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本榮



摘 要:本文以大型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為例,介紹了鉆井平臺進出船塢前的準備工作、操作過程,對鉆井平臺進出船塢操作風險、難點進行分析,提出了進出船塢操作需注意的問題,供業內同行參考。
關鍵詞:“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船塢;拖輪;風險管控
中圖分類號:U67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0)07-0115-03
隨著世界上石油鉆井平臺數量的增多,鉆井平臺出現故障也在增多。為使鉆井平臺持久正常的工作,保障鉆井平臺和海洋環境的安全,需要定期進船塢進行維修和保養。近幾年來,煙臺中集萊福士船廠為世界上多家石油公司鉆井平臺進行了維修和保養,“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就是其中之一(圖1),煙臺港引航站負責承擔該鉆井平臺進出船塢的引航任務。
1船塢和鉆井平臺概況
1.1船塢概況
煙臺中集萊福士船廠大型船塢開口向南正對港池,船塢門可以控制船塢內水位。船塢基礎數據資料見表1所示。
1.2“海洋石油981” 鉆井平臺概況
“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于2008年4月開工建造,是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也是世界上首次按照南海惡劣海況設計的鉆井平臺。它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裝備,選用了最高動力定位級別DP3動力定位系統,1500米水深內錨泊定位,入級中國船級社(CCS)和美國船級社(ABS)雙船級。平臺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已經具備了自主研發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平臺進出船塢時狀況參數見表2所示。
2進船塢前的準備
(1)調整平臺吃水。平臺進港先靠在萊福士船廠10號碼頭,為滿足進船塢要求,要卸掉平臺底部的所有螺旋槳和部分平臺設備,使平臺進塢吃水為8.6米;出船塢前同樣要卸掉一些維修保養等設備,不增加平臺吃水。
(2)現場溝通協調。平臺進出船塢前,引航站相關負責人與主領引航員一起到現場查看,了解船廠需求,修訂引航方案,提出引航操作需求,溝通操作流程配合。
(3)引航員配置分工。進出船塢分別安排5名引航員,其中4名分別位于平臺頂部的四個角,便于觀察周圍環境的位置;另外一名引航員,位于船塢邊欄桿外,主要負責指揮平臺進出船塢。
(4)拖輪位置安排及作用。準備4條拖輪,各拖輪參數見表3。
各拖輪帶纜位置見圖2。
各拖輪作用為:拖5和拖6 在平臺首部和尾部帶八字纜,配合控制平臺縱向速度,通過控制左右纜繩受力大小,協助控制平臺偏轉,拖6進船塢時起加速作用;拖5進船塢時起減速作用;出船塢時相反。
拖14和拖15 在平臺左舷首尾帶纜,控制平臺橫向移動。
3 鉆井平臺進、出船塢操作
3.1進船塢操作
(1)平臺離泊。離泊前:確認拖輪帶纜情況,檢查有無磨損可能,相關人員、碼頭和拖輪之間通訊暢通。解掉平臺纜繩后,拖14和拖15將平臺拖離碼頭20~30米,拖5和拖6控制拖帶速度。
(2)拖航到船塢口。平臺讓清10號泊位后,向右轉向130度左右,向船塢方向拖帶800米,速度1~1.5節;距船塢口300米左右,開始調整平臺正對船塢中心附近;距離船塢口50米左右時,比較關鍵,如果平臺左右舷的拖輪和方駁能夠進船塢,且平臺首向穩定,可保持0.5節以下的速度進船塢,否則,必須將平臺停住,調整好位置,再進船塢。
(3)平臺進船塢。平臺進船塢口時,左側拖輪調整好角度,必須保持能頂和拖,如果位置變小,及時修正;右側方駁與船塢邊的距離控制在2~5米,如果距離過大,不利于左側拖輪操作。
(4)船塢內拖航。平臺首部進塢后仍需向里拖200米左右,主要控制好平臺左右距離和偏轉,調整要及時;如果偏轉稍大,用拖5和拖6,協助調整,此時要減慢平臺速度,或者停住,直到調整好后平臺位置,再向里拖。
(5)船塢內靠泊。平臺在船塢內到達位置后,右舷需靠在船塢東側,靠泊時,由于平臺右側有方駁,不能有前后速度,用前后拖輪拖5和拖6,控制平臺完全停住,左舷兩條拖輪頂住后,船廠收緊所有纜繩,進船塢引航結束。
3.2出船塢操作
平臺出船塢操作要經歷拖輪帶纜、平臺解纜、離開船塢邊2~5米后,開始向塢外拖帶;出船塢后,拖帶至10號泊位靠泊,各步驟操作,與進塢時類同;靠泊10號泊位時,與碼頭保持足夠橫距,調整平臺位置,靠泊時控制前后速度為0。
4風險點、難點及應對措施
4.1拖輪斷纜、脫纜和拖輪螺旋槳被纏繞
平臺纜樁和導纜孔的海生物很可能磨斷纜繩;拖輪操作時,船頭高于平臺的纜樁,容易造成脫纜;船塢內漂浮物較多,拖輪在船塢內操作時螺旋槳極易被纏。
應對措施:船廠安排人員清理系纜柱和導纜孔及附近的海生物,對拖輪纜繩進行包裹,防止磨損纜繩;在纜樁上加裝防脫纜裝置;平臺進出船塢前,仔細清掃船塢內能產生漂浮的雜物。
4.2平臺的盲區大
平臺結構復雜,盲區大,主領引航員很難進行全方位視覺了望,不利于觀察平臺兩側距離。
應對措施:合理安排引航員站位,加強溝通提醒,為主領引航員做出判斷提供可靠依據,主領引航員位于船塢邊欄桿外,觀察位置和速度更加方便。
4.3受風面積大風壓大
船塢內,平臺側面拖輪可操作的水域很小,船塢兩側絞纜設備力量不足,風壓較大時,平臺位置難以控制,特別是吹攏風時,側面拖輪容易頂,不易拖。
應對措施: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選擇風力較小時進出船塢。
4.4平臺右舷加方駁
為避免平臺與碼頭直接接觸,平臺前后兩個立柱處和碼頭之間,有兩個長15米,寬10米的方駁,通過纜繩和平臺連成一體,增加了平臺寬度,提高了進塢難度。
應對措施:控制平臺速度,各方加強觀察提醒,密切配合,提高操作精準度。
4.5船塢底部提前擺放的塢墩
塢墩是為平臺進塢后坐墩使用,塢墩高度0.9米至1.1米,減少了平臺富余水深;船方要求拖輪操作時盡量不用快車,避免拖輪排出流造成塢墩移位變形。
應對措施:乘潮進出船塢,增大富余水深(1.5米以上);在塢內控制平臺平穩緩慢移動,避免拖輪用快車。
4.6側面拖輪操作受限
船塢內平臺左舷拖輪操作水域狹窄,頂和拖受水域限制。船塢內可供平臺左側拖輪作業的水域,理論計算有31.32米,拖輪長30米,平臺兩側還要留有富余距離。
應對措施:調整拖輪頂和拖的角度,必要時用平臺首尾拖輪,拖5和拖6協助調整平臺橫向位置。
5結語
拖帶平臺進出船塢時,由于大型平臺處于無動力狀態,完全依靠拖輪控制速度和位置,因此,對拖輪的纜繩和螺旋槳的保護,關系到拖輪能否正常工作,是安全進出船塢的關鍵。平臺結構復雜,盲區大,通過引航員的合理站位觀察,消除盲區,相互間信息的及時交流,與拖輪和船廠密切協調配合,引航操作的技術和能力,是順利完成任務的基礎。船塢內水域狹窄,平臺側面的拖輪易頂不易拖,進船塢內靠泊或出船塢離泊時,應選擇吹開風靠泊或離泊,拖輪帶在下風舷;由于平臺在船塢內富余水深,在高潮時只有1.6米,平臺需乘潮進出船塢,進船塢后,關閉塢門時間在高潮平潮時較為有利,船塢兩側船廠的絞纜設備,受力偏小,過早帶纜會影響平臺前后和側面拖輪操作,用拖輪協助較為方便。
大型鉆井平臺安全順利地進出船塢,對于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引航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準備充分,謹慎操作,確保安全,還要不斷地認真總結研究,以期提高操作能力和水平,為相關企業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