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 林中彥 傅建華
摘? 要:經濟全球化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現代商貿服務業對民辦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基于這一需求,以會計專業雙語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針對民辦高職雙語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從課程設置、師資培養、資源拓展、教學方法革新及質量與評價創新等方面探究完善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的新舉措,試為民辦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民辦高職;會計雙語;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0-0193-04
Abstract: Unde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trategy, the modern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has brought new requirements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training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is demand,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takes the training of bilingual professionals in account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ims at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es and improves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capa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new measures of bilingual teaching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ilingu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dilemma; countermeasure
一、民辦高職會計專業雙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會計國際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場迫切需要既有豐富會計專業知識又有較強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且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會計人才,會計國際化儼然已成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趨勢,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商貿服務業從業人員則是民辦高職進行人才培養轉型的突破口,會計專業雙語教學則是創新點。在此背景下,各民辦高職院校需要準確認識到新形勢下發展過程中面臨兩大任務,既要補齊民辦高職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短板,還要面向未來新的挑戰,如全球化、技術變革和經濟轉型下的高技能型、創新型專業人才體系的重構與發展。如何發揮適應市場、靈活高效的機制優勢,與時俱進地更新專業教育教學理念,制定符合國際化戰略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要求人才培養目標和發展規劃,培養具備語言運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全球經濟金融態勢、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的高素質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已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特別是涉外類民辦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開展會計專業雙語教學作為推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加速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與載體,既是涉外類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必然途徑,又是其人才培養的特色優勢和職責所在。
二、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的現狀與困境
雙語教學,《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英國朗曼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定義為:雙語是指“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國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語言的。”[1]在我國普遍將雙語教學定義為:將兩種以上語言(一般指母語和一門非母語)作為教學媒介的教學,讓學生在漢語語言外,能充分地運用所掌握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語言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當前絕大部分高校都使用的是英語。這必須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系統地有計劃性地將兩種語言作為教學的語言與手段,使學生在基于兩種語言知識和能力下建立不同渠道的知識體系,進而達到兩者自然均衡的發展。
(一)學生素質難以匹配
在雙語教學中,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的英語水平及英語應用能力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當前,由于高職院校招生渠道多元化,普高生、職高生在大學前所接收的教學方式不同,造成了各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層次不齊的現狀,普高生的英語水平略高于職高生,且各學生個體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絕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雙語課程的理解程度較低。實際上在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入學分數低,英語基礎薄弱,綜合學習能力差,入學后專業水平參差不齊,也勢必加重了一些學生的畏難情緒,對雙語學習產生懈怠感。即便大部分的學生能夠意識到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他們也愿意去了解并進一步學習會計國際化的知識,但是他們更加顧慮的是對自我能力的不肯定及傳統外語教育形式的認識偏差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加強會計專業雙語教學,不僅要考慮對專業知識的輸送,更要有意識地培養高職學生敢于運用、善于應用英語作為一種工作語言的能力。
(二)雙語師資力量略顯薄弱
當前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課教師或者具有相關專業學科背景的英語教師都比較奇缺的現象[2]。各民辦高職院校由于在教學條件、教師待遇等方面相對較差,易造成教師流動性普遍較大的現象,雖然近幾年各民辦高職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對優秀師資進行挽留,但民辦高職教師學歷普遍較之公辦高職院校教師要低,即便一些新入職教師學歷水平升高,具備較強的英語表達及運用能力,但這些年輕教師在跨文化背景意識、英語綜合運用與表達方面、會計專業理論水平等方面達不到專業雙語教學的要求,即便有一些教師具有出國留學經歷,他們經過一定的跨文化課程的學習,且都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但是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培訓,難以把專業知識講清講透。而當前民辦高職會計專業課教師有大部分企業背景,擁有豐富會計專業知識的教師專業技能水平高,年齡普遍較大,學歷普遍不高,難以掌握并熟練運用英語口語進行常規授課,反之,英語水平高、表達能力強的教師在會計專業教學能力上卻略顯薄弱。
(三)課程與教材遴選標準難以科學確定
會計雙語教學是教學改革中的一次新嘗試,合理選擇開設的課程、遴選適合學情、師情的教材是保證這項改革得以順利進行下去的關鍵。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選擇在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專業雙語課,這樣雖能確保在進行雙語教學前學生已通過一年的英語基礎課程學習提高了一定語言能力,但是專業知識儲備不夠,專業性名詞難以理解及應用,且多數學校都是通過開設《會計專業英語》《國際會計》《西方會計》《國際財務管理》進行雙語教學,除《會計專業英語》課程與會計專業基礎課《會計基礎》內容相近,符合此時學生的認知水平,而其他課程則需要掌握一定的會計理論與專業知識,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專業學習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教學效果。
教材也是影響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多數民辦高職會計專業雙語課程教材普遍采用中譯版的英文教材和國內中文教材。但全英文原版教材難度大,對于民辦高職學生來說,基礎水平欠缺,難以順利授課,而國內中文教材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難以體現雙語的教學本質。
(四)教學方法稍顯落后
教學方法對于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雙語教學不僅要考慮各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還要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與接受能力,以及教師的講授技巧。當前雙語教學主要還是采用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方式,大部分時間都是任課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老師講、學生聽”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自主實踐的課時較少,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普遍不高,課程氛圍死氣沉沉,教學效果難以實現。即使有個別雙語教師在授課中采用了案例教學方法、情境引導法,但授課卻為了強行體現雙語特色,大量運用英語口語,忽略了學生當前的英語理解水平,難以培養學生循序漸進地去學習、積累詞匯量,無法鍛煉學生的膽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極易造成學生的畏難心理,即便有教師想通過引導學生用外語來思考、陳述、解決問題,最終也是造成將專業雙語課上成為了普通英語課的翻版的局面。
(五)雙語課程質量管理缺失,考核方式單一
雙語課程質量管理是引導師生良性開展雙語教學,實現雙語課程目標,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外部保障。雖然高職院校都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也通過學生評教、教師互評、督導巡課等多種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但是針對非主流性的雙語課程卻沒有建立單獨的質量管理制度,而是將雙語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并入傳統的教學質量管理范疇內,難以對雙語課程的真實教學情況與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易造成雙語教學效果得不到精準評價。
雙語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多數會計專業雙語課程考核仍采用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考前由教師劃定考試范圍,學生突擊背、寫,完成考試任務即可,這樣既可以保證大多數學生能順利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也能從考試成績對授課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但是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難以準確并即使了解雙語教學的實施情況,無法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管理,難以促進雙語教學的發展與完善。
三、雙語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一)優選專業課程進行雙語教學
優化雙語課程設置,確立遴選標準[3],科學遴選雙語課程進行雙語教學。作為民辦高職院校,有著獨特的辦學特點及特定的學生學情,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選擇時,需要更加嚴謹的思考,既要確保在雙語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有英語基礎課來提升語言能力,又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還要考慮課程的國際通用性,且能兼顧國內國情。這對雙語課程的選擇提出了一定的難度,基于作者的教學經驗,建議選擇一些具有可比性強的課程,譬如《會計基礎》《國際稅收》《國際財務管理》等課程作為會計雙語課程的首選課程。通過對國際會計準則下會計處理方式的介紹,并結合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充分利用語言這一媒介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國內外會計制度的區別,了解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動態,進而彌補學科知識體系的不足,其次還要廣泛邀請行業內外專家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對雙語課程制定標準化的教學實踐體系,以理實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多渠道培養雙語師資隊伍
師資是制約各民辦高職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瓶頸,因此構建一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雙語教學團隊是保障會計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4]。在雙語師資建設方面,需要開展多途徑、多渠道招聘、選拔、培訓符合雙語教學要求的教師,對內積極培養優秀骨干教師,外部招聘則側重于既熟悉會計國際慣例又有國內會計、審計與稅務知識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努力打造一支成熟的優秀的專業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并給予適當的激勵措施和經費支持,建立雙語教學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現有教師資源與師資交流平臺,建立長期穩定的雙語教學交流機制,開展中外教師交流學習的培訓,還可以利用教育部國際交流基金會項目輸送年輕有潛質的專業教師出國交流進行學術訪問,鼓勵有條件的民辦高職院校開展教師短期出國進修項目。其次,學校需要調動專業教師進行雙語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激勵專業教師自主學習,通過校企合作、專家講座、學習觀摩、校內培訓、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提升雙語教學質量、擴大雙語師資隊伍并開展雙語教學研究,加強專業素質培養,讓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較高的英語水平。
(三)加強雙語教材建設,拓寬雙語教學資源
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會計專業雙語教材體系,注重以專業基礎知識為引線,側重于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與中外合作辦學的資源,“以生為本”為核心,開發項目化雙語教材。外文原版教材是雙語教學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但作為民辦高職院校,師資與學生能力無法匹配,不能單一從出版社選擇某一教材作為講授資料,需要以學生學情與教師能力為前提,利用現有雙語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各校師生實際,群策群力開發校本雙語教材及教學參考用書,盡量選擇編寫語言難度不大,易于學生接受的教材,以增強學生雙語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進行自主學習,因此還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特點,開發利用諸如雙語精品課程、外文研究期刊文獻等輔助教學資源,供學生在課外學習,豐富會計專業知識獲取渠道,形成雙語學校氛圍,開展實質性的雙語教學。
(四)打破行政編班方式,推進雙語教學方法改革
會計雙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既了解國際會計文化,又通曉國內外會計文化的優勢和缺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6]。這一目標就需要在綜合把握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掌握雙語課程的基礎上,但又要盡可能避免將專業雙語課變成單一的英語翻譯課或英語閱讀課,尤其當前高職生生源多元化,專業與外語水平也不盡相同,這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專業與外語水平選擇恰當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在進行雙語課程教學,可以打破原有行政班級編班的方式,將普高生與中職生重新歸類編班,普高生英語基礎較好,可以采用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加強對專業內容的理解,逐漸提高學生利用英語處理實際業務的能力;中職生專業基礎較好,但英語基礎薄弱,可以采用穿插式教學方法,以中文為主,在理解中文會計知識的基礎上適當使用英語進行知識補充,避免為了體現雙語而忽略學生知識水平及接受程度。無論是普高生還是中職生,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也要考慮高職生偏好動手實踐這一特點,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以師生互動式雙語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任務驅動、角色扮演、小視頻等多方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互動中自然地融入雙語環境,減少學生的畏難精神,降低對雙語教學的抗拒。
(五)建立雙語教學質量管理,創新課程考核方式
成立雙語教學管理指導小組,加強對雙語教學環節的過程監控與管理。不定時組織雙語教師集中備課、聽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還可以在期中、期末定向發放雙語課程的調查問卷,讓學生就教學內容、教師授課情況、教學方法等內容各抒己見,使教學管理機構和教師獲取雙語教學效果反饋,進行教學調整和反思。在課程考核方式上,鼓勵教師打破傳統應試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影響,改變傳統的評價手段、方法和內容,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課程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綜合評價的統一,考核中提高過程化考核比例,重點考核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課后表現等過程性評價方式,綜合性考核則可以引入項目化評價機制,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參評的方式,評價學生個體對具體學習任務完成的綜合表現。對于考核內容也可以進行大膽的改革,對于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以中英文混合開卷測試或以學生口語測試為主,對英語基礎較好的則以某一具體國際財務案例進行英文報告分析撰寫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試。
四、結束語
民辦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粵港澳灣區戰略下和教育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利用自身特色,嘗試并完善雙語教學也是順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大膽嘗試。盡管現階段,民辦高職資金、師資等方面仍有不足,很多已開設雙語教學的院校也碰到很多問題,面臨很多的困難與挑戰,但雙語教學的實施與推進必定是民辦高職院校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徐虹.淺談國際化背景下的雙語教學實踐——以《國際財務管理》為例[J].學周刊,2017(18):21-24.
[2]沈建東,王煥科.基于跨文化意識探析民辦高職商貿服務專業群雙語教學[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8):107-108.
[3]冉婷婷.國際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酒店管專業雙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以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職教通訊,2017(27):52-56.
[4]莫琳.淺談如何提高高職院校會計雙語教學質量[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8-44.
[5]王欣彥,趙江濤.論旅游高職教育中的雙語教學[J].文學界(理論版),2010(5):7-8.
[6]朱建華.國際化視野下會計教育的雙語教學探討[J].會計之友,2010(1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