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印度女性集會要求享有財產繼承權
8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針對《印度繼承法》中的爭議部分作出了判決,對女性的家庭財產繼承權給出了明確的說明,以便實施更有效的保護。印度各界人士表示,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判決”,也是印度女性爭取財產權所取得的新成果。
早在1956年,印度就頒布實施了《印度繼承法》。在這部當時被稱贊“非常先進”的法律中,印度女性竟然不能享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只能從族產中獲得微薄的生活補貼,而且要具備“未婚”這一條件。《印度繼承法》將女性視為她所在家庭的一名成員,但不是共同繼承人。一旦女人結了婚,她就不再被視為原來所在家庭的成員,連申領族產補貼的權利也沒有了。
為了解決《印度繼承法》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2005年9月9日,繼承法修正案正式生效。根據該修正案,在家庭財產分配問題上,女性與其兄弟享有同等繼承權。然而,這個注重保護女性權益的修正案存在一個爭議:在該修正案生效前,即2005年9月9日前已經完成財產分配的家庭,女性繼承人是否可以主張自己的繼承權?是否可以追回應得的家庭財產?
在印度司法機構的實踐和法院的相關解釋中,只有當該家庭的女兒出生于2005年9月9日前,她才可以援引繼承法修正案獲得財產繼承權。《印度時報》的評論指出,在印度,男性家長在分配完家庭財產后又生兒育女的現象并不少見。根據繼承法修正案,如果一個家庭在2005年9月9日前完成了財產分配,那么在這一天之后出生的男孩有權主張自己應得的家產,而女孩不行。這顯然有違男女平等的原則。
8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通過判例化解了上述爭議,明確了女性的繼承權不必受這一時間條件的約束。那些在2005年9月9日之前完成財產分配的家庭,無論其女兒在什么時候出生,她對其父親的財產都享有繼承權。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最高法院的判例,不僅關系到維護這個國家的女性的財產權,也是對她們生存權的一種保護。
長久以來,經濟上的依賴性,包括對父親、兄弟以及丈夫的依賴,都是印度女性遭遇各種厄運的根源。想象一下:一個女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也不會賺錢,年紀輕輕就結婚了。如果她在婚后被丈夫和他的家人嫌棄,甚至被逐出門,而自己的父母又不愿意接濟她,兄弟也不讓她分得一份家產,那么她要怎樣生活下去?
《印度時報》指出,關于保護女性的財產繼承權,在印度社會一直存在爭議,反對者不在少數。這些人指出,在印度的婚姻習俗中,女方家庭必須提供足夠的嫁妝。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嫁妝水漲船高,婚禮也越來越高檔。這些費用都由女方家庭承擔。所以,窮人家的女兒很難嫁出去,普通家庭也會為了女兒的嫁妝頭痛。“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需要保護女性的財產繼承權?”
事實上,大多數印度女性十八九歲就結婚了,把嫁妝交給夫家之后,她們還要背負“多生兒子”的任務,過早、過多的生育令她們的身體狀態普遍較差。到三十歲左右,她們就沒有了年輕女人的模樣——大都是臃腫的身材、黯淡的臉色和孱弱的體質。而對于印度男人來說,有些人很有“艷?!?,一生要娶三到四任妻子。在一些偏遠地區,甚至發生男人把自己的妻子放火燒死再謊稱“事故”的案例,其目的就是再娶一任妻子,再拿一份嫁妝。
對此,印度著名女導演迪帕·梅塔在《印度經濟時報》發表評論指出,有些印度人混淆了“嫁妝”和“女性名下的財產”兩個概念。女方家庭雖然提供了很多嫁妝,但這些財物不是給女人的,而是供給她的丈夫享用——很多印度男人在結婚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工作,靠嫁妝生活。
梅塔指出,這種不良習俗還讓一些印度男人有了畸形的思維模式——娶妻就能白白得到一大筆財產。于是,有男人多次“休妻”再娶,把這當成了一種撈錢的方式。對于被逐出門的女人來說,則面臨著斷絕經濟來源的困境。在印度,一些重體力勞動崗位上也不乏女性的身影,例如建筑工人,她們大多是被丈夫掃地出門的女子,為了生存不得不硬著頭皮干體力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婚姻習俗非但不是剝奪女性財產繼承權的理由,反而應該因此加強對女性財產權的保護。
迪帕·梅塔指出,雖然印度的立法傾向于完善對女性財產權的保護,但其進程非常緩慢,一些在其他國家早已實施多年的法律,在印度要獲準立法卻非常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傳統的財產繼承制度造成的。
古印度的發展與宗教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其法律制度深受婆羅門教最古老的法典《吠陀》《法經》等的影響,形成了相對較為奇特的財產繼承制度。
在古印度的法律制度中,在法定繼承方面實行“長子優先原則”。古印度人認為“傳宗接代”為男人的天職,長子的出生使其父親成為“有子者”,完成了祖先留下的任務,因此長子最有權繼承父親的遺產,而其他兒子依賴長兄生活,地位相對較低。如果其他兒子不愿與長兄共同生活在大家庭中,可申請分家析產,按照長子2份、次子1.5份、其他諸子各1份這樣的比例分配。
除了“長子優先原則”,古印度的繼承制度還與種姓制度直接掛鉤。種姓制度就是古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在繼承制度中,不同種姓繼承人的應繼承份額完全不同。例如:一個婆羅門男子娶了4個出身于不同種姓的妻子,并各得一子,那么婆羅門妻子所生之子得家產40%,剎帝利之子得30%,吠舍之子得20%,首陀羅之子得10%。
無論是“長子優先原則”還是與種姓制度掛鉤的繼承制度,都沒有給女兒留下絲毫空間——女性完全沒有繼承家產的權利。如果一個家庭只有女兒而沒有兒子,那么女兒可以繼承家產嗎?答案是否定的。女兒必須生下兒子,再讓兒子繼承他外公的財產。
綜上所述,古印度的繼承制度是雜糅法律、宗教、倫理等各種規范制度特征的剪影。這種落后的觀念如今在許多印度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阻礙了保護女性財產權的立法進程。
據《印度時報》報道,盡管《印度繼承法》對妻子、兒子、女兒的繼承權都進行了明確,每個繼承人都有權繼承一份家產,但這在父親去世前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實現。事實上,許多印度男子主觀上不愿意把家產分給女兒,因此會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在事實上剝奪女兒的繼承權。
根據印度法律,家產分為兩類: 祖產和自置財產。其中祖產上溯4代,對于后代,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這類財產必須平均進行分配。根據《印度繼承法》,父親不能立遺囑將祖產留給他指定的人,也不能剝奪女兒應該繼承的份額。
至于父親自己置辦的財產,比如他用自己的錢買了一塊地或一所房子,那么他有權通過立遺囑的方式進行分配,或者贈予任何他指定的人,其兒子或女兒均不能提出異議。這實際上給了印度男性家長刻意克扣女兒財產的空間——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家庭的祖產和自置財產的鑒定和區分存在一定難度。例如,有些男性家長可能將祖產出售,再利用獲取的資金購買不動產或貴重物品,從而將其變成自置財產;還有人會通過偽造交易憑證的方式,將祖產(土地或房屋)變成自置財產,然后在遺囑中寫明“不分給女兒”。
由此可見,在印度,保護女性財產權的立法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