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兵
摘 ? ?要: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應用,不僅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同時也保證了施工效率。在進行技術研究過程,要從多方面進行探索。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軟土地基的勘探分析,采取合適的工藝方式,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的整體質量。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利工程軟土地基處理技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水利工程;軟土地基;處理技術
1 ?水利工程軟土地基概述
1.1 ?水利工程軟土地基問題與危害
(1)觸變性。軟土地基會出現對應的觸變性。而出現此種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在軟土地基的施工處理中在沒有受到壓力的影響之下會形成固態狀態,而在外力的作用之下則會形成流動的狀態。(2)低透水性。軟土地基整體上來說透水性不足。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通過大量的物力、人力進行地基水量的控制以及管理。(3)沉降性。如果水利工程項目在軟土地基上方建設,則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同時部分軟土地基在建設之后在一段時間中也處于沉降的狀態中。軟土地基強度較低,穩定性不足,在施工中會嚴重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以及進度。而出現此種問題主要就是因為軟土地基自身的抗剪應力不足,無法承受水利工程建筑結構的自重。在實踐中很容易出現沉陷以及傾斜、失穩等問題。軟土地基的沉降性能是影響水利工程建設工程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水利工程軟土地基處理的意義
在施工建設中如果地基出現問題,就會嚴重的影響地基的穩固性。而在復雜的地基條件、變化等因素嚴重地影響了工程的施工質量。軟土地基沉降會造成不均勻沉降、抗滑穩定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在實踐中要根據水利工程的特征合理地進行軟土地基的勘察分析,根據實際的狀況,制定完善的、詳細的施工計劃以及方案,對于存在的地質變化進行分析。選擇合理的施工技術。科學的選擇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可以有效地保障工程質量。軟土地基勘察以及施工是一項復雜的內容,在施工中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管理,了解工程要點,進而達到提升工程質量的目的。
2 ?水利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
2.1 ?換土施工技術
該類方法主要是指將地基中土質較軟的部分進行科學的處理和替換。一般來說,處于地基較下層的土壤由于受到多方影響,土質更容易產生弱化,如果不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處理,便會為后續的施工形成安全方面的問題。對此,施工人員需對此部分地基使用較為優質的原料進行加工或者替換,從而加強土質的堅硬程度。具體實施時,施工人員可運用施工過程中形成的廢渣等材料作為軟土基地的填補原料,從而對其進行硬化處理。使用廢渣作為填補不但能夠提高軟土的整體負荷能力,還能將土壤中存在的水分盡量排出,從而為后續的暗穴施工做好前提基礎工作。需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碎石土完成土壤的墊層,則需重點控制施工的密度及厚度等方面的指標,使之達到標準要求。該類方法由于實際應用較為便利,且經濟投入較少,因此在實際施工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2.2 ?化學固結法
化學固結法軟土地基處理技術一般分為灌漿法、高壓噴射注漿法或深層攪拌法幾類,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需要根據現場情況進行選擇。
(1)灌漿法。灌漿法是實際地基加固施工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向自然裂縫或人為裂縫中灌注液壓漿液,漿液一般選用水泥。若地基環境缺少自然裂縫,則考慮通過人工方式增加裂縫數量。此方法主要是通過漿液的固化使軟土地基的孔隙度、應力、強度等物理性質改善,提升進地基的穩固性。此外,還可以采用高壓噴射注漿法,通過高壓氣流將漿液灌注到孔隙中,達到同樣的固化效果。
(2)深層攪拌法。在施工現場借助深層攪拌機械,使將固化劑與軟土在地基中強制拌和,固結軟土基礎。此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對于軟土地基的固化效果很好,最大程度地減少沉降可能性,但是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需要做好工程預算。
(3)硅化加固法。硅化加固法是指漿液選用硅酸鈉溶液作為黏合劑和固化劑,代替傳統的水泥,一般加固深度在0.4m~0.7m左右。硅化加固法基本分為單液硅化、雙液硅化兩類。單液硅化單液硅化適用于滲透系數 0.1m/d~2.0m/d的濕陷性黃土,或滲透系數 0.3m/d~5.0m/d的粉砂軟土地基的加固,用管壁作開孔處理金屬管道將硅酸鈉溶液(Na2O·nSiO2)加壓灌注到地基土層中。雙液硅化適用于滲透系數為2.0m/d~8.0m/d的砂性軟土地基的加固,是指將硅酸鈉溶液與氯化鈣溶液(Na2O·n SiO2+CaCl2)混合依次灌入到地基土層中,兩者發生的化學反應可以將黏合效果發揮到最大,將周圍砂礫與泥土膠結在一起,進一步加固地層結構。硅化加固法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對軟土地層孔隙度和滲水力的有效改善,能夠快速抑制地基形變,并能利用膠結土層顆粒增加地基顆粒大小,提供更強的地基承載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單液硅化法處理后的軟土地基極限抗壓強度可以達到 0.4MPa~0.5MPa,雙液硅化法處理后的軟土地基極限抗壓強度可以達到 1.5MPa~6.0MPa。
2.3 ?樁基施工技術
使用該類方法時,施工現場的各類條件因素均會對方法的實施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選擇使用樁基法完成施工時,首先需對施工現場的周圍環境進行全面的排查和分析,從而更有目的性地完成項目的實施。當前由于水利工程的項目需求不斷革新,因此相應的技術發展也呈現出更為多樣化的特點,相應對于樁柱的應用也在不斷的調整。當前實際施工時應用頻率較高的技術類型為鋼筋混凝土制樁。從細化層切入進行研究可知,該類方法與樁基的本質具有較多的一致性,無論使用人工還是機械方式完成打孔工序,都會為后續注入混凝土的工序提供便利條件,此后混凝土所產生的熱量也會對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定的改善,提高環境的荷載力,從而提升地基的穩定性。在完成工程的實施時,還應傾向于使用強夯的技術方式完成施工,從而不斷提升軟如地基的穩定性效果。在具體施工時,需準確選擇適合的施工工具,通常施工人員需將夯錘放置在標準高度以上,從而增加其下落的外力作用。反復重復上述施工過程,便可使軟土在不斷的外力作用下提升自身的堅硬程度。在實施水利工程時,會經常遇到軟土基地的情況,尤其在海濱環境實施項目建設更為明顯。軟土地基中含有較多的雜質,因此致使施工環境更為復雜,不利于項目的開展。此時如果不用強夯方式,則難以實現較為理想的施工效果。強夯方式更適用于此類施工環境,能夠明顯提升工程的完成質量。
2.4 ?噴粉樁施工技術
施工隊伍在運用該技術展開施工作業期間,需要滿足以下四點要求。第一,在開展施工作業前夕,對于施工所在區域的地質數據信息、測量數據、室內實驗配比成果、噴粉樁樁位設計方案等細致研讀,對施工現場的實際狀況有充分了解。第二,在對施工現場的實際狀況有深入掌握后,需要開展清理工作,將現場的雜物進行清掃,并且對低洼的區域進行回填,對于松軟的區域,采取碎石展開鋪墊,從而確保在施工作業期間,機械設施能夠正常運轉。第三,施工隊伍在開展噴粉樁施工前夕,應該先行做好實驗測量工作,將施工的參數例如攪拌頻率、鉆進頻率、單位時間以及積累噴入量等進行確定。第四點,施工隊伍需要與施工圖紙相結合,將實驗測量的參數與底層深度作出了解,從而明確噴粉樁的長度。
3 ?結束語
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中,要重點的分析軟土地基問題。了解影響因素,根據要求進行地質勘探分析,因地制宜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工藝方式,有效地排出地表水分,降低土質的控制,增強地基的強度,提升整體的穩定性,進而為水利工程施工作業提供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厚嶺.關于水利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分析[J].決策探索(中),2019(12):64.
[2] 趙達提·克依木別克.水利工程地基處理技術分析[J].珠江水運,2019(23):41~42.
[3] 李碧豪.基于水利施工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的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34):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