矢,絞取汁五六合,及熱頓服,立定”。16世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口服糞水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等疾病。
現代糞便移植的故事可追溯到1958年。那時,一種名叫偽膜性腸炎的消化道疾病死亡率高達75%。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BenEiseman對4名偽膜性腸炎患者,采用了抗生素、氫化可的松、益生菌等治療手段,但患者仍腹瀉嚴重,甚至出現休克。無奈之下,醫生最終和患者及家屬商議,用患者家屬的大便制成糞水對患者進行灌腸。結果,其中3名患者在幾天之內奇跡般地康復出院,另一名患者在住院期間則死于與腸道感染無關的其他疾病。不過,由于無法從科學角度清楚地揭示它的治療原理,此后20年,這一療法并沒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10年來,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給科學家提供了得力“武器”,人類開始“攻入”腸道菌群這一新的科學領地。科學家發現,原來總重量高達1.5千克的腸道菌群,在人體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有的細菌(例如雙歧桿菌)可以幫助人體消化吸收,它們會發酵食物中殘留的碳水化合物,形成可以通過結腸黏膜吸收的脂肪酸;有的腸道細菌(例如乳酸菌)甚至可以直接生產一些維生素,如葉酸和維生素K;許多細菌自身也可產生殺滅或抑制周圍其他細菌增殖的物質,達到抑制有害菌生長的目的,維持有益菌和有害菌間的平衡。一旦腸道菌群失衡,一些有害因子會直接讓身體產生代謝異常,引發糖尿病、肥胖等一些慢性疾病。所以,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可以重建其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也許有人會問,糞便這么有用,那每天拉粑粑沖走是不是太浪費了?其實,可以移植的糞便對提供者的身體條件有很高的要求。如不能有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等代謝性疾病,不能有自身免疫疾病和消化系統手術史,甚至還會對精神狀態做出要求,可謂是面面俱到。由于人體內的細菌種類和年齡等生理條件有一定關系,研究表明老年人體內的益生菌種類就比年輕人少,所以,從移植的效果上來說,以18~50歲年齡段為好。據稱目前全世界只有6%的潛在捐贈者能通過篩選。
當然,糞便移植也不是將新鮮糞便拿來就用,而是從正常糞便中提取功能菌群,進而加工和生物合成微生物組合體。現在還有數種對糞便腸道微生物的給予方法,包括灌腸、口服、鼻胃管、結腸鏡,一般應根據患者情況不同,采用適合的方法進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