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江

摘 要: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等的大環境下,國內大型機械制造企業間的競爭程度日趨激烈。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縮短供貨周期、降低生產成本,以在市場上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在精益生產模式下,精準管控采購質量是生產產品成本、質量和交貨期的重要保障。因此,精細供應商選擇、控制采購成本、降低供應中斷風險,是目前機械制造企業采購質量管理的關鍵。
關鍵詞:機械制造;采購;質量管理;精益生產
一、引言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企業做好戰略調整以應對“十四五”新時期的新的發展要求,響應國家《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對機械制造企業的未來發展尤為重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外市場環境持續低迷,在供應鏈中斷風險增加、采購成本和周期上升、產量縮減的大環境下,機械制造企業的生產運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目前來看,機械制造企業要想始終保持可持續的市場競爭優勢,就需要從源頭上把控采購產品的質量,把精益化、效益性和可持續性作為在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升級中的目標(董曉霞等,2019)。
精益生產最早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提出,主張企業以高質量、高效率和低成本進行生產運營活動(余暉,2019),因其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在我國制造業企業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隨著精益生產模式的逐漸成熟,企業開始關注精益生產條件下對質量成本、采購成本進行有效的管理,基于目標成本控制、六西格瑪、以銷定產以產定采等理論,從采購管理方向進行初期的質量管控。目前,國內對精益生產、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薛德志,2015;肖桂華,2019),并且相關研究成果在行業實踐的應用中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因此,將精益生產的思想應用于機械制造企業的采購質量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實踐可行性。
二、精益生產視角下采購質量管理
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精益生產強調必須嚴格“按需、按量、按時”完成。此外,所有的流程處理都改傳統的“推動式”為“拉動式”進行。因此,在采購管理中,也要執行看板式的采購流程,嚴格按照工作流進行任務分配。采購過程中,要確保每個程序為盡可能最簡化的流程,包括工作流、處理步驟和采購用時等。一般來講,機械制造企業的采購流程主要包括:
(1)制定采購計劃。在這個階段,需要根據生產部門提供的生產計劃以及現有庫存量,對需要采購的各種部件進行預估,并根據相關質量標準,確定采購方案的質量合理性、標準化程度和質量等級約束等。
(2)選擇供應商。這是采購質量管理的核心環節之一。在精益生產視角下,供應商的選擇應盡量減少不確定因素,可采用多層次模糊評價法,綜合考慮供方產品的質量、價格、技術參數、安全系數、環保指數等因素,對供方產品質量提出客觀評價,確定合格的供應商名錄,并擇優選取。
(3)簽訂采購合同。生產部門、質量部門和采購部門共同參加采購合同的評審會簽,確定配送貨的方式和履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在可行的基礎上,建立長期的供應關系,形成良性的供應鏈整合和協調,最大化雙方利益。
(4)質量監督和質量檢驗。采購品供應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體現在出庫、配貨、運輸、入庫前質檢的各個環節,要充分開展質量監督以最小化退換貨比例。對所有的采購品,要進行標識,以支持精益生產視角下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溯和跟蹤管理。
結合上述分析,運用“看板管理”的相關理論,對采購質量管理過程構建工作流模型,如圖2.1所示。
三、結論
精益生產和其相關的成本控制理論,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在生產運營中的成本最小化,通過需求拉動生產,再通過生產指導采購方案,合理的降低了過程中的費用損耗的同時提高了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本文基于精益生產的視角,用看板管理的理論和工作流的技術,將采購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進行了梳理和刻畫,為提升機械制造企業的采購質量管理過程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方案。
參考文獻:
[1] 董曉霞,陳興茂.企業采購環節質量的內部控制——以機械企業、SL加工企業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19,3:94-97.
[2] 余暉.基于精益生產的機械行業質量成本管理研究——以聚力企業為例[D].江蘇大學,2019.
[3] 薛德志.淺談機械制造企業供應商的管理[J].機械工業標準化與質量, 2015,5:27-29,35.
[4] 肖桂華.機械配件采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