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年夏初山洪暴發時
地點 贛西某縣一小山村
人物 主唱及伴唱
眾 小鼓一響大伙聽,說唱數打好調門,今天不把別的表,單唱那——(白)嘻嘻,一面銅鑼一個盆。
甲 (數)贛西有個竹灣村,九曲八彎得了名。村里人家幾十戶,十八個彎頭炊煙升。
乙 (數)桂生村里當支書,娶了個黨員老婆叫淑芬,今年生了個寶寶崽,
眾 (白)鄉親賀,鄰里慶,夫妻樂,人丁興。哈哈——剛滿三月取了名,大名就叫賀水生。
乙 (數)今天桂生去開會,脫貧攻堅有號令。來不及抱兒親一口,手機“嘟嘟”響不停。(白)喂,我就是竹灣村支書賀桂生,什么?今晚我村上游有突發性山洪暴發,要立即轉移鄉親……
丙 (白)什么?我們村有山洪暴發?快,快,你趕緊給各村民小組打電話唦。
乙 (白)喂,喂,喂,糟糕,網絡不通了……
眾 猛然間,天昏地暗烏云滾,雷炸響,霹靂陣陣雨瓢盆。一剎那,網絡電話全中斷,急煞人,全村百姓災降臨。(白)怎么辦?怎么辦?怎么辦?
乙 (白)全村分散在東西兩條沖里的80多戶人家,300多個鄉親哇,嗐!心急如焚火燎心!
眾 (數)還是支書心鎮定,取下銅鑼忙報警。只見他,回頭看一眼小水生,跨大步,敲響銅鑼奔出門,一剎那,竹灣山坳鑼聲響。(白)鄉親們,山洪要來啦,大伙趕緊往山上跑哇——嘿嘿!鄉親聞聲忙出村。
甲 (數)竹灣分有兩個沖,東沖鑼聲西沖靜。支書難有分身術,西沖鄉親怎逃生。
丙 (數)正當他,不顧安危西沖跑,猛聽見,西沖盆聲陣陣緊。
丁 (數)原來是,支書妻子王淑芬,猛想起,西沖鄉親無人問。她趕緊,喂好水生放搖籃,拿起盆,一路狂敲西沖奔。
眾 (白)一面鑼,一個盆,鑼聲響,盆聲緊。嘿嘿!夫妻雙雙為鄉親,兩個黨員一條心。
甲 (數)正當支書松口氣,猛想起灣頭還有殘疾一老人。
乙 (數)支書驚出一身汗,拔腿就往灣頭進,背起老人忙登山,顧不得山洪將臨身。
丙 (數)再說那,西沖敲盆王淑芬,眼看著,全沖鄉親脫險境,又只見,脫貧戶羊群不聽令,情急中,淑芬忙敲臉盆集羊群。
眾 (數)正這時,山洪傾瀉沖下谷,似虎狼,咆哮呼嘯萬馬騰。(白)沖沖沖,撞撞撞。夫妻倆,正想回村再巡查,滔天浪,席卷而來蓋身影,書記他,拼盡全力大聲喊。(白)淑芬,我家的孩子……淑芬她撕破喉嚨留回音。(白)桂生,我家的孩子……話未盡,滔天洪峰壓頭頂,夫妻倆,惡浪吞噬無身影。
眾 (白)孩子……水生……滿江波濤壯士淚,天地悲泣萬谷鳴。(白)桂生書記,你在哪兒哇——淑芬妹子,你在哪兒哇——
眾 山無聲,水無聲,山洪過后群山靜。全村鄉親滿山找,唯見那——山崖上掛著的那面銅鑼那個盆。(白)桂生書記,淑芬妹子,你,是你們夫妻救了我們全沖鄉親的命哇!
眾 眾捧銅鑼和臉盆,再敲一錘天地驚。
甲 (數)在這時,猛聽見,支書屋里傳哭聲。鄉親涌進支書家,抱過孩子淚濕襟。
乙 (白)孩子餓了,誰家有喂奶媳婦?
眾 (數)就是這么一句話,竹灣全村接號令。(白)我來喂,我來喂,我來喂……轉瞬間,涌來好幾個小媳婦,個個爭,當烈士遺孤的好娘親。
眾 (白)孩子,從今以后,我們就是你的親生娘哇。啊——一面銅鑼一個盆,初心不忘再傳承。人民的乳汁育后代,擎旗自有后來人。
國家非遺永新小鼓吸收了井岡山精神與廬陵文化、客家文化地緣優勢的滋養,成為鐫刻在贛鄱大地上的文化符號。其傳承者吳谷繼獲群星獎作品《寶朵接婆》《寶朵招工》之后,又創作了抗洪題材作品《一面銅鑼一個盆》。作品結構緊湊、短小精悍、故事性強,講述了村支書桂生和老婆淑芬兩位黨員夫妻在洪水來臨時舍小家保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刻畫出新時代的英雄形象。
首先,情節精巧,主題鮮明。村支書桂生參加脫貧攻堅會,突然接到山洪暴發的通知,但手機信號不通,十萬火急,桂生馬上敲鑼通知鄉親,“只見他,回頭看一眼小水生,跨大步,敲響銅鑼奔出門”,但西沖鄉親沒人通知,桂生妻子淑芬“她趕緊,喂好水生放搖籃,拿起盆,一路狂敲西沖奔”,桂生背起殘疾人就上山,淑芬敲盆幫脫貧戶救羊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劇情跌宕起伏,作品雖只有千言,但信息量豐富,蘊含時代主題。因為“夫妻雙雙為鄉親,兩個黨員一條心”。作品通過塑造新時代的基層黨員英雄形象,來弘揚高尚的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以情感人,形象生動。作品顯現出日常生活與家庭親情,桂生支書家“今年生了個寶寶崽”,父親工作繁忙“來不及抱兒親一口”為結局埋下伏筆,直到夫妻倆把鄉親都救起于山洪傾瀉時,才想起了自家的孩子,“淑芬,我家的孩子……”“桂生,我家的孩子……”,夫妻的互喊成為生命的絕唱,把作品推上了高潮,“山崖上掛著的那面銅鑼那個盆”成為英雄的見證,這種無私奉獻、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閃耀著基層干部的人性光輝。作品打破了傳統大團圓的結局,以悲劇的效果來震撼人們的心靈,在出“情”的地方把戲寫足,矛盾沖突起伏有致,寥寥數語把人物形象鮮明細膩地勾勒出,筆墨酣暢,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滿足,而是反轉一筆,桂生、淑芬的孩子哭聲傳出時,“轉瞬間,涌來好幾個小媳婦,個個爭,當烈士遺孤的好娘親”,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精神,滿足了受眾對英雄自有后來人的審美期待。
最后,語言樸實,唱詞精煉。作品以說唱、敘事為主,唱詞簡練,多為七言四句,朗朗上口,結尾一段“一面銅鑼一個盆,初心不忘再傳承。人民的乳汁育后代,擎旗自有后來人”,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英雄傳承主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同時,作品也采用永新地方方言,融入習慣語、群眾通用語,如“九曲八彎得了名”“今年生了個寶寶崽”。這種精煉的唱詞采用永新號子音、山歌調子邊說邊唱邊表演,角色靈活互換,融入對唱、重唱、合唱,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幽默詼諧的情調、明快有力的節奏,使作品演唱跌宕起伏,妙趣橫生。
總之,作者吳谷堅守紅色初心,創作時代作品,賦予作品凝重悲壯的主題以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承載起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變遷中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和初心不改的英雄氣概,呈現著地方區域的精神高標與共同群體像。
(點評人: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 龔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