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萬波
摘? 要:數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與系統化至關重要。文章基于國內外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大數據等發展趨勢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集導師團隊建設、學術交流小組、國際聯合培養和企業合作交流于一體的“四維一體”培養模式,總結了改革的進展,并對進一步完善培養模式的建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四維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0-0027-04
Abstract: Quantitative Econom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related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is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for PhD students in quantitative economic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trends of big data for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presented a new training pattern of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which integ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 groups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groups, international joint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e als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Keywords: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ctoral student;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數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相結合,以數量方法進行經濟分析、預測和決策研究的交叉學科,它包括數理經濟學、統計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以及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種現代經濟學分支。數量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界自己提出并命名的,學者們不斷在理論上創新并嘗試使用各種計量模型和方法分析并解決各特定時期的經濟現象和熱點問題。時至今日,運用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主流范式,數量經濟學研究日趨科學化與規范化,正逐步顯現出巨大的功能性和普適性(齊建國,1997;鄧創和趙珂,2017)。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大數據背景下,為了深入理解并把握經濟的運行規律,蕭政(2019)基于大數據的三個特征分析了大數據方法對計量經濟學建模、預測以及評估或模擬社會政策效果的影響,研究發現大數據為經濟分析和預測開辟了新的可能,但大數據并不是靈丹妙藥,只要現實世界仍存在不確定性,基于概率論的統計分析以及對經濟學、制度和歷史背景的理解依然是必要的。
結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數量經濟學的地位不容忽視。在“雙一流”背景下,為了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提高數量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水平,不同學者分別就國內外高校對數量經濟學博士生培養現狀進行研究并建言獻策(劉美秀和張曉琳,2017;蘇梽芳和肖威,2017;陳磊,2009)。目前對于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鮮有研究涉及博士培養模式中涉及的其它環節及可能的形式。
綜合國內各大高校的數量經濟學培養情況,數量經濟學博士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博士生導師與所指導團隊結構不合理。2.學術研討小組結構不合理與管理制度不科學。3.博士生國際聯合培養資源利用不充分。4.傳統的導師培養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針對上述四個方面,本文著重對于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除課程以外的培養環節及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提出集團隊導師建設、學術交流小組、國際聯合培養和企業合作交流于一體的“四維一體”培養模式,并對目前實行的措施進行介紹,希望可以對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機制與培養模式的建設有所啟示。
一、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義
(一)導師團隊建設的意義
傳統博士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為博士生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平臺。導師團隊的建設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團隊建設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由于博士生導師規模的擴大以及兼職博士生導師的增多,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博士生指導教師的管理成為一個必須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科學的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導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導師隊伍的素質,維護導師與學生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二)學術交流小組建設的意義
學術交流有助于快速高效地了解到金融數量分析領域及相近領域的學術發展前沿,有機會獲取當下實時資訊和寶貴資源。借由學術研討與學術會議,開拓學術思路,激發科研靈感與創新,進而豐富研究思路,發展研究生當前研究,同時能夠促進學生不斷重新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估,提高科研鑒賞能力,提高學術品味。而學術講座則主要鍛煉博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表達自己觀點和溝通能力。學術交流活動無論對于博士研究生本身的學術素養還是職業發展均有著積極作用。
(三)國際聯合培養的意義
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部分,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柱。由于研究生教育連接著學生、導師、教學、科研及學科建設,因而推動博士生出國聯合培養,加強博士生培養國際化建設,既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同時對促進學科發展、國際化教學、前沿科研、師資培養等都有著重要意義?;趯熀献鏖g的“共建實驗室”機制有助于深化聯合培養目的,豐富中外雙方研究團隊構成,進而孵化學科前沿科研成果,同時借助于回國博士生的后續優勢,能夠提升國際合作的可持續性。
(四)企業合作交流建設的意義
傳統的導師培養模式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對專業領域的知識原理較為熟悉,而與社會、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接觸較少,對所在專業的工作現狀和走向了解較少,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和就業方向不夠明確。校企合作模式是一個符合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潮流的選擇。財經類院校的校企合作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企業也能通過校企合作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前沿科技成果和人力資本(鄒景璐,2012)。博士研究生通過進入企業、行業協會走訪,可實際接觸到企業、行業協會的工作環境,了解業界當前的研究需求,與已經工作的校友進行交流,從而對企業的文化、運作情況以及本專業就業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更有效地提升學生職業競爭力,使學生能力滿足企業需求。
二、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四維一體”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導師團隊建設
導師團隊指導建設主要通過對博士新生定期約談、制定未來學習計劃、確定研究方向、共同合作成果等方面開展,通過積極引導學生交流為基礎,搭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指導計劃。研究方向的選擇結合專業的具體研究方向,比如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團隊內學生的研究方向,我們確定了如下五個方面的研究方向:1.非線性金融時間序列模型;2.高階矩投資組合問題研究;3.高頻金融數據分析;4.混頻數據模型研究;5.情感計量金融大數據分析。導師根據不同學生的研究方向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獻、撰寫論文、匯報研究成果等。組間也有討論與互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拓展了研究中的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在“做中學”,另一方面,學科基礎知識也將為未來從事的研究奠定基礎。因此,基于導師組設置專業課程金融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高級金融計量經濟學,高級微觀計量經濟學,高級金融時間序列分析,高級非參數計量經濟學等數量經濟學專業課程。同時,當今時代的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特點,現有的數量經濟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大數據背景。因此,將超高維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金融計量經濟學R語言應用等課程引入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能夠使博士生更快投入到學術研究中,更有效率的完成學習計劃。
(二)學術交流小組建設
通過博士生建立學術交流小組,強化博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博士生的討論與合作,產出更多高質量的論文。學術交流小組主要以舉辦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及學術會議,研究生論壇和會議這三種形式進行建設。主要內容為:
1. 學術研討會
學生根據研究方向自主開展每周一次的定期學術研討,閱讀文獻、撰寫論文、共同攻關、匯報研究成果等。此外,學術交流小組借助學校的各個平臺參與各學院組織的專業相關度較高或其他具有借鑒意義的研討,以達到學科融合的目的。
2. 學術講座及學術會議
在每學期初,通過網絡查詢,利用其他優秀高等院校資源,獲得本專業領域內在全國各大高校或知名學術交流組織機構所開展的學術會議安排和基本日程,組內學生赴國內外參加優秀的學術會議,并爭取機會作學術報告。小組重點關注相關學科領域,參加海內外學術造詣高深、教學經驗豐富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主講教師的學術演講,學習本學科領域的學術發展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
3. 研究生論壇和會議投稿
導師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積極關注所研究方向領域論壇投稿,鼓勵博士研究生合作投稿,通過投稿研究生論壇參與研究生的學術論文交流、學術問題研討、專題報告、學術講座以及科技創新成果與創新文化展示,積極參與邀請了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作專題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的論壇,以論文投稿的形式就本學科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發展前沿熱點和有關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深入廣泛的學術交流。
(三)國際交流合作
國際化是目前國內數量經濟學博士培養的一個趨勢,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量經濟學博士生,就很有必要加大數量經濟學博士的國際交流合作。第一,以導師合作為主導的博士生培養需積極搭建國內外合作平臺,推薦博士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和學校出國留學項目,與國外一流大學的高水平研究學者聯合培養優秀博士生;第二,開展導師小組和導師團隊的國際學術交流,鼓勵或帶領所指導的學生赴國外高校、學術組織及機構參加國際交流,參加海外學術造詣高深、教學經驗豐富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主講教師的學術演講,學習并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學術前沿和最新成果;第三,以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為軸心,邀請來自國外著名專家和研究者進行長期或短期的交流訪問,鼓勵博士生以自身研究成果為載體進行交流學習,不僅節省了一定的國外訪學成本,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拓展了國際視野;第四,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定期舉辦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會議,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校開展研究,宣講其最新研究成果,舉辦相關學科前沿問題的 Workshop,以開拓博士生科研視野,進一步深化課題組間的國際合作。
(四)企業交流合作
為更好契合數量經濟學研究領域與學科建設方向,以了解企業行情和就業為目的,分行業積極開展企業交流活動。隨著發達國家金融制度創新步伐的加快,金融控股公司也在我國引起了廣泛的探索與爭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金融競爭變得日趨激烈,金融機構間的跨行業、跨國界收購、合并,以及金融機構的多樣化經營,金融控股公司必將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趨勢。為更好的把握就業形勢,從金融市場政策法規、宏觀背景、市場供需狀況等方面入手,與金融控股公司進行詳細的企業合作。此外,也可以利用數量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評估,為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活動提供參考。通過前期對券商以及互聯網公司等進行調研,尤其側重從市場行業現狀、發展模式、競爭格局、經營策略、發展動向等角度進行了解,進一步分析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并探索合作機會,為企業交流合作的建設做鋪墊。
結合項目規劃,團隊成員去往高校研究機構、券商以及互聯網公司進行調研。通過本次調研,對于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有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從項目角度出發,可以參考的方面具體包括:
1. 寬口徑、厚基礎:借由學校與學院提供的資源,夯實學生在數學、統計、計算機、金融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對于金融數量分析的發展方向有所了解,同時為進一步確定未來發展方向打好基礎。
2. 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借由學院與新網銀行合作的數據分析大賽等平臺,為學生提供提前接觸業界的實際數據并進行建模的機會,讓學生“做中學”,學以致用,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利用學院的資源嘗試與金融機構建立聯系,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業界情況。
3. 一專多能: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發展方向,業界不同領域與有意從事科研的分別形成小組,定期對相關材料進行研討,也可以一起參與相關的競賽。在研討和競賽中,一方面增強專業性,在講解、互動和思考中提升對專業的認知,另一方面,在研討和競賽中提升團隊中成員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
三、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總結與展望
數量經濟學在國內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數量經濟學專業應正確認識并發揮自身特色,在人才培養中注重經濟學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經濟金融領域的數據量激增、金融服務日趨多樣化、復雜化,除了傳統的結構化數據,經濟學研究中開始引入新聞報道等非結構化數據,這對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根據已有研究及實踐經驗,在導師團隊建設、學術交流小組建設、外導聯合培養、企業交流合作四個方面,根據財經類院校學科特色和優勢,提出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四維一體”的培養模式,制定合適的導師團隊建設措施,從而形成導師隊伍,在此基礎上完善課程設置;建設多方向交叉的學術交流小組;借助學院的平臺,導師的合作拓展教學資源,以聯合培養形式豐富學生視野;此外,依托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多途徑多方式的實踐教學。最終形成面向科研和業界,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數量經濟學專業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達到導師指導、自主學習、聚焦科研、服務實體、立足本土,接軌國際的目標。
數量經濟學專業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席卷而來的浪潮,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與探索。這方面的探討與實踐任重而道遠。如何針對科研與業界的需求分層培養,如何完善考核機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施加過度的科研壓力,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我們在培養過程中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齊建國.數量經濟學發展概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7(10):76-82.
[2]鄧創,趙珂.數量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新機遇與新挑戰——2017年度數量經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長春)會議綜述[J].數量經濟研究,2017(2):145-152.
[3]蕭政,周波.一名計量經濟學家對大數據的展望[J].財經智庫,2019(01):126-139+146.
[4]劉美秀,張曉林.數量經濟學學科素養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2):117-119.
[5]蘇梽芳,肖威.數量經濟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17(09):11-13.
[6]陳磊.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中外比較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2):146-157.
[7]鄒景璐.財經類院校校企合作問題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