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就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內容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這是“統賬結合”的職工醫保制度建立22年以來第一次對個人賬戶進行重大改革。意見擬規定普通門診費用醫保可以報銷,報銷比例從50%起步。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計入辦法也將有變,醫保單位繳費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戶,全部計入統籌基金。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將擴大,比如,原來只能支付職工本人的醫療費用,改革后將擴大到可以支付職工配偶、父母、子女的費用。
“當前,個人賬戶基本實現了‘保證改革平穩進行和‘激勵個人繳費積極性兩個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仇雨臨表示,當下醫療費用的增長不再是單純的個人沒有節約意識造成的,社會經濟發展、醫療需求擴大、醫療技術進步、疾病譜變化、醫療服務行為不端等因素都加劇了醫療費用持續增長。仇雨臨認為,隨著人人公平參保、深化醫保功能、單位和個人減負等政策目標的提出,個人賬戶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的需求。深化醫保的功能依賴于強大的基金量,尤其是統籌基金的規模,但個人賬戶卻分散了統籌基金的總量,降低了其保障能力;此外,個人繳費完全進入個人賬戶以及單位繳費較高比例劃入個人賬戶,大大降低了醫保基金發揮互助共濟的功能。
目前,多數地區已經將一些大病、慢性疾病的門診治療以及日間手術等納入統籌支付范圍,北京、上海、浙江、廣州、青島、廈門等地也都漸次開展了個人賬戶制度改革與門診費用統籌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震認為,從效果看,這提高了參保人的門診待遇水平與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此次國家層面改革的核心舉措是建立完善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統籌保障機制。改革意見明確,普通門診統籌覆蓋全體職工醫保參保人員,支付比例從50%起步。要增強醫保統籌基金的共濟能力,就要調整個人賬戶的結構。這是改進個人賬戶計入辦法政策的考慮之一。
這次改革,不僅改進了個人賬戶的計入辦法,還擴大了個人賬戶的使用范圍。“總量效應”方面,王震說,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群眾參加醫保,不是為了個人賬戶上的資金積累,而是要更好應對疾病帶來的經濟風險。因此,只有通過集體力量、互助共濟才能化解個體風險,將個人賬戶的部分資金置換為門診費用共濟保障機制,門診費用的保障就不限于個人賬戶的資金了,保障能力和水平得以明顯提高。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