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燕 鄭志偉
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就比較重視教育的人文色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個真正博學的人,不是擁有多少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達到一個“至善”的人生境界。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極不平衡,出現了一條令人難以接受的鴻溝。作為承載著國家未來的高等教育要彌補之間的不足,必須重視發揮人文教育在培養健全人格方面的積極作用,真正把人文教育落實到大學校園中去,扭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改變人文教育式微的現狀。
關鍵詞:人文教育;現狀分析;發展路徑
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大學的教育體系也日趨完善,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機制。但我們還要看到由于經濟浪潮的沖擊,整個社會都充斥著“實用主義”的物質色彩,人們一味地追求效率性的速成,人文教育日益式微,在同“科技理性”的抗爭中敗下陣來。但教育的本質是“教而育之”,根本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因此必須重視人文教育。
一、何為人文教育
“人文”一詞始見于《周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與“天文”相對應,指維持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各種倫理規范。“人文”一詞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我們可以從宏觀角度把“人文教育”界定為傳授人文知識、提升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從微觀角度出發,人文教育亦是一種帶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通過人文去濡染人們的心靈,涵化人們的修養,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人文教育力圖通過通過人文學科的學習,使人們在獲得人文知識的同時,建立起自身的價值體系,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文素養。
二、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現狀
自高等教育從我國出現以來,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就一直沒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著名學者趙鑫珊曾就我國的科學和人文的發展現狀做過以下分析,他說:“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多半只能培養出平面型的物理學家,但是,只有具有廣闊的文化背景和對物理世界進行哲學思考的立體型物理學家才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玻爾或海森伯。”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背景。從片面的“洋為中用”,只學習西方的“奇技淫巧”,到建國初期照搬蘇聯的“專才教育”模式,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方法,導致人文素養嚴重缺失,人文精神消失殆盡。大學教育日益呈現功利化傾向,喪失了教育所應具有的人文品質。
(一)功利化傾向嚴重
伴隨經濟發展的浪潮,物質利益成為人們生活中所揮之不去的重要組成部分,功利主義儼然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同時也逐漸滲透到高等教育的主場所。當下,大學更多的是開設一些“短平快”的實用性的學科,同樣,大學生也更多的是注重自身實用技能的提升,從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積累。多數學生把學習局限于專業上,多是以各種證書和文憑為學習目的,將學習重點停留在本學科專業知識學習的層面,淡化了人文素養的積淀。就大學本身而言,迫于經濟的壓力,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很多大學正逐漸跳出象牙塔,躍躍欲試地加入到市場化的浪潮中來。大學本身所保留的那些少有的人文氣息、人文氛圍在這樣功利化的環境下被遮蔽了。大學教育僅僅把人培養成了謀生的工具,而作為人所獨有的人文品格則不多顯現。
(二)學科設置不平衡
我國高等教育的學科體系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有了重大的變革,但其基礎還是來源于50年代初期學習的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痕跡過于明顯。這種學科體系專業化模式比較突出,強調某一具體專業的單一培養,不僅缺少人文學科的教育,而且藝術、文學等方面的學科也過于缺乏,僅有的藝術等課程也只是流于形式。這樣必然導致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智能培養不健全,人格發展片面化。
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不僅要使學生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能,而且更要使學生具備完善心理品質和高貴的人文精神。如果說科學教育使學生掌握理性的科學方法,那人文教育則在于使受教育者體會人生的道理,學會如何做人。
(一)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的德育工作可以簡單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教育的陶冶性和情感性是任何專業學習的前提。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健全人格的時代青年,人文教育必然地要融入到德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去,是德育的良好形式載體,豐富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二者之間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好人文教育,能夠拓寬德育的廣度和深度,使高校德育工作煥發新的生命力。教育部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的基本原則,要想成功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創新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須以人文教育為載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良好的人文教育中自覺地接受倫理道德規范,提高價值選擇的判斷力。當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純粹理論說教空洞化傾向,缺少了心靈和精神上的溝通,若是把人文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會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距離,變空洞的理論教育為情感的互通,這樣德育內容才能切實有效地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情感選擇,激發大學生主動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興趣。
(二)人文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教育部門長期以來呈現“重理輕文”的現象,對人文學科的建設不夠重視,更為看重知識的傳授。在這種理念下培養出來的人也只是一些具備專業技藝的“機器人”,在精神層面上則難以“成人”,只是“單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發展著的人。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專業知識的儲備只解決了人“如何生”的問題,而沒有“為何生”的感悟。長此以往,還會給社會帶來不可彌補的負面效應。人文教育則很好地解決這種不足,通過藝術教育可以陶冶人心境,通過歷史教育可以豐富人的情感,通過哲學教育可以發展人的思辨能力等等,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感情生活更加細膩,可以使學生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所以,人文教育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培養人的終極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人文教育培養人的責任意識
文化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素質,而人文素質背后隱藏的就是責任意識。一篇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曾指出,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培養具有符合全人類道德的新人類,“這種新人必須明白個人的行為可能具有全球性的效應,能夠考慮事情的緩急輕重,并能夠承擔人類命運的共同職責中自己的一份責任”。責任意識的培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國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體包括:“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和平的公民責任、國際理解、人類友愛、民族間相互依存的意識等”。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其他專業的學科知識所不能企及的,它必須通過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人文教育通過各式各樣的具體形式把歷史的責任感,國家的責任感,社會的責任感,個人的責任感固化為人們內心的東西,矯正責任缺失所帶來的弊病。
四、人文教育的發展路徑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各種教育思潮也紛至沓來。但教育究其根本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工具性”,指培養就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專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二是“價值性”,指培養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人類,具有適應社會變化的健全人格。因此,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仍然是當今教育工作的兩大支柱。但是,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技術如“雨后春筍”呈現“井噴”的態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科技理性的崇拜空前高漲,反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的作用,忽視了人文教育的發展。因此,一些學者把精神世界的失落歸咎于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想弘揚和重塑大學的人文精神,最實際也最行之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就是在大學進行人文教育。
(一)回歸教育本質,重建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完整”的人,而不是“單向度的人”。但是由于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專門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呈現出分化的態勢,由此許多人就認為大學教育就應該是專業化的教育。同時,乘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之風,人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專業技能培養上,就無暇顧及其他內容的儲備。這樣產生的高等教育是不全面的,是不可持續發展的。所以,大學教育在培養掌握專門科學知識的技術性人才以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應重視“人文化成”的“成人”教育,單純的追求技術的發展還會導致生態的破壞,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危機等等一些列的社會弊病。為此,大學自身應該改變發展理念,破除重科技、輕人文的教育傾向,改變片面追求“實用性”的教育觀念,真正把培養“大寫的人”,把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做為本身的教育理念,回歸教育的本質,重建人文教育,彰顯人文底蘊。
(二)完善課程設置,重視人文教育
落實好人文教育,還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完成,必要的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塑造的基石。沒有完善的課程體系,人文教育也難以實現。人文教育的失落曾一度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就大學基礎教育的構建,哈佛大學就曾提出過包含藝術、歷史、社會分析和道德判斷,數學和自然科學與外國語文和外國文化的五大學習領域。根據哈佛大學的經驗,我們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上應注重文理平衡,增加選修課程。把文理之間的互通教育作為大學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讓文科生盡量掌握理工學科縝密的邏輯思維方法,讓理工科的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各科老師也應該擔負起人文教育的責任,深入發掘學科內部的人文成分,把人文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把人文教育同專業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接受到人文教育的洗禮。
(三)優化人文環境,營造人文氛圍
許多先哲們都一致認為:環境會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認為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荀子非常重視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認為人能為環境所熏染、所同化。西方思想家歐文指出,“人是環境的產物”。經過修飾出來的人文環境對人的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更大。加強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展開:積極舉辦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文化講座;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落實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校風校訓;加大資金投入,美化校園自然環境,建設校園人文景觀等等。豐富多彩,充滿朝氣的校園人文環境能夠對大學人文素質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福容.新時代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定位、困境與重構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
[2] 王文波,耿聰.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22).
[3] 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03).
[4] 張曉文.新時代本科人文教育價值定位與回歸路徑[J].現代教育論叢.2018(04).
作者簡介:趙宏燕(1994- ),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碩士,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建設;鄭志偉(1992- ),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德州市陵城區第一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