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 要:當前城市公共藝術究竟應該如何與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相適應,是從事公共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人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其中生態設計方式是近些年來出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研究領域的一個全新方向,也是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最新重點?;诖耍恼聫纳鷳B設計的背景出發,對城市公共藝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跟上新時期社會迅猛發展的趨勢。文章通過梳理現階段城市公共藝術的問題,總結了生態化城市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提出了在生態視域下進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生態視域;城市公共藝術;生態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究蒲袠I務費科研項目“藝術基礎造型形態表現研究”(2019YZ06)研究成果。
城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空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民眾在城市室內外公共空間的各項活動的開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生態化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理念的出現,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優化民眾在社會環境中的空間感受。因此,在生態視域下對城市公共藝術進行研究具有重要且積極的現實價值。
一、生態化城市公共藝術研究的現狀
隨著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繼續和發展,生態環境也遭受到了嚴峻的考驗,生態系統的平衡瀕臨危機,因而生態問題已然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城市藝術空間的開拓和建設一方面能夠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的文化藝術內涵,另一方面還能夠推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應運而生的生態視域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將“以保護環境”的核心思想融入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并且充分挖掘其蘊含的生態與文化藝術內核,使民眾也逐漸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加快城市公共藝術生態觀的形成與普及。
現階段我國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然而自然資源的相對缺乏,生態環境的相對惡劣仍舊是繼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當前更應該注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和諧共處,重視應用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優勢,致力于改善和應對環境與資源的諸多問題,進一步地深入關注民眾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將自然生態、人文生態與社會生態的相關概念進行糅合提煉,使之成為生態視域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思想指引。
二、生態化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主要特征
(一)實效性
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防止出現相關資源的浪費,保證自然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嚴謹的再利用。特別是針對資源有限且十分短缺的非再生類資源,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堅持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與最優化,換言之,即用最少的資源消耗來達成相關效益的最大化。
(二)循環利用性
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特別看重將自然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主要體現在對生產和生活環境中所應用的資源進行循環再次利用,簡而言之,便運用生物科學、化學以及物理學等實驗研究方式,對其實現再分解和再次利用,以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三)可持續性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能夠滿足當前廣大民眾的生產與生活需要,還可以充分滿足后代的生產與生活需求,包括公共藝術、建筑環境、城市廣場等諸多建設項目,既符合科學實用的前提,還能夠兼顧生態目的并且經久堅固,能夠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可持續性的相關配套服務。
三、實現城市公共藝術生態設計的具體應用策略
以生態設計理念為指導原則的城市公共藝術領域具有獨樹一幟的設計路徑,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應該首先明確生態設計的主導思想,運用多樣化的路徑來進行設計表達。具體包括如下路徑:
(一)從公共空間的視角展現城市公共藝術的生態性
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藝術的具體載體和表達情感的場所,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態視域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外在呈現模式主要由下列兩個方面組成:
1.城市藝術化
藝術設計通常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起到表達城市精神內涵與隱喻的作用,可以以較為鮮活的形象來幫助廣大社會成員更深入地理解新時期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內容。
2.公共空間的整體規劃思路
社會生態化發展理念的提出為城市化進程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在這一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政府與當地主管部門都在生態化的公共藝術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引導作用。筆者認為,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主旨是使公共建筑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形象象征,能夠讓民眾欣喜,讓商業發展更加興隆,讓民眾以這一精神文化形象感到自豪和光榮。早在20世紀80年代,巴塞羅那便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而導致建筑密度瘋狂飆升,單一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消極影響在當時得以集中展現,而當前中國的許多大中型城市的發展狀況與其頗為相似。當時巴塞羅那以城市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設計作為突破口,對城市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布局,后來成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一個成功范例,具有史詩般的歷史意義。現如今的中國社會由于近些年來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許多消極影響也逐步浮出水面,怎樣在社會保持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確保民眾生活品質與城市環境質量得到一致提升成為當前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一項重大課題。
3.基礎造型與生態化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關系
設計者可以利用視覺藝術造型中最為基本的造型因素為著眼點,分析和探究表現對象的方法,將造型對象進行一系列的定性、解讀和歸納,再從形態中進行提煉,使其成為純粹而單一的造型形態單元,繼而重新組織構建產生新的造型,同時創造出全新的形象,從而既保存了基礎造型的特征,又具備新的審美藝術價值。這一過程在進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由基礎造型的拆解和重新組合而創造出生態性的藝術形象,并且將觀賞者的關注點從基礎造型的客觀形態轉移到看重實際的創新的客觀形態上來,開辟出一條更為廣闊的生態性城市藝術作品的創作道路。
(二)從公共藝術的視角來展現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生態性
當前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可以發揮出自身的積極作用來抵消已經形成的消極影響。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破壞原有城市風貌形象與文化精神脈搏的現象,新建的城市漸漸變得越來越相似了。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實質上是將全新的形象結構體系與原本的環境與文化基礎進行滲透糅合,從而打造出一個具備鮮明人文地域特征的生態化生活情境。生態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應充分利用藝術設計的人文精神特質來呈現藝術的品質與社會群體的情感交流,與此同時展現出城市的歷史內涵與文化精髓,為建設和諧的城市精神文化空間提供助力。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外在表現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它能夠推動城市的生態化發展。不同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唯有如此方能形成城市文化的獨特性。如果脫離城市的人文情懷和精神空間來談論公共藝術設計,便偏離了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初衷。人文生態環境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將原本的自然環境進行了社會化演變,也是將自然生態進行了量化重組。城市公共藝術應該真正地置身于城市環境人文化的架構體系之內進行設計,并能夠再次作用于自身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那么設計的公眾屬性應該針對文化與具體特性而言,充分展現出設計者和社會成員的審美形式,如此一來既貼合環境屬性,又具備不可替換性的城市公共藝術,符合生態視域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原則。
(三)從材料選擇方面探究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生態性
城市公共藝術的外在呈現模式主要由材料表現出來,材料的諸多空間張力與對于社會群體所產生的相應的心理影響都不容輕視,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材料的選擇可能會對城市環境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選擇材料的時候不僅應該從材料的材質與紋理出發,考量能否體現該城市的精神文化特征,還應分析是否契合社會群體的生態審美情趣,因而應首先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生態型材料。恰當地應用這些材料,才能夠使最終的作品能夠更好地與環境相融合,并極大程度降低材料對于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筆者對近些年來再生材料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很多再生材料都可以在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中展現其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再生材料雖然是由廢舊原料通過再次加工開發而形成的,但并不會影響它展現自身價值,其同樣具有特殊的美感,是一種能夠傳遞生態信息的創新形式的材料。再生材料不僅具備生態屬性,同時還能夠呈現出獨特的材料材質美感,這便讓由再生材料設計制成的公共藝術作品在生態環保的基礎上,還能夠呈現出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和傳播生態保護的思想。
四、結語
生態視域下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應該貼合自然發展規律,同時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友好的,并且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空間、人文精神環境互相協同發展,共同展現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僅僅從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視角出發理解,那么城市公共藝術不能簡單地劃為藝術作品,它所表達和傳遞的信息既是藝術,還是文化,是城市的景觀表現因子與社會的客觀主張。生態視域下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一定會成為日后新型城鎮化規劃布局與建設的重點方向,它能夠幫助指導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與自然環境相同步的生態健康的未來城市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文博.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為例[J].傳媒論壇,2020(14).
[2]黎紅玲.以公共藝術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N].佛山日報,2020-06-15(A10).
[3]邱可新,王鐵軍.新時代公共藝術表達的地域文化特征[J].文藝爭鳴,2020(5).
[4]楊鑫,劉靜,李鑫然,等.藝術融于城市:Jaume Plensa公共藝術裝置解讀[J].城鄉建設,2020(10).
作者單位:
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