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
摘要:科技助推發展,創新推動變革。金融領域新興的金融產品、技術以及服務層出不窮,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市場,金融科技帶給金融行業煥然一新變革的同時也帶給金融監管巨大挑戰。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新的風險與挑戰、傳統金融監管體制的落后性、現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的滯后性等都在刺激著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傳統的監管手段和技術,推動著監管科技的發展以提高監管效率,不斷促進金融監管工具與機制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金融科技;監管科技;金融工具
一、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是什么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不是一個專業意義上術語,它代表現今金融領域與科技領域逐漸融合的一種新趨勢,指應用于金融領域各部門自動化流程的創新性金融科學技術,經歷從常規的、手動作業到非常規的、意識領域的決策機制的轉換,應用于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一系列金融創新技術。監管科技(Financial Regulation)是金融科技與金融監管的結合體,是數字化時代下生成的新的金融法概念。監管科技相對于傳統監管技術與手段,更加便捷高效地實施監管措施,包含所有與合規性相關和必要的工具,采用接近實時數據功能與自動化高級算法流程,結合人工智能模式以縮短決策時間并加快匹配速度,降低成本,極大地提高了監管技術的效率與水平。
金融科技與金融監管的結合,一方面是應對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的各項風險和挑戰,改革傳統金融監管策略順應發展趨勢,是自上而下的;另一方面是高科技與創新式的金融企業的應變式主動性選擇,促進企業達到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與標準以降低企業合規性成本。從這一維度考慮,監管科技的融合又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
二、金融科技創新推動監管科技變革的成因
(一)金融科技背景下帶來的新的風險與挑戰
金融科技的興起,新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便捷金融交易的同時風險也日益凸顯,為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挑戰。互聯網與信息化的平臺全天候與高速交易的特點具有天然性的放大金融風險的特質,系統性風險逐漸從大型金融機構分散移轉到各個去中心化的節點,再加上風險管控的缺失,導致各類風險頻繁發生。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點對點交易的方式減少了中間環節,不需要借助傳統的金融媒介的同時也脫離了監管機構的監管,加大了風控的難度。在信息化時代,金融科技以互聯網平臺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設施,其安全性不容忽視,而由于互聯網的脆弱性與難以補救,稍有差池在交易過程中出現技術漏洞或者被黑客攻破,造成的系統性損失將難以估量,嚴重影響整個金融環境的穩定性。
(二)傳統金融監管體制的落后性
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本身存在著一些弊端,而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更加反映出我國監管體制亟待改革的迫切需要。例如,“三足鼎立”、“一行兩會”的監管機構導致監管中心的分散,進而出現了許多監管漏洞。2003年興起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是互聯網技術與民間借貸相結合的新的融資方式,由于缺乏配套的監管措施和審核機制,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大批網貸企業倒閉給眾多借款人造成損失,暴露了我國政府監管體制的不健全。此外,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趨勢使得監管體系和監管理念捉襟見肘。以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通過取締金融中介、降低融資成本迎合廣大投資者的需求,而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無法應對。目前監管機構信息與數據的收集主要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而區塊鏈使得交易脫媒,若非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監管領域,將導致監管機構與被監管對象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由此倒逼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監管體系和提高監管技術與手段,用“科技”監督“科技”。
(三)現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的滯后性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法律實施過程中總是不能應對各種新生的事物,現行的監管規則出現“真空”的不利局面。金融監管規則的滯后性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行規則缺乏前瞻性。傳統金融監管規則主要是針對過去實踐中暴露的各種問題以及應對層出不窮的金融危機而制定的,而金融科技是面向未來,迅速發展的新興事物,缺乏前瞻性的規則無法應對在監管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突發事件。二是監管規則的立、改、廢的速度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速度。法律規則的制定經歷嚴格、完整而又耗時的立法流程,通過一部法規更是要通過層層審核,這種落差始終是監管規則的一大弊端,解決的辦法是盡可能的尋找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三是監管實踐的不可預測性。受科技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無論如何監管當局也無法預料金融業的發展軌跡,無法預測新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不能估測下一次危機潛藏在何處,金融監管不得已處于既不能適逢其時,又不能指引未來的尷尬境地。
三、金融監管如何應對金融科技創新
(一)發展監管科技以提高監管效率
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與監管理念愈發力不從心。金融創新的發展極大地促進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也潛伏著新的矛盾與危機,亟需強化監管科技的實踐與應用,提高監管技術和手段以維護金融行業的運轉。創新金融監管技術水平,提高感知風險與漏洞的敏感度,形成切實有效的動態監管,加強監管的實時性、有效性以及全面性。監管科技在識別交易雙方的身份、核查用戶信用評級、監測交易行為、搜集信息數據、感知金融風險、金融壓力測試等方面占據優勢,運用新興技術豐富監管手段,增強自身收集與掌握交易信息與數據的能力,可以迅速發現各種違法行為和違規操作,彈性監測以占據主動性地位,提升金融監管機構預測和識別交叉性系統性風險,提高識別、預測以及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和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
(二)構建金融監管創新工具與機制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推出很多新興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監管領域同樣可以創新金融監管工具與機制,縱觀各國應對金融科技的發展采取的應對措施,目前各國開始嘗試各種監管創新機制,如沙盒監管模式(Regulatory Sandbox)、創新中心模式(Innovation Hub)、創新加速器模式(Innovation Accelerator)等。英國率先推出的“沙盒監管”這一模式,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逐漸在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推廣開來。簡單來說,“沙盒監管”是一種由監管機構掌控的測試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安全空間”,金融科技公司在這個空間內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通過測試后才可獲得與其相關的特定限制的批準。采用“沙盒監管”這一機制,金融產品或者服務不會立即受到監管規則的約束,包容新生的脆弱的同時可能尚不成熟的金融產品或者技術的發展,容許金融科技企業享有部分監管規則豁免權,主動性、防御性的監管模式有效監控和防范金融風險,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創新的同時不會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降低金融監管合規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