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奇芳
摘 要:5G與金融融合,是社會信息技術與行業開發相互承接的體現。為此,本文著重從運營技術、銜接管理標準等方向,探究5G與金融融合的有效手段,以達到把握技術要點,促進產業結構創新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5G? 金融產業? 創新開發
信息溝通手段與金融領域的有機結合,不僅適應了當代互聯網迅速交流與開發的基本需求,還大大提升了金融資源的周期運轉速率,從而實現了結合區域開發結構,促進當代經濟體系循環發展的助推作用。
一、5G與金融融合所面臨的挑戰
(一)運營技術開發禁錮
5G的發展是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分布式框架、生物研究等領域不斷革新的情況下發展而來,將5G與金融行業發展相互結合,雖然在理論形式上主要是以原有4G信息形態的轉換與銜接,但在實踐運營技術上卻存在著天壤之別。一方面,5G運營中的數據結構,需要有更大結構支撐體系作為基礎,而當前金融行業支撐框架,卻僅能夠滿足5G技術20%的資源運用空間,兩者對比差異懸殊較大;另一方面,5G體系下非結構性運營環節上,又繼續延伸出了諸多的客戶訪談、數據高頻率傳輸等操作,這些在當前金融行業中都找不到與其對接的技術載體,兩者融合后5G信息體系的完整度將受到嚴重的損害。
(二)技術銜接管理標準尚且模糊
5G與金融行業發展之間的融合,也是在現有技術體系框架之上,實行的技術手段操控與管理標準部分的銜接。但從當前技術整合的具體環節而言,5G運營僅僅是在信息傳導環節進行了初步定性,而對于技術與其他領域的銜接,是否屬于低能耗、高品質服務的趨向始終處于未知狀態。同時,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形式較為多元,5G與金融行業融合后,是否可以保障金融信息的安全性,也處于半未知狀態,這些技術承接隱藏層面的問題,都會對兩者融合后的發展產生負面干擾。
(三)監管結構作用弱化
監督與管理是金融行業中各類資源得以良性循環的重要依據,但現有的監管結構主要是針對當前階段的金融體系狀態進行管理。當5G與金融行業融合后,原有的金融信息渠道將被無限次延伸,而在每一個部分都可能產生金融交易問題,單純從基礎金融交流結構上進行監管與控制,其監管作用就會被弱化。同時,分布式數據傳輸結構,始終堅持著多維化傳輸方向和溝通信息的輔助與調整。它能夠在資金鏈多次運行的狀態下,實現金融行業信息的去中心化,其系列過程都暴露出了5G與金融行業融合期間監管結構作用弱化的趨向。
二、應對5G與金融融合環節挑戰的方法
結合當前金融技術融合的實際需求,將5G與金融融合環節的分析要點整理如下:
(一)運營技術深入開發
5G與金融行業的融合發展,適應了當代金融運轉與時代信息相互承接環境需求。為了確保兩者兼容狀態良好,首要環節是做好運營技術層面的深入開發。
其一,現有金融行業信息運行平臺的繼承研究。即,在現有4G信息形態結構之上,進一進延展金融數據框架運作結構,以確保5G數據運營網絡擁有足夠的操控載體。比如,5G與金融行業融合過程中,企業采取數據虛擬空間嵌套式開發。也就是在基礎數據框架之上,通過尋找數據源與現有數據之間的相同點,繼而增加數據載體子空間的方法進行無線性延展,這是從現有金融結構體系之上進行運營技術的深度開發。
其二,程序運用過程中,注重非結構金融數據的運作銜接,將原有的線下人工輔助操作等部分,均轉換為一個完整的信息結構體,以實現線上5G金融信息傳導與線下商貿、投資、股票、債券等方面,保持著實時監控與反饋的狀態。比如,借助AL、生物識別、云計算、終端塊區式監管等操作,與線上溝通環節保持相互協調。也就是說,5G與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在非數據結構部分逐步轉型后,方可展示其存在的價值。
(二)明晰技術銜接管理標準
將5G與金融行業有機融合在一起,主要是針對當前技術運用標準模糊的狀況進行條件優化。
其一,5G在信息傳輸行業框架初步規劃的結構上,先實行小范圍金融信息管理部分的技術運用,通過階段實踐方法探索的方法,總結其中問題,也為金融行業與5G的承接尋找契機。比如,將5G作為商業銀行內部金融信息交流的一種手段,先在商業銀行單體數據信息管理、記錄等領域運用。如果5G應用階段成績反饋效果較好,可繼續在銀行存儲多層次信息管理、業務程序等方面進行試驗。同時,對于實驗部分要給予充分防護,這樣可避免5G與金融行業信息管理方面的負面影響,這是從5G技術應用標注層面進行檢測和分析。
其二,5G與金融行業發展環節把握,還需要對融合后的安全性進行相應判斷,從而達到各項工作綜合管控與最優化安排的狀態,降低信息手段革新變化為社會金融鏈運作帶來負面。比如,在社會金融證券體系中融合5G前,技術人員一方面需要依托大數據進行金融運作一般規律、可評估性風險了初步判斷和處理。一方面也通過制定5G信息平臺中虛擬金融運作的安全監管制度,做好金融與5G銜接環節的前期輔助。
從5G的社會發展速率而言,單純從技術的運作形態上,足以完成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等領域的結構銜接。但為了避免技術對接后遺留下并發癥,需要著重從信息融合后的安全隱患管理,以及問題解決層面相關制度上對應調控,這樣方可將5G與金融融合的效果控制到最佳。
(三)優化監管結構
5G與金融結構之間的對應調節,也可以通過優化監控結構達到這一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在現有金融監管平臺之上,實行的社會信息資源對應化調控方式。一方面,它是對原有金融融合框架體系的保持,以適應當前已經形成的金融產業體系需要。一方面是5G環境下信息交流的需求開始,實行產業金融體系的協調性管理。比如,未來進行5G與金融結構相互承接時,就主要是從程序操控的具體環節層面進行監管結構調節:(1)在原有金融企業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同步實施的狀態之下,全面實行多元化的信息交流與傳統體系,做好5G環境下數據框架結構和非框架結構的實時更新與管理;(2)5G環境中金融產業融合時,還需要形成動態監管模型,它可以隨時按照行業發展的實際狀態,給予監控與管理方式的調整。
5G與金融結構之間的對應調節,也是有序實行金融產業結構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從相對客觀的視角上,對5G與金融融合過程中的內部條件、外部結構中的相關性因素進行協調性調控,進而達到5G與金融融合深入開發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5G與金融融合的挑戰與應對方法,是新時期社會經濟結構時代化轉變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運營技術深入開發、明晰技術銜接管理標準、優化監管結構等方面,探索有序應對5G與金融融合挑戰的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結果,將為國內金融體系探索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浩博.淺析5G+AI共同驅動下FinTech發展新機遇——以中國金融科技為例[J].現代商業,2020(07):87-88.
[2]周雷,陳音,張璇,等.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創新及其對金融行業的賦能作用[J].金融教育研究,2020,33(01):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