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利文
健康促進,是指運用行政或組織的手段,廣泛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略。自2001 年創建健康促進學校以來,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中心小學根據健康促進學校工作細則內容,充分開展各項活動,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績的背后是師生、家長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健康不僅是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健康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有所依據,《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都對學校開展工作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組織架構,制定了《心理咨詢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學科任課教師崗位職責》《心理咨詢人員工作守則》等規章制度,從學校、教師層面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健康促進方面的重要作用。

學生參加心理劇大賽
自2004 年,學校就開始設計心理咨詢室、小型團體輔導室,投入專項資金美化專室環境,購買沙盤、團體輔導箱等相關專業用具,盡量讓其成為師生的心理放松港灣。在輔導室旁的樓道中,設計了與心理教育有關的校園文化墻,展示著如“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調節情緒的方法”“心理小貼士”等有心理學相關知識支撐的小方法,并選派教師進行心理教師的上崗培訓,組成學校心理教育方面專業化的團隊。
1.團體心理輔導,為學生拓展成長空間。針對畢業班學生,多次做團體心理輔導,如讓學生在“人生度量”活動中感悟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通過觀看尼克·胡哲的視頻故事獲得前行的力量;通過“人生設計在少年”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職業規劃,描繪個人人生愿景等,學生在活動中求參與,在參與中求體驗,在體驗中求感悟。
2.個體心理輔導,為學生心靈解壓。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利用游戲和咨詢交談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當下問題困擾,調整認知。為了更好地利用有效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小型的沙盤游戲。在游戲中,學生懂得了遵守規則,學會調節不良情緒,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師生、生生間不時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師生在活動中心靈得到洗滌、壓力得到釋放。
1.努力讓教師成為積極的人。一所學校的發展,教師隊伍是關鍵,教師教學積極,學生學習才會積極,才能成就學校向上發展的動力。學校聘請有經驗的心理專家多次為教師開展講座培訓,在培訓中,教師們體會到積極心態對教育學生的巨大影響;在工作中,教師們結合培訓內容充分挖掘學生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逐漸轉變教育觀念,從專制型教師到民主型教師、從堵塞型教師到疏導型教師,有了質的改變。
2.努力讓學生成為快樂的人。心理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在聊天中了解學生的現狀、心理動向和較突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自編教學內容,從同行教學經驗中汲取養分,因材施教。教學中,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多采用游戲、實踐、分享的體驗式教學,很受學生歡迎。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巨大影響力。每學年,學校都會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及辦學方向,努力使家長滿意學校。學校還聘請知名心理教育專家向家長普及教育孩子的經驗,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抓手,從心育的角度去關注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學校還成立了家校委員會,學校的重大發展政策、重要活動都會通過家委會傳達給每一位家長,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工作,并邀請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活動。
每學年,學校都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相關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技能。例如,利用校園廣播站“紅領巾廣播”開辟“心理直通車”一角;心理教師撰寫相關心理學的小知識傳遞給學生;學校廣播通過播報贊揚正能量的學生行為,讓每一個孩子都向善向美地發展自己。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了多種傳統節日校本課程和實踐活動。例如:包餃子、搖元宵等活動,學生百做不厭,成就感溢于言表。在團體活動中,教師還引導學生進行溝通技巧、換位思考、關心弱勢、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等方面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對人發展的巨大影響。
1.性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助力學校健康教育。在科研興校的理念引領下,老師們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課題《中小學雙生子心理狀況跟蹤調查》工作;參與市級《性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且積極撰寫課題申報書。學校積極實施《積極語言在教學中的運用》區級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做到課堂運用積極語言,學會運用心理學的技術教育學生。
2.關注弱勢群體,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同班就讀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認知、注意、情感、意志、個性形成等方面與正常兒童存在明顯差異,但依然要接受義務教育,與正常兒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學習環境以及擁有同等的地位,此即全納教育的理念。因為他們的“特殊”,教育更為重要,教師既要觀察他們的所思所想,又要引導他們摒棄“不行”的想法,使他們在群體中有存在感、價值感,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