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霧
摘 要:林業會計制度是指對林業經濟活動進行一系列的規范與調整方式的總稱。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能夠對林業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幫助。本文將對傳統林業制度進行簡單介紹,并對當前林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結合相應的解決措施加強對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
關鍵詞:林業? 會計制度? 建設
在新會計準則不斷推行實施期間,林業企業的會計制度也在加速建設中,但是在傳統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且依舊沿用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為了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
一、目前林業會計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林業產業現在仍處于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相關單位的內外部經營環境也隨之發生改變,正因如此傳統的林業會計核算方式迎來了新的挑戰,因為無法快速適應林業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核算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森林效益與會計制度之間的衡量
森林作為一種平衡自然生態環境的媒介,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可以通過森林資源來帶動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而會計工作則是經濟管理工作的基礎——通過貨幣來展開的管理活動。從林業會計角度來展開森林管理活動便是將森林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核算與測量。但森林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卻是無法使用貨幣進行精準衡量的。所以在傳統林業會計制度中有意識的避免了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衡算,這也導致森林經濟效益長期處于被低估的狀態。森林資源在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還有生態效益,但對于企業和林場等地來說,僅僅只獲得經濟效益,而社會在享受了生態效益后,卻并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二)并不重視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企業的傳統會計制度限制了經濟效益的提升。林業作為自然生態資源建設的主體,對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當前林業會計工作中并沒有將森林資源所發揮出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加入核算體系中,使多數企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對森林資源過度的索取,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三)會計核算體制不統一
林業企業并未對會計制度與體系進行統一管理,許多林業企業、國有林場中所采用的會計核算方式并不相同,而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導致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具體體現在:會計科目名稱不同、會計處理方式不同等等,而這些差異又會使會計報告體系、會計政策等無法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即使在同一林業企業中仍然會使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造成一個會計體系中存在多種核算方式的局面。
二、如何加強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
促進林業發展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資源,但在林業環境改變的過程中,林業性質也發生了改變,逐漸由產業轉變為社會公益事業,以確保生態效益為前提的背景下,如何在林業會計制度中融入森林資源經營管護,同時達到促進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協調發展,便成為了當下最為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只有加強對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構建適宜林業發展環境的核算體系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一)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制
林業企業中應當建立完善的林業會計核算體制,并且要求能詳細反映出森林資源的使用狀況。首先應當完善森林資源資產核算工作,森林資源包含了林地中資產(野生動植物、林木資產等),可以從植樹造林開始將其加入會計核算體系中;其次應當完善對森林資源的資產核算,通過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添加環境收益項目,并且將育林收入、環保損害補償和獎勵等納入其中,并核算清楚;最后是將森林資源經營支出情況進行完善,通過增加環境成本項目,并且將詳細的支出成本核算清楚。
(二)完善森林資源資產核算方式
若是想確保森林資源和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將森林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通過經濟方式來推動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森林資源資產管理需要建立相應的價值核算體系與管理體系。首先應當建立有規劃性和可實施性的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體系,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核算森林資源的收入,并將此作為確定森林資源資產價格的基礎。并且根據以往的林業會計核算經驗,可以將森林資源分為消耗性資產、生產性資產和公益林三種,同時應當針對三種資產的特性進行不同的核算。
消耗性資產指的是為社會所提供的森林資源產品,將它們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相應的資金。消耗性資產在市場交換之前具有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在進行核算時要將產品的收益、經濟成本與森林資源的消耗都計入其中。
生產性資產包含了經濟林、薪炭林和母樹林等等,生產性林木資產需要先根據成本計算除濕量,再進行后續計量。針對這類資產應當做好折舊處理,并記錄好相關的成本數據。
公益林并不具備盈利性質,且屬于社會公益性資產。在對公益林進行核算時應當重點體現出其生態價值與社會功能,同時計算經營單位對公益林的維護成本等。
(三)統一林業會計制度
植樹造林與森林資源管理均為生產經營活動項目,應當改善傳統核算方式,將完整的林木資產生產成本計入其中,建立一套統一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林業會計制度不統一的問題。
國家所撥出的生態效益補償金等資金是用于森林管護,作為生產經營活動,應當改變傳統的資金核算方式并統一納入林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傳統林業會計制度中的收益核算只會計算市場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貨幣收益,對于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生態收益與社會收益都不納入核算范圍內,但由于當前林業生態效益遠高于經濟效益,為了建設合理的林業會計制度,應當將森林資源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進行融合、協調,并將林業生態效益納入林業會計核算體系中,逐漸改善傳統會計核算方式,促進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
三、結束語
加強對林業會計制度的建設對促進林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重建林業會計制度時應當以傳統企業的會計制度為基礎,制定相關的規定。并且遵循林業產業的特性,在建設林業會計制度時應當體現出林業生產的特點與性質,才能確保林業會計制度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浩.我國林業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影響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6(09):178-179.
[2]田德忠.加強林業會計制度建設的思考[J].才智,2016(20):250.
[3]林秋妹.新形勢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8(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