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硯 武保濤
[摘要]對外輿論宣傳是一個國家國際行為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其國際話語權的具體體現。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比重越來越大,構建起與自身地位相適應的話語權體系是必然趨勢。但長期以來,某些西方國家控制著國際輿論話語權,極力打壓中國,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竟試圖把本國防疫不力的責任以各種方式甩鍋中國,使中國的海外輿論環境愈發惡劣。對此,我們要在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上,堅定“四個自信”,更有底氣地回擊抹黑中國的言論;要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闡釋中國的理念,樹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要打造外宣旗艦媒體,拓展海外受眾群體,走出海外輿論宣傳的困境。
[關鍵詞]海外;輿論宣傳;困境應對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海外輿論宣傳和話語權建設一直是中國的短板。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著世界新聞輿論、控制著世界傳媒市場,形成了西方話語霸權。中國想要在國際社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困難重重,我們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善意”讓步,應該從多方面著手,逐漸打破目前的僵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就必須了解我國海外輿論宣傳的現狀及成因,并積極探尋有效影響國際輿論之道。
一、中國國際輿論宣傳之困境
當前,國際競爭不僅包括軍事、經濟力量等組成的“硬實力”,還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軟實力”,隨著國際競爭愈演愈烈,軟實力的作用愈發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叫但從目前現狀來看,由于某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極力抹黑,被政府長期洗腦的西方民眾對中國不信任加劇,再加上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發聲不暢等,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成長壯大任重道遠。
(一)某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極力抹黑
長期以來,由于政治集團的操縱、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媒體公司利益的驅動等原因,某些西方媒體在對中國進行報道時罔顧事實,刻意抹黑中國。如拉薩“3.14”暴力事件,被西方媒體指責為“剝奪藏人的宗教自由”“滅絕西藏文化”等”。新疆“7.5”打砸搶燒事件,被《紐約時報》、CNN等媒體報道為“中國正在興起一場大規模的拘禁穆斯林的行動”、“政府把百萬人關入集中營”等"。再以近期暴發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聯動為美國政府處理新冠疫情不力甩鍋中國,公然將新冠病毒命名為“中國病毒”,福克斯新聞更是不遺余力地大肆宣揚這種極端反華論調等,企圖在全世界將中國塑造成“威脅、邪惡”的負面國家形象,這給我國對外輿論宣傳制造了極大的障礙。
(二)長期被誤導的西方民眾對中國信任缺失
被某些西方政府和媒體誤導的西方民眾對中國一直持懷疑態度,對中國的各項制度存在嚴重誤解。政治上,他們認為中國實行的是專制制度,批評中國一黨執政,指責中國共產黨腐敗問題突出,缺乏糾偏機制,暗示中國制度的不可持續性;經濟上,“西方世界將中國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定性為‘國家資本主義”間,認為這種發展模式對西方國家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將中國的發展成果描繪成對西方經濟果實的竊取;文化,上,部分西方民眾對中國文化存在誤解,質疑中國傳統醫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貶低中國古代天文學與西方幾何學差之千里,批判中國古代哲學缺乏邏輯思維和思辨色彩等。在某些西方媒體和政府的長期歪曲報道之下,這種懷疑和誤解還將長期存在,給中國對外輿論宣傳帶來了重重阻力。
(三)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發聲不暢
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發聲不暢直接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當前,中國在對外輿論宣傳上主要靠官媒發聲,官媒是國家的代表,發聲權威、有力,但在西方人的價值觀中,聲音來源應當多樣性,如果只有一種聲音,且這種聲音主要是宣傳、講道理,并不直面西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就難以被關注,再加上某些西方媒體對我的敵視,官媒的傳播內容更容易被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人蓄意歪曲和否定。官方渠道發聲不暢,民間渠道聲音更弱小,且民間聲音很多時候表現為官方聲音的解讀或宣講,這種發聲也很難激起國外受眾的興趣,這樣一種對外輿論宣傳局面,與我國正在崛起的大國形象很不相稱,對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中國面臨國際輿論宣傳困境之原因
中國陷入國際輿論宣傳困境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某些國家擔心中國崛起對其地位的威脅,因此不斷打壓、丑化中國;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大而不強”,導致話語權在短期內難以提升,再加上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足等現狀,也使得中國要走出海外輿論宣傳困境還面臨諸多挑戰。
(一)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
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再到“中國責任論”,形形色色"威脅論”的背后是西方國家用來制約中國崛起的一種政治手段,是“零和博弈”思維在新時代條件下的體現。雖然在許多國際問題上西方國家都需要中國的協助,但是他們擔心中國趁機擴大國際影響力,便借助其占據優勢的國際話語權,利用一切機會在世界范圍內抹黑中國國家形象。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全力復工復產,為世界抗“疫”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而某些西方國家不僅白白浪費了中國為世界爭取的兩個月時間,而且在本國疫情持續惡化的態勢下,不是去想方法找對策控制疫情,反而鼓動民眾去追責中國,讓中國為全球疫情買單,此種不合邏輯的行為方式徹底暴露了其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深深擔憂,以及試圖把中國拖垮的險惡用心。
(二)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大而不強”
國際輿論宣傳的背后是話語權的爭奪,話語權的建設需要依靠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作支撐。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4.36萬億美元",美國名義GDP約為21.43萬億美元,整個歐盟28國完成的名義GDP折合為18.41萬億美元網,中國與美國、歐盟的差距還十分明顯。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四。經濟差距的背后,對歐美國家而言,容易引導普通民眾傲慢自大,種族的優越感會過度膨脹,導致他們不屑于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同時,經濟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在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上的自信心,導致外媒在抹黑中國時,普通民眾缺乏反擊的底氣。
(三)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足
中國媒體“走出去”的時間較短,在國際化進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中國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傳媒集團,對比于新華社,西方四大通訊社無一不是“巨無霸”型跨國傳媒集團,“體型”的差距導致與西方媒體在信息的國際采集、國際傳播、資本運用、人才招攬和國際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其次,中國媒體對外輿論宣傳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新聞選題不夠大眾化、對海外受眾定位不夠清晰、新聞報道切入視角狹窄和與國際主流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力度較弱等;最后,中國媒體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彼此合作不深,在戰略制定和執行上各有差異,在關鍵問題上不能協調一致,而西方媒體彼此之間雖然經常互相指責,但是在維護西方共同價值觀等方面步調高度統一,對中國抹黑的態度上也高度一致,因此,要打破僵局,還需要苦練內功。
三、中國破解國際輿論宣傳困境之對策
走出國際輿論宣傳困境,是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看法、提升國家形象、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我們“占據主動,有效影響國際輿論。”叫為此,破解困境,牽住“牛鼻子”,需要提高整體經濟實力,堅定“四個自信",更有底氣地回擊抹黑中國的言論;需要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樹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需要打造外宣旗艦媒體,拓展海外受眾群體。
(一)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堅定“四個自信”
提高中國經濟整體競爭力,需要毫不動搖貫徹執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堅持新發展理念,“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四在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中國在率先控制住疫情之后,有力有序復工復產就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用實力說話,才有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輿論話語權。
堅定“四個自信",使民眾回應西方質疑更有底氣。中國的自信應當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縱向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1952年至2018年,我國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有助于人們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另一方面,從中國與世界的比較來看,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中國的變化令世界矚目,這也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也只有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在西方媒體及民眾對中國刻意抹黑時,能夠底氣十足地進行反駁,在國際社會上做一名堅定的中國形象維護者和中國利益捍衛者。
(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
中國對外輿論宣傳既需要建構自己的話語權體系,不被西方話語體系帶跑帶偏,又要以適合西方人的方式來表達,讓西方人搞懂弄通,從而達到宣傳目的。西方主流媒體預設了許多話語體系,如專制與民主、自由與人權、普世價值等,如果我們順從他們的話語體系去解釋中國的制度、道路、理論等,就容易陷入他們的價值觀中與其據理力爭,這樣的宣傳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誤傷自己。中國作為和平崛起的大國,我們有自己的話語體系,我們要跳出他們的框架,闡釋自己主張,如我們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我們在表達上要用適合西方人的方式,借助西方主流文化傳播、創作樣式,用西方民眾通俗易懂的話語來闡述中國理念、集中講好中國故事。比如越劇“梁祝”在國外匯演時曾翻譯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無形之中增加了西方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消除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首先,向世界傳達中國和平崛起理念。“和平崛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價值觀在國際政治中的具體展現,也是中國國際話語權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抵御工具。我們要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不適宜中國;其次,向世界闡釋合作共贏理念。中國不僅倡導這一理念而且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一理念,如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9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最后,向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會。經濟全球化帶來各國利益的高度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尤其是此次疫情,讓全世界都明白一個道理:病毒無國界、世界共命運,面對共同的敵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愈加凸顯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三)著力打造外宣旗艦媒體,拓展海外受眾群體
中國在全球輿論宣傳中需要強有力的旗艦媒體來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建設外宣旗艦媒體:一是做好國內外媒體的資源整合,轉變國內媒體“走出去”小而散的形態,形成合力之勢,擴大駐外宣傳媒體隊伍,第一時間鎖定事件、精準報道,搶占西方民眾對突發事件的第一印象;二是采用現代化公司運營模式,雇傭新聞媒體領域國際專業人才,引入多元資本,減少不必要行政干涉,淡化官方行為;三是鼓勵民間資本及文化企業投資興建、入股、收購國外媒體網絡,支持民營媒體“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媒體競爭規則,發展壯大自身實力。
拓展海外受眾群體,讓更多西方民眾傾聽中國聲音。首先,在宣傳策略上,要擴大我國媒體的海外朋友圈,爭取更多國際輿論支持,同時,要與抹黑中國的外媒作堅決斗爭,集中火力打擊國家層面的反華政治勢力,爭取更多西方民眾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在宣傳方式上,要深化本土戰略,邀請當地知名人士參與宣傳工作,采用當地民眾提供的新聞線索,向當地民眾提供所需的客觀信息,積極融入當地社會;最后,在宣傳手段上,“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心,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推送信息,重點做好向網絡社交群體的信息輸送,擴大信息受眾面。總之,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使我國海外輿論宣傳力量得以加強,從而把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每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