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林 袁書春

社區作為基層單位,每天的工作瑣碎而繁雜。“到 社 區 去,打 最 硬 的 仗。”2019 年6 月14日,曾是盱眙縣太和街道一名機關干部的丁亮選擇“逆行”,調任太和社區黨總支書記。
剛到任,丁亮就發現社區人均綠地面積、休閑設施、文化場所和文娛活動等比較簡陋,文體活動缺乏“城市氣息”。由于前期管理不到位,亂扔、亂建、亂占、亂放等不文明現象屢禁不止。
住在新海小區二區的單德仁老兩口是五保戶,在公共綠地里開出了三分地的菜園。丁亮利用晚上時間去看望他們,見家里沒有電視機,就把自家的送給了他們。老人家里比較凌亂,丁亮利用休息時間,把老人的屋子收拾得敞敞亮亮。
屋子敞亮了,心也敞亮了,老人主動聽了丁亮的勸,把三分菜地“還”給了綠地。社區其他被破壞、被占用的綠地也被陸續收回。
要想重新建設新場地就得花錢,可社區集體經濟捉襟見肘,怎么辦?“向外、向上極力爭取!”丁亮堅定地說。
丁亮每天帶著厚厚的一疊報告,到市、縣相關單位匯報工作,每天的運動步數都在好幾萬步。“鐵腳板”換來了回報,一批批惠民項目落戶社區。98 盞路燈亮了、恢復公共綠地21200 平方米、舉辦文化活動12 場,還興建起籠式足球場、燈光籃球場,社區圖書室面積擴大了近3 倍,騰出400 平方米辦公用房為學生開辟了“五點鐘書吧”,一座占地近15 畝的現代化幼兒園即將交付使用。僅用半年時間,在丁亮的帶領下,太和社區辦了12 件民生實事,投入達1200 多萬元。目前,太和夜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合大樓、北苑菜場改造工程等項目也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太和社區是盱眙縣經濟開發區所在地,丁亮瞄準這一區位優勢,制訂了詳細的“三進”計劃,即:攤位進市場、居民進工廠、車輛進停車場。他和黨員們一邊完善審批規劃、加大招商力度、整合現有資源,一邊積極與周邊企業建立協作關系,篩查宜工居民名單,成立技能培訓機構,打通企業與居民的聯系通道。通過與企業搭建用工信息平臺,為轄區416 名宜工居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
45歲的陳愛華夫婦通過用工信息平臺,分別在一家印刷企業和一家食品企業找到了工作,繳上了社保,每月收入3500元以上。
如今,走進太和社區,馬路寬了、綠地多了、居民富了,集體經濟也更強了。丁亮和“兩委”全體同志的付出贏得了社區居民的高度認可,20多名居民自發向社區贈送錦旗。太和社區黨總支被盱眙縣委授予2019 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并被評為淮安市鄉村振興A 級“標準地”村級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