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是一部被動挨打的屈辱史,又是被迫與世界聯系的現代化史。近代留學生作為樞紐,將世界與中國聯結在一起,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積極謀求民族解放與國家復興。國家與青年皆認識到軍事落后是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因而急于改變國家現狀的大多熱血青年在留學時選擇了到德國、日本軍校學習,這些軍事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對近代中國軍事現代化產生了重要作用與影響。
關鍵詞 近代留日軍事生 近代留德軍事生 軍事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K25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20-02-11
★作者簡介:楊柳,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Abstract Modern China has a humiliated history of being bullied passively, also a modern history of being forced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 As a hub in modern tim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connected the world with China. China actively seeks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Both the country and the youth realize that military backwardn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passive beatings. Therefore, most of the enthusiastic young people who are anxious to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country choose to go to German and Japanese military schools when they study abroad. Thes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s become a powerful force to promote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exert much influence on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Keyword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modern times;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Germany in modern time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近代以來,國家被動挨打,為改變現狀,統治階級不得不走上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而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向西方派遣留學生。留學生作為溝通中西的橋梁,對于中國全方位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1872年到1949年大約有15萬留學生橫渡到大洋彼岸求學取經,第一個畢業于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容閎,希望“以西力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1]23。代表了近代留學生的普遍心聲,他們寄希望于西方文明,企圖在留學過程中習得西方精髓,挽國家大廈于將傾。與列強作戰時軍事上屢戰屢敗的國家現狀,將很多熱血青年的目光引向了軍事領域,因而無論官費留學還是自費留學,大家都重視起軍事領域。
一、近代留日、留德學生概況
1.近代留德學生簡析。(1)留德淵源。1872年中國派遣的第一批赴美留學生遠洋啟程,他們是官方派遣的最早一批留學生,30名留美幼童在監督和洋習的帶領下赴美學習,開始了近代中國留學生的漫漫求學路。歐洲留學開端則得益于1875年沈葆楨派遣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生留學法國。1876年春李鴻章派遣的七位淮軍將領遠渡德國,開創了陸軍留學先河。此次留學非正式、人數少,故而影響小,所以對淮軍改造未起到大作用。1882年,赴歐留學的學生再度啟程,與第一屆海軍留學不同,這屆留學生不光去英法兩國,還有去德國的,所學內容除最初的造船學還增加了火藥學、槍炮學、魚雷學等專業性較強的軍事學科目。但由于德國陸軍優勢強于海軍,后來的軍事留學生在德仍以陸軍留學為主。(2)留德學生規模。甲午戰爭之前留德學生人數逐屆增加,甲午戰爭之后由于較多的留學生分流入日本,留德學生人數減少。其實,留德學生前幾屆人數本身相對較少,到20世紀初留德學生才具有一定規模,赴德留學在民國出現過兩次高潮,一次是在一戰以后;另一次是在抗戰爆發前的30年代。一戰后德國通貨膨脹嚴重,馬克貶值為掀起留學熱浪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新的邦交協定的簽訂也為雙方交流減少了障礙;抗日戰爭前夕是國民政府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故而留德學生數量也獲得增長。據林子勛所著《中國留學教育史1847—1975年》民國十年(1921)到十四年(1925)的官費生統計數據表明,留學歐美學生中留學德國者共127人。1921年8人、1922年88人、1923年13人、1924年15人、1925年3人,在留學歐美國家中位居美國之后,排名第二,占比為10.69%;民國十年(1921)到十四年(1925)的自費生統計數據表明,留學歐美者共638人,其中留德者112人,排于美國439人之后,占總人數17.55%。相較于同時期的英、法等歐洲各國,留學德國的人數是最多的。民國十八年(1929)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官派留學生共300人。1929年86人、1930年66人、1931年84人、1932年64人。之后幾年到抗戰爆發不久幾年間人數有所起伏,分別為1932年64人、1933年66人、1934年61人、1935年101人、1936年117人、1937年52人、1938年22人[2]。但隨著抗戰的爆發,留德浪潮最終停滯下來。
2.近代留日學生簡析。(1)留日淵源。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中國,使國人震驚,也迅速認識到自己和日本之間的差距,戰后直接掀起了中國學生留學日本的浪潮。一是中日兩國在文化上的歷史淵源更加親近,距離也近;二是明治維新與甲午戰爭的結果無疑證明日本學習西方的成功,對于國情相似的兩國,日本作為西方文化“中轉站”的經驗更值得中國借鑒,“中日比鄰消息易于傳播,加以文字障礙又較西洋為少,故去日者甚多……”[3]221896年,清政府派唐寶鍔等13名學生赴日,拉開了中國學生留日的序幕。(2)留日學生規模。留德、留日學生人數相比之下,留日學生遠超留德學生人數。留德人數最開始僅在個位徘徊,隨后規模增加到數十人,規模最大也就上百人,而留日人數卻從最初的寥寥幾人急劇增長到上千人。據統計,留日學生1898年77人,1899年143人,1900年159人,1901年266人,1902年727人,1903年1月為1242人,1904年11月為2557人[4]1-63,1907年6797人,1908年為5217人,1909年為5266人,1910年為3979人,1911年為3328人[5]98。
留日學生大體可分為五類:速成生和普通生、海軍生與陸軍生、特約生、留日預備生和令人注目的女留學生[6]145。留日學生熱衷于軍事留學,1903年留日的200多人在武備學堂的占到20%。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不僅為本國將帥的搖籃,也為中國培養出大批的軍事人才,如吳祿貞(第1期),許崇智、蔡鍔(第3期),李根源、孫傳芳、閻錫山(第六期),徐樹錚(第7期)……他們不僅對中國軍事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近代政壇也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同樣,由于抗戰的爆發,留日亦趨于停滯。
二、近代留日、留德軍事生異同比較
1.兩國軍事留學生:兵種皆以陸軍為主,年齡、性別結構基本一致。從年齡上看,留德留日軍事生年齡段基本在20歲左右,因所學學科緣故對身體條件、體能的要求較高,所以軍事留學生基本為男性。留德、留日學生中海軍數量較少,基本以陸軍為主。大多數人認為應重點發展陸軍。“竊維當今時局,以講求武備為先。”[5]2241929—1938年海軍部共派遣海軍留學生93人,留德海軍20人[5]222。1906—1909年留日海軍僅有135人在龐大的留日學生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被認為是英雄與梟雄搖籃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受到中國青年的熱捧,去日本留學的學生多以能進士官學校為最高追求目標,近代史上蔡鍔、閻錫山等將領均曾在該校學習。日本對中國留學生主要開放的有還有成城學校、振武學校等軍校。
2.兩國軍事教授方法上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德國和日本軍校在教授方法上都注重循序漸進。中國留德軍事生結束語言訓練進入軍校后,“第一年,先習練手足及演槍各法,兼習德語;第二年,隨看林操所演迎敵設伏及繪地圖排演各法;第三年,習演帶排,隨同林操兼習文書”[2]。中國陸軍留日學生則按其程度分為四個程度,首先是進像振武學校這樣的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學習。接著再進入日軍的正規兵營,即聯隊實習一段時間。從士官預備學校出來必須有這實習的科目,時間是一年左右。然后方可進士官學校。士官學校目標是培養中下級軍官。中國留學生大多從士官學校畢業后即回國。最高一級的是日本陸軍大學。士官生畢業后,只有少數人得以考入陸軍大學,陸軍大學培養的目標是中高級軍官。但日本政府害怕中國人掌握高深軍事知識,所以陸軍大學對中國留學生限制極嚴,一般難以錄取入校。中國留日生考上日本陸軍大學的極少,辛亥革命時期在新疆響應武昌起義的楊纘序有幸考上了陸軍大學,從那所大學畢業,回國后便更受器重。也有未能進入士官學校就回國的,如蔣介石,便是在聯隊實習期間便脫離日本軍事學校。
3.兩國軍事留學生都課業繁重,訓練艱苦。留德學生課業繁重,而且考核嚴格,“學生功課行為由監督隨時稽查,切實稟報。每年大考一次,由使臣親自考核,季考三次,由監督代管,并當面予以訓導,曉以忠孝廉潔、綱常倫理。畢業時呈遞文憑,報由使臣定期面試,如果相符,即將該生人品學問、數年中有無過錯出具試語呈送原大臣,并報明外務部轉管學大臣存案”[2]。留日軍事生不僅功課繁重,而且每天過著緊張的軍隊生活,剛進校的中國學生往往難以忍受。據一位留學陸軍留日生回憶:“校中無論冬夏,例于五時半起床,其規定亦頗別致,起床號音一響,學生即一躍而起,以最快速穿上軍褲,抓起軍帽便走,上衣則邊跑邊穿,扣子則且奔且扣,沖出室外,換上便鞋,馳赴廣場,集合點名,一切動作,幾如消防隊之救火,號音一落,隊伍已齊,動作稍緩,立遭痛斥,日日如是,等于每晨舉行緊急集合”[6]159。還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各科士兵共同喊口號的壯觀場面,認為“行之既久,頗著功效。雖不及當年燕人張翼德喝斷灞陵橋之威風,然嗓門高亢,中氣充沛,確能一鳴驚人。”[6]159艱苦的環境、嚴苛的訓練不僅增強了士兵的身體素質,更練就了軍事生果敢剛毅、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為近代中國革命輸送了大量高質量的軍事人才。
4.兩國軍事留學生甄選:留德要求適度,留日要求嚴格。清末派遣留學生剛開始是由派遣機關主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之后由各省的督撫辦理,但是前后并無統一的管理辦法而由各省自定。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頒布的《選派陸軍學生分班游學章程》16條中提到年18歲以上22歲以下身家清白、體質強壯、聰明謹厚、志趣向上,無不良嗜好有一定中文功底者可以被考慮擇取,留德者符合上述要求者既有機會入選,之后頒布的留學章程里才要求要會一些留學所在國的語言。而清政府最初派遣留日學生時謹慎堤防,采取比較慎重的方式,因而留日學生選擇上更具有保密性和嚴格性。首先,都是由各省督撫嚴格審查,才選派去日本學軍事;其次,對中國學生進士官學校限止較嚴,以防止反清人士混入其中,養虎為患,所以清廷有明文規定,一般留學青年不許報考士官學校。清政府曾對派往日本留學的軍事人員作出周密規章,由北京練兵處統一選派。為了選派學生赴日留學陸軍,向各省分派名額。當時李烈鈞正在江西省武備學堂讀書,江西省得學額四名,他以成績優異入選,經江西省巡撫咨送北京。李烈鈞到京后,會同各省入選者接受考試。合格后才確定派出留學,辦理出國手續。他出國前路過天津,還接受了直隸總督兼練兵大臣袁世凱的召見和訓示。然后才乘日本商船赴日本。雖說作了嚴格限制,卻仍未能防止士官學校里出一些“反叛者”。他們用著清政府的官費,留了幾年學,漲了見識與本領,結果反而成了反清的志士,扯起大旗向清廷造反,這種事在清末屢見不鮮,如吳祿貞、蔡鍔等,進入士官學校的他們結果最終成了清廷的掘墓人。
5.兩國軍事留學生來源:留德學生簡單,留日學生龐雜。留德軍事生以湖北江浙籍居多,而且國內以學習德文為主的學校就同濟、同德等少數幾所,故而留德學生來源較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中高層曾派遣子弟赴德留學,如戴季陶之子戴安國,居正之子居伯強,商震之子商鼎霖等。1936年,蔣介石也將其子蔣緯國送赴德國學軍事。而留日軍事學生生源則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富貴、貧寒皆有之。“光緒三十二年以后,因赴日留學各生流品大雜,始有非中學畢業生不給咨之規定。”[7]239日本留學界的此種狀況,清廷憂慮,政府進而制定了更為嚴格的留學規章,選派留學生的條件明顯提高。
6.兩國軍事留學生群體特征:留德學生穩健,留日學生狂熱。“德人重精選,重人才主義,雖談教育機會均等,但無能者決難期入中學或大學肄業。”[8]455德國向來要求有踏實、嚴謹的學風,留德學生在此社會風氣的浸染下也更專注于學業。而日本國內狠抓軍國主義教育,受民族極端主義情緒影響,也深刻地傳播到了留日學生群體中,1901—1903年,中國留學生在東京的活動達到高潮,他們成立學生團體并且創辦了評論中國的刊物。如《湖北學生界》較為典型,而在這些刊物上發表了推翻清政府的主張“欲奮起為天完徐帝、大漢陳皇,而為漢族爭自由,復國權矣”[9]150。此外,急于改變國家現狀的軍事生不僅建立了敢死隊,還從事多項暗殺活動;并且多次領導反清起義,比如徐錫麟的浙皖起義,吳祿貞參加的自立軍起義。
三、近代留日、留德軍事生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1.輸送軍事人才。在德國、日本留學的軍事生學成歸國后都發揮所學專長,為近代中國輸送了大批的軍事人才。據統計,截至1911年,中國陸軍里約有800名軍官是日本軍事院校的畢業生,或曾在這類學校中學習過,其中630人在士官學校受過培訓[9]90。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建立新式軍事學堂章程,創辦了大量的軍事小學堂,并在保定、武昌、南京、西安、廣州辦了五所陸軍中學堂。之后清政府還從地方武備學堂里挑選學生赴日留學,等他們學成歸國后安排到合適的職位上。清末新政期間任練兵處幫辦大臣的鐵良曾奏報過1903年創辦的一所中等學堂里,一半的教習曾在日本完成學業,講課質量不錯[9]145。留學生們在新式軍事學堂中用德、日最新的軍事操練方法、先進的軍事思想教育學生,對培養、儲備大批新式軍事人才工作做了較大的貢獻。
2.建立戰功。首先,無論留德還是留日軍事生中都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指揮官,他們在戰場上縱橫殺敵,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留德杰出將領邱清泉1939年血戰昆侖關,為昆侖關大捷奠定了基礎;留日杰出將領湯恩伯曾參加隨棗戰役、豫南會戰,對日軍給予沉重打擊。除此之外,程潛、張群、蔣作賓等也曾到日本軍事留學,在抗戰期間也曾積極御敵。
3.理論建樹。留德、留日軍事生在國家危難之際不僅身先士卒在前線奮勇殺敵,而且還翻譯、著述了大量的軍事理論書籍,豐富了我國近代的軍事思想。微觀實操方面,翻譯了《步兵操練要點》《兵器學》《陸軍成規類典》等,編寫的著作有《清末新軍編練沿革》。宏觀軍事戰略論著有蔣百里《戰爭論》、蔡鍔《曾胡治兵理論》、楊杰《孫子淺說》《國防新論》《國防與軍事》等著作。這些軍事思想家豐富和發展了我國近代軍事思想,對于近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軍事人才思想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4.推動軍事工業現代化。除了在戰功上有建樹、理論上有成果,軍事留學生還辦軍事工業,推動了軍事產業的發展,也為留德、留日生推動我國軍事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依據。“1904年,署理湖廣總督的端方就從武昌的幾所軍事學堂中選派十名優等生赴德留學……而親奧地利的兩江總督周馥則打算在1905年派送十名學生去該國。他還極力主張向英國和德國增派留學生,去學習武器制造、軍需品生產、礦業和其他軍事工業。”[9]90-91以福建船政局為例,魏瀚、李壽田等第一批軍事留學生歸國后隨即組成工程處,承擔起艦船的設計、監造任務,不僅造出了性能良好的巡洋艦,而且造出了性能不亞于外購的鐵甲艦。另一些被分配到機器局的學生,在研制新型槍炮、魚雷、水雷等工作中,同樣成就巨大,而電報、鐵路、采礦等民用企業,其中技術骨干力量大部分為留學生。他們開啟了近代軍用、民用工業中國獨立自主的新時代。
留德、留日軍事生對近代中國軍事現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特定時代背景下國內的現實條件制約,赴兩國留學情況也存在局限,進而對近代中國軍事發展影響產生局限。首先,當時軍事留學生大多是速成型留學,學制短,造成所學知識流于表面、較為淺顯,對于推動近代中國軍事的發展發揮作用有限;其次,在留學上重視陸軍,而海軍、空軍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兵種發展之不平衡嚴重影響戰爭中兵種之間的配合,因而在以多軍種協同海陸空立體作戰為特征的現代化戰爭模式下我們應對吃力。最后,對于軍事工業重視不夠,軍事企業發展極不充分也成為武器裝備落后而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但總的來說,留德、留日軍事生大都擁有滿腔報國熱血,他們求學于海外,把當時德、日先進的軍事技術、軍事思想帶入國內,積極將報國熱情與實踐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對推動中國近代軍事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容閎.西學東漸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徐建.晚清官派留德學生研究[J].史學集刊,2010(1).
[3]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4]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
[5]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6]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1847—1975年[M].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
[8]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編審委員會.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M].開明書店,1934.
[9]馮兆基.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