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維系生態平衡、環境優美的重要基礎[1]。21世紀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水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水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對水資源安全研究成果較多[2-6],研究方法也逐漸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但就整體而言,目前學術界對水安全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定義,水安全問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山西煤長水短,水資源問題是制約山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使GDP增長速度與水資源相匹配,在確保水安全的前提下,促進全省GDP的快速增長和模式轉變,是山西省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水資源安全評價,可動態監測全省水資源所處的安全等級,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實施與水資源有關的政策。
山西省地處華北地區西部,境內大部分為半干旱氣候區,“十年九旱”是其氣候的主要特點。根據山西省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全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23.8億m3,人均水資源量381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200m3的17.3%,與山西省第一次水資源評價成果相比,人均水資源量減少了33.6%[7]。山西省作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污染問題也逐漸顯現,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已經成為部分地區缺水的主要原因。水資源量的減少和污染的加劇,使得全省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水安全已成為影響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關于水安全綜合評價,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已探索出多種評價方法,目前主要研究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數理統計法、集對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和Vague集理論等評價方法。在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中,各項指標權重的取值是決定評價結果的關鍵,權重不同,評價結果也將截然不同。而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系統性、簡潔性和實用性等特點,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評價方法。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為:
a.根據問題,構造層次分析結構模型。模型要求同層元素對下層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又受上層元素支配。每層中各元素所支配的下層元素一般要求不多于9個,否則兩兩比較會造成判斷上的困難。
b.將各層元素與上層中與之有關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判斷矩陣要求:
(1)
式中:aij(i,j=1,2,3,…,n)為元素Q與Xj相對其上層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標度,一般采用1~9標度法賦值,見表1。
c.計算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2)
式中:CI為一致性檢驗指標;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判斷矩陣階數。
若隨機一致性比率CR=CI/RI<0.1,則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調整矩陣的元素取值。

表1 1~9標度法
指標的選取是進行水安全評價的首要任務,進行指標選取要充分考慮影響水安全的相關因子,并對其進行對比分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以保障研究區域評價的科學性[8]。
由于水資源系統屬于復雜系統,層次多,且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因此,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從指標實際物理意義出發,通過分析指標間的相互關系,選擇靈敏度高、可度量性好且內涵豐富的指標作為評價因子,同時參考專家意見和研究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篩選,構建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表2 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山西省的實際情況,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模型,依據標度法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對準則層和指標層進行賦權,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指標權重
綜合考慮山西省水資源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國家標準和有關發展規劃值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9-11]為依據,通過咨詢相關領域專家,將山西省水安全劃分為5個等級,見表4。

表4 水安全綜合評價等級劃分
收集了山西省2009—2018年各項評價指標共12項,組成原始評價集。因各項評價指標量綱不同,不能直接進行相互比較,因此,需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由于各評價指標對評價方案貢獻方向不同,將指標分為越大越優的效益型指標和越小越優的成本型指標,并根據文獻[1]的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

(3)

(4)
式中:x(i,j)為指標原始值;xmin(j)、xmax(j)分別為第j個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y(i,j)為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k、q為一般常數。
標準化處理后的水安全評級指標值見表5。

表5 標準化處理后的水安全評級指標值
根據上述方法和指標計算出山西省2009—2018年的水安全綜合評價值,見表6。評價結果顯示,近10年(2009年—2018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體上由不安全狀態逐漸向安全狀態轉化,水安全等級有了較大的提升。其中2009—2010年,全省水資源處于不安全狀態,綜合表3和表5分析,2009年和2010年全省的水資源總量較近10年均值分別減少了26.8億m3和21.0億m3,降水量較近10年均值分別減少了67.9億m3和95.2億m3,而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畝均綜合灌溉定額均處于近10年的高點,生態環境補水量和地表水環境力處于近10年的低點,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2009—2010年山西省水安全綜合評價值較低。
2011年以后,山西省啟動“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的大水網建設,建成后的大水網使全省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極大增強。同時,全省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省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畝均綜合灌溉用水量則在逐步下降,生態環境補水量和地表水環境力逐漸提高,降水量也基本處于豐水期,多種因素使得全省水安全狀態有了大幅提升,全省水資源基本處于安全狀態。2015年,由于水資源總量和生態環境補水量處于近10年的低點,降水量和地表水環境力處于近10年的最低點,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畝均綜合灌溉用水量較2014年均有所上升,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了2015年水安全程度較低。
綜合分析2009—2018年各項指標及綜合評價結果,2016年所選的效益型指標,特別是水資源總量、供水總量、降水總量和產水模數均是近10年來的最優值,成本型指標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畝均灌溉定額雖然較上年有輕微上升,但排水量、生態環境用水量、地表水環境力和中水回用量較上年有了大幅改善,致使2016年全省水安全綜合評價值達到近10年的最大值,水安全等級處于近10年中的最優。

表6 水安全評級結果
在對山西省水資源開發利用調查的基礎上,選擇影響水安全的相關因素,建立了水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項評價指標進行了賦權,并對全省水安全狀態進行了綜合評價。總體上,近10年來山西省水安全程度逐步提高,水安全等級由不安全狀態提高到了安全狀態,且在2016年達到近10年的最優值,研究成果符合山西省實際情況,評價結果合理。根據評價結果,若要提高山西省水安全等級,在保證水資源總量平穩增加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行業用水效率,增加水環境保護投資,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減少各行業污水排放量,同時提升人們的環保及節水意識,配合完善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和預警機制,是確保水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協調一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