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曼青

讓·弗朗索瓦·米勒
畫家簡介: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 年 ), 是 19 世 紀 法國最杰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米勒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大家習慣于稱呼他為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譯作“米葉”。米勒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代表作品有《拾穗者》《播種者》《死神與樵夫》等。
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 年出生于法國諾曼底的一戶農民家庭。金色的田野、雪白的羊群、寧靜而溫暖的夕陽……這些自然而又質樸的景象深深吸引著年幼的米勒,他對于美的追求與向往也由此萌發。幼年時,米勒便表現出絕佳的繪畫才能,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受到了家鄉老師的贊賞和鼓勵,米勒由此立志學習繪畫。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他時刻希望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淳樸而勤勞的形象。1848 年,他畫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賣了500 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動物畫家夏爾·雅克商量,用這筆錢到巴比松去定居。當時,畫家狄亞茲已經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的生活,于是,米勒邁開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1849 年7 月的一個晴朗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 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 公里的楓丹白露,然后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松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這里真美呀!”

《拾穗者》
這時的他已經35 歲,在巴比松村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 年之久。這27 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作品 《播種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穗者》 (1857)、《晚鐘》 (1859)、《扶鋤的男子》 (1863)、《喂食》 (1872)、《春》(1873)等等,都是在這里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的靈感都是從耕耘著、放牧著、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真實生活中收獲來的。
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沒錢買顏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于我是最合適的。”于是,以盧梭、狄亞茲、朱爾·杜普雷、柯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松畫派”就這樣形成了。
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興起,是以巴比松畫派為先驅的,在這個畫派中,最能實事求是地表現農民與自然的關系與矛盾的,應首推現實主義農民畫家米勒。米勒的風格,按照畫史的嚴格區分,不應劃進巴比松畫派。可是米勒住在巴比松村達27 年之久,時間比誰都長,在那里,他上午去田間勞動,午后畫畫,長年累月沒有改變過,所以,他了解巴比松比誰都深刻、貼切。

《喂食》

《播種者》
羅曼·羅蘭在所著的《米勒傳》說:“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