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星期三早間,香港民航史迎來了一個變化的時刻。香港國泰航空公司宣布,停止運營全資附屬公司港龍航空有限公司,并裁員8500人。這意味著,創立了35年的港龍品牌,將就此消逝。
港龍的消逝,表面原因當然是外界環境對航空運輸的沖擊。但正當越來越多航空公司在外力支持下逐漸走出困境之際,國泰宣布停運港龍,背后因素不能不令人深察。
占據香港空運市場主導地位的國泰航空,今年上半年運營情況確實不好。上半年國泰航空集團營收276.69億港元,同比下降48.3%;虧損98.65億港元,上年同期則盈利13.47億港元。飛機使用量為每日5.4小時,同比下降55%;航班準點率86.5%,較上年同期提升12.3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與正常年景比,自然狀況不佳,但世界各國各地區航空公司均大抵如此,國泰情況不是最差的。特別是港府出于多種原因考慮,曾經一次性注資近300億港元支持國泰渡過難關,國泰完全可以有比停運港龍更好的選擇。
國泰的窘境,某種程度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結果。去年香港發生黑暴動亂,國泰的表現令許多港人十分不滿。在黑暴勢力的煽動下,國泰不僅明面上有飛行員、乘務員加入到黑暴的行列里,為黑暴推波助瀾,暗地里更有一些勢力利用國泰在香港空運市場的主導地位,不斷制造嚴重涉及航空安全的危險事件,有的甚至接近于恐怖活動。比如多次將飛機上緊急救生用的氧氣瓶放空,以圖加劇黑暴恐怖氛圍。國泰的某些高層不辨是非,態度曖昧。這一系列情況,致使國泰航空運營具有巨大潛在風險,國家民航局不得不對國泰航空的飛行活動進行限制和規范。
當時就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作為發跡于香港、發財于香港的一家主要航空公司,國泰如此作為令人不齒,也令人不解。吃著香港的飯,狠砸香港的鍋,國泰算是樹了自作孽的典型了。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國泰不少員工明里暗里“幫襯”下,黑暴動亂給香港經濟帶來沉重沖擊,訪港游客大幅下降,進而給整個國泰港龍航空公司經營狀況帶來巨大負面影響。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泰港龍的經營效益就不斷滑坡,算是咎由自取吧。
對于國泰匆匆關閉港龍,也有資深人士判斷,恐怕還不僅僅是經濟因素。不能不說,國泰是事實上消除了可能的競爭對手。
國泰與港龍,雖然最終是一家,但起初卻是對手。國泰航空具有英資太古公司的背景,創辦于1946年,在英占香港期間靠著英資身份迅速發展成香港獨大的航空公司。1985年,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等華資企業家合作創辦了港龍航空公司,力圖改變國泰獨霸香港天空的局面。1990年1月,國泰航空和太古集團收購了35%港龍股份,2006年6月9日,國泰航空以82億港元及發行新股,全面收購港龍。同年9月28日,國泰正式完成收購港龍,并因此取代日本航空,成為當時亞洲最大航空公司。
港龍航空擁有大量飛往內地的航線,收購港龍后國泰逐漸進入發展迅速的內地市場。在兩家公司合為一家的過程中,港龍印記在逐漸淡出,機尾那條著名龍徽被國泰標志取代,只是在機頭處留了一個小龍徽標記。2016年1月,兩家公司正式合稱為國泰港龍航空公司。
今年10月21日,當國泰航空宣布停運港龍航空后,香港航空市場又回到了國泰一家獨大的局面。稍有不同的是,由于近年的股權變動,國泰已不是英資獨占,進入了不少中資。
對于港龍航空,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早年搭乘他們航班,在正餐之后有一小盒哈根達斯冰激凌供應。事實上,這早已不是獨家秘訣了,提及這樣的故事,無非是表達念想而已。
從大的層面說,國泰航空虧損,可以有相應應對舉措,但停運的是港龍航空,也不無“羊毛出在豬身上,讓龍買單”之意。
只是,35年之后,港龍將要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