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有個離休老干部病了,發高燒,體溫達到40℃,十幾天不退,各種高級的消炎藥都吃了,犀角之類昂貴的中藥吃了,作用最大的清熱退燒藥也吃了,效果最好的時候也只退下去一天,第二天又燒回來。最后,醫院只能請各方中西醫會診。
其中有個老中醫,他觀察病人的舉動,發現病人很喜歡喝水,發熱喝水很正常呀,但是,他每次喝的水都是直接從暖壺里倒出來,而且馬上就喝下去。老中醫一開始以為暖壺不保溫呢,用手一摸,水是開的、燙手的,病人居然要喝燙手的開水?就這一點,再結合之前各種清熱去火藥都不能退熱的教訓,老中醫判斷,他的高熱不是因為體內有熱,而是虛火所致,而且已經虛到了極點。他給這個病人開的藥把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附子、干姜、肉桂。
這三味藥的熱性作用遠大于補中益氣丸,也是在病人元氣衰微到已經非常危險的時候才用的藥物,它們組成的方劑叫四逆湯。所謂“四逆”,是指病人的元氣已經弱到了不能運抵手腳末端,導致四肢末端發涼的狀態,中醫稱之為“四肢逆冷”。但就是這么一個熱性極大的藥物,真的把一直不退的高熱退下去了。至此,會診的醫生才意識到,病人久用清熱藥物均不能退的高熱,內里其實是寒的,只是所有的醫生都只看到了他發熱這么一個征象,沒有仔細觀察。
事實上,一個有內熱的人,肯定本能上是要喝冰水解渴的,不可能咽下還燙手的開水,這也是中醫“胃喜為補”的真實含義:身體會本能地選擇它內里缺少的東西。喜歡喝開水這個細節已經暴露病人內寒嚴重的實質,有了這樣的實質,才敢用附子、干姜、肉桂,也只有用了附子、干姜、肉桂,才能驅散蓄積已久的大寒,至于病人的高熱,就是被這種大寒逼迫出來的虛熱。
我有一個朋友,做網絡工作的,很累,壓力很大,人也很瘦弱,基本上符合補中益氣丸主治的面黃肌瘦的特點。有一段時間她總是在下午發熱,兩三點鐘就開始了,體溫會在38℃上下,心里也覺得很煩,想喝水。一開始,她以為是辦公樓的密閉環境引起的燥熱,但是不敢站在窗邊,有點涼風就覺得發冷,本能上很怕風吹。很多女性都有這個現象,嚴重的可以幾年內都持續低熱。她一開始特別緊張,擔心是血液病之類的疾病,但到醫院檢查了,各項指標都沒發現問題,可是一到下午就開始發熱、頭痛,人也被燒得很疲憊。
和上面那個高熱的離休干部的情況類似,都是因為脾虛、氣虛導致了發熱。你去問這樣的人,如果哪天不忙,休息得好一點,體溫可能就低一點,越累越容易發熱,這更符合氣虛的特點。結果,她就是吃了半年的補中益氣丸,無名的低熱真的就消失了。
為什么想喝水?你細問的話他們想喝的一般也都是熱水,因為脾氣不能運化,不能把喝進去的水轉為身體所用,所以往往是一邊喝水,一邊還繼續渴,這就是脾氣虛導致的津不化氣,因為本質不是熱,所以他們是不會想喝涼水的。
為什么發熱?也是因為脾氣虛,中氣不足以達到體表,郁在里面出不去,所以就發熱。他們的發熱和感冒發熱不一樣,不是整天的,而是一陣陣的, 有“煩勞則張”的特點。張就是浮越在外的意思,活動之后、疲勞之后氣更虛了,固不住了,熱就浮越在外了,發熱就加重。
為什么頭痛?這種頭痛有個特點,一個是早上起來就痛,因為早上是陽氣剛升的時候,頭是諸陽之會,必須有陽氣的供養才能耳聰目明、頭腦清新。這種氣虛的人,本身就虛的陽氣在早上能供給頭腦的就更少,所以往往是早上起來就開始頭痛,特別是起得猛、起得快的人,會痛、會暈,等活動一會兒就減輕了,因為陽氣逐漸強大了,頭痛就會好一點。但是到了下午,活動多了,又耗氣了,陽氣供養再次不足,頭痛的問題又出現了。
所以,李東垣創立補中益氣湯的時候,是指望它能甘溫除熱的,就是通過補藥來退無名的低熱。這一點是李東垣,也是這個方子最有價值的一點。
摘自《藥房里買得到的傳世名方》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