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仲陽

一場直播,四川鹽源售出1000 件蘋果;訂單銷售, 甘肅隴西馬鈴薯等土特產奔赴2000 多公里外的福建連江……日前, 各地紛紛啟動消費扶貧月活動,各類農副產品銷售額屢創新高,貧困群眾豐收又增收,笑容滿溢在臉上。
在城市,消費扶貧的熱情點燃了這個金秋。 扶貧產品擺到了線上線下的專柜、專館、專區,出現在商超、車站,在一些地方,購買扶貧產品的人們還排起了長龍。 東西扶貧協作、定點扶貧、對口支援、單位廣泛組織發動,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農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城市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也是打通農產品內循環的重要抓手。 讓消費扶貧從“一時火”變為“一直火”,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攜手共同富裕,都意義重大。
如何讓消費扶貧“一直火”下去? 貧困地區要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產品好,銷售才能旺,日子才能火。 貧困地區要提高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程度,嚴把質量安全關,充分發揮扶貧產品更綠色、更健康等優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更多消費者從“頭回客”變為“回頭客”。 同時,要敏銳抓住需求側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改進生產。 比如,具有食療、保健功能的特色產品銷售火爆,能掃碼追溯生產過程的農產品更受歡迎,供給側就要往這個方向發力。
進一步完善機制, 政府、 市場兩只手協同發力。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扶貧產品的申請、認定、退出、監管等機制,借助大數據技術形成優選機制,這些機制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優化,特別要統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消費扶貧是扶貧,需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政府部門要做好引導、組織、對接、服務等工作。 消費扶貧也是消費,幫扶單位高于市場價包銷扶貧產品的做法,不符合市場規律。 政府和市場各司其職,握指成拳,消費扶貧才能行穩致遠。
繼續加大推廣力度,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消費扶貧,大有潛力可挖。應繼續加大對扶貧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在現有銷售渠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延伸。比如,讓扶貧專柜走進一些單位和社區,讓扶貧產品來到市民身邊,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才能帶來更多買家。讓直播帶貨等銷售方式更多賦能消費扶貧,一方面扶貧產品能直接對接廣闊市場,提升銷量,另一方面也能準確了解客戶及市場的“畫像”,助推扶貧產業轉型升級,更好滿足需求。
一塊臘肉、一個蘋果、一碗雜糧……大家消費的每份扶貧產品都連著一個扶貧產業,寄托著很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為消費扶貧拼單出把力,讓消費扶貧帶富貧困群眾的日子,帶活貧困地區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