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珩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數字技術的狂飆猛進,數字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終端的普及,使人的觸網年齡持續走低。據《2019 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 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其中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網絡,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啟了便捷的信息之門。與此同時,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網絡不良信息、網絡不良社交等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
1.不良信息不利于身心發展。未成年人在接觸互聯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一些不良信息,網絡不良信息主要是指對人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使人思想混亂、價值觀扭曲、心理異常的垃圾信息,例如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偽科學、厭世信息、誘賭信息等等。不良信息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庸俗、物質、反科學、怪異、獵奇,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
2.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易導致成癮。網絡成癮是指在無物質性刺激的情況下,仍然無法停止使用網絡的行為,是一種以過度和不當使用網絡為特點,容易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生理、心理等方面受損害的網上行為。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 個月才能確診。網絡成癮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直接造成影響,長時間面對電子設備,身體素質下降,包括視力衰退、注意力渙散、自控力下降、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等,學業、交際等社會功能的發展受阻,家庭觀念薄弱,親子關系惡化。
3.隱私泄露風險普遍存在。網絡隱私是指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個人活動、個人生活軌跡、個人領域等范圍應該受到保護,任何通過不法入侵獲取這些信息的行為都構成對未成年人隱私的侵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其個人信息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面臨著泄露和被利用的風險。
4.網絡欺凌影響身心健康。網絡欺凌是通過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數字終端進行的欺凌行為,而網絡的低門檻、匿名性為欺凌行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受到過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容易在情緒上產生挫敗感、無助感、社會焦慮、抑郁、自卑、存在感降低等負面認知,甚至還會造成睡眠障礙、飲食不振、頭疼等生理問題。而參與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往往存在著情感、行為過激,社會親近度下降等問題,在欺凌行為發生一段時間后,也會深感自責、后悔、負有罪惡感,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欺凌事件曝光后來自社會、學校、家長的問責會使其喪失自信,自暴自棄。
5.網絡詐騙成為重大隱患。網絡詐騙的新手段、新技術層出不窮,詐騙手段也逐漸程式化,例如發送虛假信息:“明天來我辦公室一趟”,冒充領導詐騙;還會有女孩添加微信,聊天套近乎,最后發送信息:“外公家茶葉滯銷了,可以幫忙買一點嗎”,要求受害者購買茶葉;不法分子還會冒充快遞公司,“你的快遞丟了,我們將雙倍賠償”,等等,以此為由誘騙受害者登錄釣魚網站,盜走賬號信息。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缺乏科學的判斷能力,辨識能力差,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和收入,很容易成為被騙對象。


未成年人正處于學習模仿意識最強的成長階段,網絡信息對他們的影響作用明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復雜的互聯網生態與龐大的未成年人網民體量,意味著國家社會之于未成年的保護,已面臨全新且迫在眉睫的挑戰。隨著數字中國的迅猛發展,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立法也必須跟上新時代的節拍。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不良網絡社交行為、低俗有害信息,必須以立法進行規范,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監督指導,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從源頭和機制上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使未成年人保護的各個環節都有據可循、有法可依。
2016 年9 月,國家網信辦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該草案對學校、家庭、政府、社會等各方在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網絡成癮、清理網絡不良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責任和要求,旨在通過凈化網絡空間,對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予以特殊優先保護。
2017 年1 月,國家網信辦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首先,明確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管理體制、建立了網絡內容管理制度、增加了公共上網場所預裝過濾軟件的義務、強化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規范了網絡沉迷矯正活動,并針對網絡欺凌問題作出特別規定。其次,從方方面面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并保護他們上網的權利。
2017 年6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簡稱《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網絡安全法》明確了對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護的原則。該法案明文規定了未成年人保護專款第十三條,從鼓勵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和服務到依法嚴懲危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2019 年10 月1 日,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兒童網絡保護的立法——《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正式施行,為兒童個人信息提供了明顯強于一般規定的特殊保護,進一步充實了我國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的法律依據,這標志著我國兒童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正式進入軌道。
此外,《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國家網信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網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報道管理的通知》、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網絡道德教育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中宣部等多部門《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等有關規定,也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進行了積極回應。
面向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與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各地教育、新聞出版、網信、公安、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強協同配合,健全部門工作聯動、形勢研判和應急反應機制,重點加強市場準入、內容審查、技術監管、執法處罰等關鍵環節監管和整治,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形成部門工作合力。
近年來,國家網信辦發起“網絡安全宣傳周”“護苗行動”“凈網行動”“中國好網民”等系列活動,持續整治網絡謠言、打擊網絡犯罪、打擊網絡色情,取得了扎實的工作成效。2018 年1 月,中央網信辦等多部門聯合開展“邪典”等涉兒童色情有害信息專項整治,集中清理有害信息37 萬余條,督促重點網站自查刪除鏈接130 余萬條,并對傳播“邪典”視頻的知名網站予以行政處罰和曝光。同年3 月,國家網信辦依法關停“夜車直播”“月光秀場”等70 款涉黃涉賭直播類應用程序。相關平臺累計封禁涉未成年人主播賬號近5000個,刪除相關短視頻約30 萬條。同年6 月,國家網信辦就“美拍”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傳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破壞網絡生態,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責令其進行全面整改。
通過開展“護苗行動”,全國多地嚴打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各類“黃”“非”行為,成功查辦一批重點案件,有力維護了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權益。同時,各地“掃黃打非”部門加強“護苗”正面宣傳教育,組織開展“綠書簽”系列宣傳活動,持續推進“護苗”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聯合主要互聯網公司開展網絡安全教育進課堂等活動,正確引導中小學生閱讀、上網行為,讓孩子們主動遠離和抵制“黃”“非”有害信息。
2019 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國內21 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據了解,自這項工作開展以來,約4.6 億短視頻用戶每天都能收到彈窗提示,5260 萬人次訪問“青少年模式”引導頁。2020 年 7 月 30 日,在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央電化教育館、共青團中央權益部的倡導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今日頭條、新浪、搜狐等國內32 家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共同簽署了《共建未成年人“清朗”網絡空間承諾書》,在“凈化網絡環境、增強主體意識、增強法律意識、抵制低俗信息、建立長效機制、接受社會監督”六個方面做出承諾。8 月26 日,教育部聯合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將重點針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社交行為、低俗有害信息以及沉迷網絡游戲等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此外,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也共同發力,創造性開展了網絡文明進校園、網絡安全知識進校園、網絡法制教育進校園、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競賽、校園好網民培養選樹計劃、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工程等主題活動,推動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進程。
凈化網絡環境、維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行為一直都是國家重點懲治的對象,網絡“雙刃劍”作用日益彰顯。但隨著網絡快速蓬勃發展、應用軟件不斷翻新,也總有一些人躲藏在暗處,為了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利用未成年人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走向頹廢甚至犯罪。可是,“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相信在重拳出擊和強風勁吹之下,任何誘導未成年人走向歧途的行為都將被嚴查處理,任何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抱有不良居心的人都將得到法律的嚴懲。
當然,驅散網絡“霧霾”,除了在社會層面凈化網絡生態,筑牢保護未成年人學習成長的“防火墻”之外,也是每個家庭和學校的責任。承載未成年人基本生活和成長環境的學校、家庭,應有培養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打通守護“最后一公里”的決心,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共同應對新問題,為未成年人成長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這也要求,中小學要集中開展好學生的網絡素養和網絡自我保護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家長要履行好監護人職責,引導未成年人限時、安全、理性上網,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以良好氛圍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