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軍

今年已經75 歲的王大爺,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到呼吸科就診,入院后肺功能檢查提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呼吸道阻力增加,結合肺CT 檢查最終診斷患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醫生詢問患者病情,王大爺既往吸煙史50 余年,每日吸20 支,最初只是咳嗽氣喘,以為自己的病是慢性的就沒在意,有時加重了就自己吃點止咳藥,誰料病情突然加劇了。
如果王大爺早進行肺功能檢查,就能盡早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過盡早針對性地用藥治療,就能減少病情急劇加重的概率。臨床中,像王大爺這樣忽視肺功能檢查而延誤治療的人比較多。對于一般患者來說,肺功能遠遠不如肝功能、腎功能那么熟悉,但這并不意味著肺功能是無足輕重的,恰恰相反,肺功能檢查對肺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每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的人數達100 萬,致殘人數達500~1000 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癥狀輕微,但隨著病情進展,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數據顯示,69%的慢阻肺患者被漏診或誤診,其實,只要測一下肺功能,就能幫助醫生早期診斷,而不進行肺功能檢查,則容易造成慢阻肺患者被漏診或誤診。

人們的肺功能下降與多種因素有關,肺每天在吸入空氣的同時,還會吸入粉塵、微生物等。雖然肺葉上排列了細小纖毛,能充當肺的“清潔工”,但如果長時間吸入各種傷肺物質,也難以應付,甚至會出現故障。肺功能下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體內氧氣獲得不足,而長期缺氧與全身慢性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1.環境污染。由于肺與外界相通,外界的有害物質如微生物、粉塵、過敏原等有害氣體很容易直接被吸入肺里而造成傷害。另外肺黏膜組織結構抗侵襲能力差,肺內溫濕環境有利于細菌、病毒的生存,這就導致肺會受到各種污染,進而影響肺功能。
2.生理老化。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胸壁硬度增加、肺彈性回縮力下降、呼張力減退等,這使其肺活量呈進行性下降。肺和胸壁的變化使老年人肺換氣能力發生改變,并導致肺通氣或血流的比例失調,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泡壁所含膠原成分增多,呼吸膜的有效面積減少,使其最大通氣量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60 歲時有可能下降到原來水平的一半,而殘氣量卻逐漸增加。另外,肺泡面積減少以及肺氣腫,也易造成肺部缺氧。
3.肺部疾病。肺部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最常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確切病因不清楚,已經發現的危險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外因(即環境因素)與內因(即個體易患因素)兩類。外因包括吸煙、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吸入、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內因包括遺傳因素,遺傳使氣道反應性增高,使患者在懷孕期、新生兒期、嬰兒期或兒童期由各種原因導致肺發育或生長不良。
環境污染、生理老化與肺部疾病都是導致肺功能低下的原因,但是這些因素之間也不是互相獨立存在的,它們的相互作用也是共同導致肺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很多時候,如果經常出現咳嗽咳痰、氣喘、胸悶、呼吸不順暢等癥狀,肺功能很可能已經損失一半了,所以檢查越早做,對減少肺功能的損害越有利。一般來講,出現以下癥狀很可能就是肺功能出現問題了,最好盡早檢查。
1.慢性咳嗽、咳痰。咳嗽常為最早出現的癥狀,隨病程發展可終身不愈。咳痰一般為白色黏液或漿液性泡沫痰,偶可帶血絲,清晨排痰較多。急性發作期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可有膿性痰,當氣道嚴重阻塞,通常僅有呼吸困難而不表現出咳嗽。
2.氣短或呼吸困難。早期在勞累、活動時出現,后逐漸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時也感到氣短。
3.喘息和胸悶。部分患者特別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時出現。其他疲乏、焦慮、營養不良等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嚴重時出現,也可導致肺功能下降。
很多人認為肺功能不行,身體肯定會有“直覺”。事實上,通過癥狀來判斷肺功能下降遠遠滯后于肺功能本身,因此,應盡早到醫院做肺功能的檢查。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必要的檢查之一,對于早期檢出肺、氣道病變,評估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定藥物的療效,鑒別呼吸困難的原因,診斷病變部位,評估病人手術風險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在日常就診的人群中,人們對肺功能檢測沒有足夠的認識,人們知曉率比較低。由于肺功能檢查不是常規檢查項目,造成哮喘、肺纖維化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不能及時診斷,因此,呼吁大家重視和加強對肺功能檢查的認識,及早發現疾病、早診斷、早治療。
有些人肺功能受損而不自知,這給健康帶來比較大的隱患,肺功能受損可進一步引起多種疾病,因此,我們應當重視肺功能的測試,肺功能受損容易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呼吸衰竭。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在某些誘因如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干結潴留、不適當氧療、應用靜脈劑過量、外科手術等的影響下,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可誘發呼吸衰竭。
2.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和右心衰竭。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及肺泡毛細血管床破壞等,均可引起肺動脈高壓。在心功能代償期,并無右心衰竭表現,當呼吸系病變進一步加重,動脈血氣惡化時,肺動脈壓顯著增高,心臟負荷加重,加上心肌缺氧和代謝障礙等因素,可誘發右心衰竭。除此之外,肺功能受損還可引發胃潰瘍、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睡眠呼吸障礙、心律紊亂等癥狀。
40 歲以上人群應把肺功能測試作為常規體檢項目,像測血壓一樣測肺功能。9 類人是肺功能檢測的重點人群,尤其兩類人最需要定期查肺功能:一類是有長期吸煙史和處于高污染粉塵的環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另一類是家里直系親屬都被確診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這兩類人的肺功能往往更加脆弱,一旦出現肺功能異常,應到呼吸內科就診。以下9 類人為肺功能檢測的重點人群:(1)慢性咳嗽、咳痰的患者;(2)活動后胸悶氣促的患者;(3)陣發性喘憋或胸悶氣促的患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支氣管哮喘或懷疑支氣管哮喘的患者;(6)間質性肺病患者;(7)計劃進行胸腹部手術的患者;(8)長期吸煙的人;(9)長期接觸職業粉塵或化學物質的人群。

日常生活中有些辦法可以大致檢測肺功能,但真正精確的肺功能檢測還要到醫院肺功能室進行,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在家里試一試。
1.深吸氣法。通過屏氣時間的長短衡量肺功能。深吸一口氣然后屏氣,時間越久越好,再慢慢呼出,一個年滿50 歲健康的人,屏氣時間約30 秒左右。
2.吹蠟燭法。點燃一支蠟燭置于桌上,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吹滅蠟燭,根據蠟燭離患者的距離測定肺功能。
3.家用儀器法。有一種可以在家使用的簡易肺功能檢查儀器——峰流速儀,該儀器用于測定肺內氣體最大呼出流速(PEF)。通俗地說,利用該儀器,只要吹一口氣,就可以測定肺功能。
醫院的肺功能檢查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復雜,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物理檢查方法,對身體無任何損傷,而且從經濟方面來講也不貴。與X 線胸片、CT 等檢查相比,肺功能檢查更側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變化,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肺功能檢查通常包括通氣功能、換氣功能、呼吸調節功能及肺循環功能。檢查項目繁多、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是通氣功能檢查,它可對大多數胸肺疾病作出診斷;其他檢查如彌散功能測定、閉合氣量測定、呼吸道阻力測定、膈肌功能測定、運動心肺功能試驗、氣道反應性測定等,可對通氣功能檢查作不同程度的補充。
肺功能包括肺的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如果患有肺部疾病則肺功能可能下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的肺間質纖維化、嚴重的肺炎等患者,他們的肺功能就可能下降。肺功能下降或缺失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身體氧氣獲得不足或者二氧化碳不能排出,而長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將會對全身各臟器造成損害。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通過調節飲食或運動的方式提高肺功能。

1.飲食方面要經常吃健肺的食品。健肺食品包括白蘿卜、燕窩、百合、白果、銀耳等,也可以服用一些益肺的中藥,如人參、陳皮、貝母等,一些益肺的食物可以做成粥或者湯等食用,如百合粥、貝母粥、人參粥、銀貝雪梨湯等。
2.運動可以提高肺活量,增強免疫力。運動不僅可以改善人體的肺功能,而且也可以明顯改善肺部疾病患者的肺功能。例如對于ICU(重癥監護病房)里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這些患者的肺功能是很差的,但是也可以通過加強運動改善患者肺功能,使患者盡快脫離呼吸機。要提高肺功能當然是有氧運動最好了,慢跑、打太極拳、快走、登山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

小貼士
a.跑步和騎單車。每周練3 次,每次連續跑步或騎單車30 分鐘左右,跑步以跑5 分鐘后額頭和后背開始出汗為宜。當然,因人而異,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靈活控制,但心率不要超過180 次/分。
b.跳繩也是非常好的有氧運動。跳繩占地面積小,對膝關節的沖擊也比跑步小,但效果絕不亞于跑步,對鍛煉肺功能和協調能力很有效,對女性尤其適合。除了去健身房,跳繩也可以平時練,每周可以再拿出1 天時間跳繩30 分鐘。如果時間允許,每周運動4 天,對年輕人是比較適合的。
c.吹氣球對肺活量的鍛煉特別有效。吹氣球可鍛煉肺活量,每天連續吹50 個氣球,相當于慢跑10~15 分鐘,只要堅持鍛煉,2~3 個月就能見到成效。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