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了全球對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關注,武漢作為重災區,更應把公共健康嵌入城市的整體規劃中。文章在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從理論、現實和對策三重緯度探索健康城市和共享空間理念下精細化、多樣化、有活力、有共享話語和行為聚集地的街道更新路徑,力圖提煉其普適性原則與策略,將武漢市健康街道建設從理論轉化為實踐。
關鍵詞:健康城市;共享街道;慢行優先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一般課題(WHSKL202001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8YJCZH067)研究成果。
在全球范圍內,氣候變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缺乏文化底蘊以及城市空間的快速擴張導致的生態破壞等城市疾病嚴重威脅著城市居民的健康。我們正在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建設人本城市和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間的必要性越來越凸顯,街道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不僅是交通、公共生活和空間邊界的基礎設施,也是具有人文歷史內涵的基礎設施,發揮著重要的衛生服務功能,健康規劃是城市街道更新的重要方向。武漢是長江中游產業帶的核心城市,四通八達,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點。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既是一場災難,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城市發展模式,作為重災區,武漢應該將公共健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一、國內外街道空間設計與理論研究進展
(一)國外研究進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社會模式”中,城市物理空間被視為第四層級,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共享街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仍處于不斷推進的階段。目前世界各地有許多成功的非正式居住或商業型共享街道。例如美國紐約百老匯大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空間重置+升級街道設施”“優化交叉口設計+機非隔離”,統一規劃公交線路和自行車道,把街道建設成高質量、安全、連續和有活力的共享街道;美國波特蘭西南第12大街已經從一個超現代化的城市街區轉變為波特蘭迄今為止最具創新性、安全、健康和宜居的城市綠色街道之一;丹麥哥本哈根的諾雷布羅街,將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整合,突出友好性,建立綠波通道,成為集散步、自行車騎行和休憩的健康的慢行天堂;《2018倫敦市長交通戰略》以“健康街道戰略”為核心目標,是世界上率先以“健康街道”為核心的交通規劃戰略,并提出健康街道與市民、優質公共交通體驗、新住所和就業三大策略,計劃2041年將倫敦打造成一個“街道有活力、交通有效率、空間有魅力”的城市。隨著世界各國一系列街道設計指導方針的不斷推動和實踐,“慢行優先”的街道空間設計理念逐漸形成了,其理論和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基于健康街道的理論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健康街道和公共健康實踐方面存在規劃有余、設計不足,宏觀有余、微觀不足等現象。
(二)國內研究進展
香港的空中步行系統采用以地鐵站和輪渡碼頭為起點和終點的TOD模式,連接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大廈的主要建筑和公共空間,通過三維空間交通的轉換,形成完整的步行網絡系統,在滿足市民安全健康出行需要的同時,成功推動了中環舊區的經濟重建。
2035年武漢將全面復興,目標是建設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全球化城市,一個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的大都市。近年來,武漢地鐵和路橋區域的交通系統不斷完善,擁有較好的慢行交通路網基礎,武漢道路系統改善的主要趨勢是道路權利的再分配,即道路系統由增值轉變為存量,街道由“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提倡健康安全、慢行優先、綠色智慧等設計理念,然而,以健康為導向的城市街道設計理論和實踐相對較少。
二、武漢市街道空間的現狀與成因分析
武漢逐漸掀起了街道復興熱潮,街道空間改造遵循慢行優先,崇尚步行,向精細化方向轉變,但街道活動需求與城市發展仍存在矛盾。
(一)交通堵塞和健康問題
長期以來,城市化進程和交通機械化的發展給武漢市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交通堵塞、空氣污染、人車矛盾等,使人成為街道使用者中的弱勢群體,同時也造成工作壓力大、社會冷漠、缺乏運動等問題。
(二)街道功能不完善
城市街道設計缺乏街道市政設施、沿街建筑物和空間環境的整體設計和有機整合,導致公共空間景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差,缺乏街道設施、庇蔭場所等,功能混合和空間界面的連續性不合理,界面透明度不高等。
(三)活力不佳
武漢市大部分街道為日常生活用地,其次是商業空間,景觀和休閑空間較少。大多數街道是從設計者的角度出發,忽略了使用者對慢行空間的感受和體驗等。
(四)缺失歷史風貌特色
調查顯示,武漢市民認為街道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街道體驗感和環境差、管理不善,公眾認為武漢街道整治應從武漢的特色風貌、生態智慧等方面入手。
三、武漢市健康街道更新策略
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城市雙修”計劃,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中提到,當前武漢城市規劃的重點之一是建設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活躍的街道生活和特有的歷史孕育了武漢獨特的街道文化,本文基于健康城市,以“人本優先”的理念為導向,對武漢城市街道空間更新展開研究。
慢行系統是街道空間綠色交通的重要載體。“以人為本”的城市健康街道設計理念需要從滿足單純的通行需求逐步轉化為滿足生活方式的交匯、文化的融合、可持續發展等需求。當前,安全健康的交通模式對街道空間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促進居民健康的角度,研究共享街道設計的概念、方法、流程,積極倡導“慢行優先”的綠色低碳交通模式,構建適合武漢市發展、與機動車發展相協調、健康有序的安全、便捷、舒適、高品質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以提升街道空間品質。以下為具體的更新策略:
(一)構建安全健康的交通網絡
重視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完善武漢街道網絡建設標準,構建步行、騎行和公共交通的慢行交通體系,從“小汽車優先”向“人本優先”轉變,優先保障人和非機動車的權益,轉變空間資源配置中的“車本位”思想。確保行人的安全,減少對汽車的過度依賴,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疾病的發生,鼓勵綠色交通以實現零碳排放目標,從市民心理角度營造愉快的體驗,增加安全感。
(二)創造多元有活力的復合空間
健康街道構建目標是構建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要促進居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提升社會參與度,提高街道的包容性,因此健康街道的具體設計也應從加強社會交流、宣傳健康科普、增強社區凝聚力、緩解情緒壓力、營造健康生態等方面入手。
(三)“慢行優先”的共享街道
為了提高街道舒適度,首先要通過局部到整體的更新來保證慢行路權和慢行空間,其次,運用“針灸式”方法探索功能多樣化、有活力、有共享話語和行為聚集地的建設策略,建立公共交通走廊系統,步行、自行車和機動車行交通系統,使城市生活和城市文脈等方面融合與共享。
(四)優質特色的休閑體系
從武漢市民的訴求和期望角度出發,運用調查研究法和數據收集法,將武漢傳統城市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結合武漢城市街道的歷史發展,分析武漢街道的功能、人文、尺度、生態和肌理等,通過“適度修復”和“差異化街道定制”等方式傳承與更新武漢街道文化特色風貌。
四、結語
本文力圖從武漢街道安全與健康、活力重塑、文脈修復等方面探討共享街道更新策略,形成體現武漢市民共同意志的更新策略和方案,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扎扎實實做好綜合環境整治與改造工作,把武漢街道建設成為符合國家中心城市的優質特色空間,以街道空間為載體,針對城市健康的多維內涵,將健康意識融入共享街道設計,重視街道設施的健康服務功能,加強街道空間管理,形成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使共享街道朝著人性化、活力化、綠色化的方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穎,張曉文.藝術設計增加城市街道趣味,城市現場沙龍在漢舉行[N/OL].楚天都市報,2019-04-22[2020-08-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519628287250837&wfr=spider&for=pc.
[2]完整街道設計的重點和方法有哪些?交通綜合治理又應該如何進行?[EB/OL].(2019-04-01)[2020-08-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592140691903837&wfr=spider&for=pc.
[3]2019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N/OL].長江日報,2019-01-09[2020-08-05].http://www.cjrbapp.cjn.cn/p/69890.html.
[4]張婭薇,李軍.低碳出行導向的城市街道空間模式[J].現代城市研究,2016(4).
[5]陳雪檸.《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發布 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EB/OL].(2020-07-20)[2020-08-05].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007/t20200720_1951859.html.
[6]鄧雪湲,江麗虹,曾若嵐,等.人車共享的街道設計:陸家嘴中央商務區街道設計工作坊筆記[J].規劃師,2015(S1).
[7]許悅,張玉春,李錫麟.英國家園地帶:開放式街區“窄馬路”改造與設計[J].中國園林,2017(12).
[8]張永和,尹舜.城市蔓延和中國[J].建筑學報,2017(8).
[9]邵健偉,潘長學,楊祥祥.通向共融、共享:從“共融設計”和“共享空間”反思街道界限設計方向[J].裝飾,2016(6).
[10]AUTTAPONE K,DOUGLAS J W,ROGER D.城市環境中共享(街道)空間概念演變綜述[J].城市交通,2015(3).
[11]宋桐慶,朱喜鋼.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間[J].現代城市研究,2011(2).
[12]葛巖,沈璇,蔡純婷.健康街道設計的理論、方法與實踐[J].上海城市規劃,2020(4).
作者單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