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軻
摘 要: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快速攀升,但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因為數字的增長而解決反而滋生出大麻煩,本文筆者從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經驗,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制約因素作些淺析的探索,以期為合作社的良性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展? 人才? 機制
一、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總體來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持續不斷的政策支持,基本上做到了執行有政策,工作有位置,發展有環境,涌現出一大批民主管理好、利益聯結機制緊密、經營管理水平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的合作社。從增長趨勢也由政府推動激勵發展,到自我發展新常態的增長,增長數量顯著提高,但質量參差不齊。
二、農民合作社發展瓶頸
(一)制度缺陷,內在動力不足
組建合作社并非必然或必須要有出資或財產,制度設計是通過對產品進行自身的勞動或消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員沒有出資,退社毫無約束,制度的設計弱化了合作社依靠成員出資的緊密利益聯結,合作社成員沒有資金的約束和壓力,一部分合作社的經營基本為“大戶經營”、“個體經營”。
(二)缺乏亮點,資金籌措困難
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而言均存在資本短缺現象,而社內部籌措資本十分困難,因為其產生就是因為成員為改善自身欠缺的經濟情況而結合在一起的;且按照成員服務進行主要盈余分配,而不是資本,制約資本進入;從外部來看,合作社資金實力先天不足也會影響其相應的信用基礎和借貸;商業資本是逐利的,只有高收益才能吸引資本的投入,而合作社產品無明顯附加值,這必然要提高合作社產品的競爭力,勢必要提高附加值,產業鏈延伸,可附加值和產業鏈延伸,又需要大額的資本或資產,這又是合作社所不具備的。
(三)人才缺乏、內部管理復雜
綜合性人才缺乏,且人才質量不高,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大和經營管理的專業化程序越來越高,人才的缺乏成為其發展的絆腳石,即使社內有人愿意專業從事經營管理行為,但其又是管理者又是經營者這樣的身份又顯得敏感。聘請專業人士管理的成本因為其資金都是問題就更不可能成為選項,而實際的管理模式中,理事會的作用遠遠大于社員大會的作用。
(四)監管缺乏,扶持政策難平等
合作社的身份問題至今未能理順,其不是公司,僅是社會組織,可社會組織登記注冊不是在民政部門,而在工商部門,其從事農業生產,可農業部門又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銀行貸款、電商銷售、商標管理等方面存在多重身份重疊,監管部門缺失的尷尬局面。合作社身份的取得比較容易,財政扶持資金多,于是吸引了很多公司或個人建立虛假合作社,財政資金的初衷是激發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合作社,可實際操作中人為影響的因素太大,且合作社法的對身份造假的合作社幾乎沒有約束,資金實力雄厚公司、個人注冊的那些虛假合作社,不僅容易融資,還更容易得到財政補貼。
三、如何發展的思考
農民合作社如何發展,不能僅靠經濟市場進行優勝劣汰,而是應從其內部結構、人員構成進行優化,外部管理環境進行約束管理、政策扶持進行規范等手段來激發其長遠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一)優化人員組成結構
合作社成員不應只在局限于從事田間地頭勞作的社員,應納入農業技術指導人員、電商銷售人員、賬務法律等專業方面人才的加入,拓寬人才渠道,將合作社從單一的農民結構打造成有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產品拓展等綜合管理型人才共同加盟的團隊,提升其自身的業務發展能力和內部管理水平。
(二)調動人員參與激情
引導社員參與到合作社的管理中來,就要調動其積極性,而緊密其成員關系最好方法,就是要把個人和集體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建立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群眾在專業合作基礎上,根據自身需要開展股份合作,激發要素活力、優化資源配置,自己在合作社出了真金白銀,有自己的財產,那就會自覺地關心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的發展。
(三)加強政策宣傳力度
普及群眾對合作社政策的了解,積極宣傳和普及合作社知識,培養更多的“明白人”“新農民”加入合作社,讓更多人明白什么是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目的,運行方式,避免其成為某些人套取國家資金的工具,從根源上斷絕這種投機倒把現象,避免社員利益受損,破壞合作社形象,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廣泛的成員基礎,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四)調整財政支持模式
強化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主導推進示范社建設,樹立良好的政府扶持發展導向。目前農民合作社發展進入質量提高的關鍵轉型期,加強示范社建設,樹立良好的發展導向,以規范現有合作社的發展代替對數量的追求。對發展成熟的合作社進行事后獎勵,而不是將合作社作為一個載體去實施獎勵,更多地依靠已有的績效去評價合作社,根據績效評價進行獎補,獎勵廣大成員看得見、能參與、能受益、能發展的示范社,從根本上扭轉因謀利而造假合作社模式的出現。
(五)完善內部管理機制
強化民主議事程序,改變目前這種合作社“能人”帶頭創立,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會計核算管理規定,理清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職責,重視教育培訓,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通過培訓以此來提高社員技能,使其達到合作社要求,同時也能使社員能有效地履行所應承擔的責任的能力。
(六)優化外部制度環境
金融和融資的問題始終是合作社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金融機構需要更快地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將合作社身份在市場中真正合法化,合作社在市場中真正合法化需要合作社真正以等同于公司的身份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活動,推行新型金融融資模式,如互助保險、金融租賃等形式,變“融資”為“融物”; 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導向,專業和綜合合作社的發展需要不同的指導,國家政策支持也應區別引導,因社施策。
(七)強化監督管理法治化
我國普遍存在登記環節寬松、成立后放任自流疏于監管。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制度,才致使我國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亂象叢生。推進監管法治化,對合作社的監督不僅僅通過內部的監事會的自我監督,還需要第三方獨立審計和行政監管,建立一個合法的監管體系,對合作社的成員構成和出資、治理機構的運行、財務管理是否健全、成員賬戶、盈余核算和分配方式是否合規等項目的審計,可以有效地規范合作社的運行,并把優惠政策只提供給那些經審計機構認定為規范運行的合作社,這樣成員才能明明白白。
參考文獻
[1]胡喜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困境和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
[2]苑鵬.農民合作社:為誰而生、向何處去[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7.
[3]江秀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與發展路徑[J].對外經貿,2014.
[4]孫華萍.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及解決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