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友
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我們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勇于直面問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總書記提出的“七種能力”,為年輕干部成長成才、更好肩負起新時代職責使命指明了努力方向。
前不久,筆者到鄉鎮采訪,就發現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有知識、高文憑、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成了鄉鎮干部隊伍的主體。
“在我們鎮的百余名干部中,擁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的干部占了大多數,這與當年相比,文化層次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位鎮黨委書記如是說。
這話誠然不假。回想以前,鄉鎮干部大多學歷不高,哪怕是在當地擔任書記或鄉鎮長的干部中,有高中文憑的也寥寥無幾,上過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
年輕、高文憑的年輕人,給鄉鎮干部這支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夯實了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這支隊伍錘煉得好,引導得當,將比以前更有戰斗力,更能夠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但是,這支干部隊伍有兩大短板需要補齊,才能挑起鄉村振興的重任。
短板之一,是少數年輕干部有浮躁心理,缺乏沉心靜氣在基層踏踏實實干事的韌性。
“少數年輕干部,與當年那些干部相比,缺少靜下心來、俯下身去,不浮不躁、踏踏實實干好農村工作的韌性。”一位鄉鎮領導對筆者說,甚至有部分年輕干部把鄉鎮工作當成“鍍金”的過程,來了沒幾天,就千方百計想“飛”走,到上級機關去發展。
絕大多數年輕干部選擇到鄉鎮工作,是懷著遠大的理想,抱著在農村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可是,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部分農民對自己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農村實際工作與自己當初所想的不一樣時;當發現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無用武之地,甚至陷入日復一日的重復填報表、寫材料、迎檢查的繁瑣工作中時,年輕干部就開始動搖起來,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短板之二,是少數年輕干部缺乏一種實干精神。
鄉鎮干部的工作對象多是農民。特別是現在,鄉鎮干部面對的多是文化程度低的留守村民,可有些年輕干部不僅干不了地里的農活,甚至聽不懂當地的方言。日常工作中,一些年輕干部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電腦旁填寫報表、匯報材料,直接與農民打交道的時間太少。但在鄉鎮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場地應是田坎和農家院壩,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應是沉心靜氣、踏實肯干,最需要的是與農民建立感情。
年輕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因為,在基層所學到的與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解決復雜矛盾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都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在未來的人生中,這筆“財富”于年輕干部而言,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年輕是本錢,但不要浮躁;實干雖辛苦,但能夠聚“財富”。作為鄉鎮年輕干部,一定要調整好心態,沉下心、俯下身,走到田間地頭、走進農家院壩,與農民打成一片,在理想與現實的磨合中,與浮躁說“再見”,與實干結情緣,儲存好人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