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秦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在響應國家“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的號召和指導下,浙江跨境電子商務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外貿”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貿易方式。尤其2020 上半年,傳統外貿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阻礙;與此同時,以跨境平臺為依托,以數據為支撐,以數字技術為驅動的新型數字貿易逆勢上揚。此時,更是傳統外貿企業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借機品牌出海的好時機。
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電子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與傳統國際貿易相較,跨境出口是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亞馬遜、eBay、wish 敦煌等平臺,快速高效地向世界銷售自己的產品,享受洽談、信保、金融、物流、報關報檢等諸多增值服務,在線上完成傳統外貿所有交易環節和流程。
近年來,跨境零售發展勢頭強勁,增速迅猛。2017 年,我省跨境網絡零售出口438.1 億元,同比增長37.2%;2018 年,我省跨境網絡零售出口574.4 億元,同比增長31.1%;2019 年,我省跨境網絡零售出口777.1 億元,同比增長35.3%。
傳統國際貿易、網絡零售和居民網絡消費面臨嚴峻挑戰。2020 年1-2 月,我國傳統出口商品交易額2.04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5.7%,3 月出口商品交易額1.29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7%,4 月和5 月略有復蘇。根據浙江省商務廳的統計,2020年一季度,浙江省實現網絡零售3130.5 億元,同比下降1.5%;省內居民網絡消費1520.6 億元,同比下降8.2%。(詳見表1)
然而,根據AliExpress、Amazon、ebay、Wish 等第三方跨境網絡零售出口平臺,以及企業自建跨境網絡零售出口平臺數據統計,2020 年浙江省第一季度跨境網絡零售出口177.9 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金華市、杭州市、寧波市等3 地居全省前三名,占比分別為43.0%、24.2%、12.2%,占全省跨境網絡零售出口的79.4%。(詳見表2)
近三年,全球電商零售市場規模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2019 年交易額3 萬億美金,占全球整體零售額的14%。預計到2022 年,全球電商零售額將上升到5.7 萬億美金,發展空間值得期待。另一方面,目前全球超過50%的人口從未嘗試在網上購物。以上都顯示了電商仍有潛能,且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

表1 2020 年浙江省第一季度各地市網絡零售和居民網絡消費基本情況 單位:億元

表2 2020 年浙江省第一季度各地市跨境網絡零售出口基本情況 單位:億元
從全球各大消費區的體量來看,中國排名第一,美國全球第二,歐洲市場發展較為成熟,日本遠未飽和,其他國家和地區處于快速或逐漸發展階段。據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數據統計,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商市場,其中,互聯網滲透率高為美國電商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就歐洲市場而言,亞馬遜歐洲站五國電商占整體西歐電商市場份額的75%,其中英國電商發展成熟,意大利上網時長最長、線上消費金額最多,未來電商發展潛力巨大。日本電商市場則遠未飽和,電商零售額在日本整體零售額的占比僅8.5%,發展潛力值得深挖。
目前,全球消費正快速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官方調研數據顯示,68%的消費者表示傾向于在線上購買生活必需品,43%的歐美受訪者會更多進行線上購物。其中,14-22 歲的消費者中,有43.2%表示會增加線上購物;23-38 歲的消費者中,有48.4%表示會增加線上購物;39-54 歲和55-74 歲的消費者中分別有45.4%、35.8%表示會增加線上消費。
浙江是國際重要的商貿中心,制造業發達,工業增加值、出口交貨值、總資產等居全國前列。中國制造500 強企業中浙江占五分之一,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輕工日用消費品生產和采購集聚區。浙江企業與世界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直接貿易關系,2018 年進出口總額5085 億元,出口33456億元。
浙江民營企業較多,各類目產品的制造工廠分布在各市縣區。不同于珠三角地區傳統外貿更多依靠加工貿易,浙江以一般貿易為主,自主生產出口,且產業多集群,并有工廠作為依托,例如杭州的紡織服飾、寧波的家電、紹興的襪業、臺州的汽車用品、溫州的鞋類皮具、金華的五金水晶,還有在國內外富有盛譽的義務小商品市場。
領先的電商產業優勢。浙江電子商務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電商起步較早,電商基礎較好,中國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企業集中在此。擁有全球最大的B2B 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杭州是全球最大移動支付之城,擁有全國最大的民營網絡支付平臺支付寶。一大批高新技術總部或分公司坐落于此,強大的網絡信息技術走在國際前沿。
試點城市管理創新優勢。作為全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浙江杭州、寧波、金華等地在跨境電商的監管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嘗試。率先試行“集中監管+定期申報”的出口模式,初步建立了電商、海關、稅務、外管、物流、銀行等數據交換平臺,初步實現電子單證聯網協同,逐步建立了跨境電商行業信息標準和接口規范,被各地廣泛學習和推廣。并率先建立產品質量監管機制,運用云技術手段,對跨境電商平臺銷售產品進行質量監控、責任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
傳統外貿企業轉型發展跨境電商首先應清晰地認識到傳統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商的不同生態。從產品需求角度看,傳統外貿面對的是國外的采購商或分銷商,他們對產品需求相對穩定,訂單多從展會上獲取,一般先有訂單再組織生產或者采購;跨境電商則不同,就B2C 而言,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客戶需求量波動較大,難以精準預測。從組織架構角度看,傳統外貿呈現金字塔結構,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跨境電商則是自下而上呈現倒金字塔結構。從產品迭代速度來看,傳統外貿從詢盤、接單到出貨、結匯需要經過3 個月到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跨進電商根據買家需求進行快速研發迭代,組織生產出貨,這期間的反應速度起到決定性作用。
因此,傳統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不適宜將傳統外貿和跨境電商在一個部門運營,也不適宜直接由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兼職或轉崗從事跨境電商。從跨境大賣家和轉型成功的傳統外貿企業調研來看,一般采用成立新公司或成立獨立部門來做跨境電商。關于跨境電商人才,可以從企業內部人員中培養,但需要挑選適合的人并進行系統的培訓。同時,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從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跨境電商作為新型貿易方式,對于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除了基本的流程操作以及較強的外語水平外,作為跨境電商從業人員,還需具備較強的平臺運營、品牌營銷、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技能。目前,在校企合作開展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高校致力于培養并向企業輸送懂基本流程操作、會基本平臺運營的專業人才。但企業所需的專精人才、平臺運營能手等方面的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
對此,在跨境人才培養上,針對各層次各模塊的跨境人才培養上,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加快校企無縫對接。除了聘請企業教師走進課堂共同教學外,嘗試將學生送往企業進行實操訓練。與企業一同開設跨境電商學院,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初級、中級、高級以及復合型人才。
國際物流和運輸配套沒能跟上跨境電商發展速度,海外倉模式研究和海外倉建設一直備受關注。因此,海外倉建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跨境電商企業提上日程。目前,規模出口企業可通過自建海外倉提早在海外備貨、提高物流時效、及時解決退換貨等問題。但對于中小型外貿企業,海外倉的規模效應并不明顯,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自建和運營海外倉成本高、清關障礙迫在眉睫。
對此,應進一步探究,充分加強校、企、社、政的合作,加強可行性研究,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讓社會力量發揮作用,形成合力,共解難題。
我國制造業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日益加強,但由知識產權引發的貿易糾紛仍不鮮見。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企業在跨境電商平臺操作過程中如何避免涉及商標、版權、專利的侵權問題,特別應避免涉及銷售未授權及無認證商品、翻版媒介類商品而引發的糾紛。
對此,浙江傳統外貿企業應加強自主品牌建設,轉變傳統的OEM、ODM 發展模式,加快商標、版權、專利的申請,防止侵權的同時不給不法企業提供仿冒和盜版的機會;同時,加強產品的自主設計和研發力度,加快產品更新迭代。
浙江傳統外貿企業正在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優化產品結構,加速企業的轉型升級,再度借機出海。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利用浙江獨特優勢,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助力企業品牌走出去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