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堅+史志呈+萬如
摘要:指出了氣候變化異常給人類生存和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威脅,生態設計是保護生態環境與實現綠色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在全面評價中國生態設計現狀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我國實施生態設計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存在不足,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建立有利于推進生態設計的長效機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轉變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經濟;生態設計;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162-03
1 引言
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追求綠色和可持續的發展,綠色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1]。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實施以低能耗、低污染與低排放為實質的綠色經濟戰略是解決環境問題突出,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的有效途徑。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十八大”和“十三五”規劃中均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生態設計是指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之中,在產品開發的所有階段均考慮環境因素,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最終引導生產和消費系統更具可持續性[2],是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美國、歐盟等大多數發達國家均把實施生態設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異常、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3]。《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要“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
2 我國生態設計現狀
2.1 生態設計政策法規
為應對國外生態設計要求和提高產品環境性能,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產品生態設計。2011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就將“推行工業產品生態設計”作為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2012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工業清潔生產推行“十二五”規劃》,把“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作為推行工業清潔生產的三大主要任務之一。2012年5月和6月,科技部和國務院先后發布了《綠色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強調要開展和推進產品的生態設計。從2012年8月起,工信部在家電領域啟動“能效之星”評比活動,在活動的評比細則中,首次將產品生態設計評價納入家電產品領域的國家級評比活動(在15分的環保評比總分中占據5分),要求企業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評價,并編制產品生態報告。2013年1月,工信部、發改委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的指導意見》,引導企業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促進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并正在陸續推出相關配套政策。
2.2 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標準
為建立產品生態設計評價的指標體系和促進企業有效實施產品生態設計,我國陸續發布了一系列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標準。2009年9月1日,GB/T 23109-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生態設計電冰箱的特殊要求》正式實施,規定了冰箱生態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特殊要求,適用于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冰箱等產品的生態設計。2015年10月13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和國家標準委分別提出和批準發布了共6項生態設計相關標準,包括《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生態設計產品標識》以及家用洗滌劑、可降解塑料、殺蟲劑、無機輕質板材4種產品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規范》。《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規定生態設計產品應同時滿足基本環境管理要求、評價指標要求并提供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報告,為具體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指標選取參考和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學基礎。2016年3月22日,國家工信部發布了覆蓋4類產品、7家企業、11種產品的首批綠色設計產品名錄。
2.3 生態設計重點行業與示范企業創建
在重點行業中選取典型企業開展生態設計試點先行是我國現階段推行產品生態設計的主要行動之一,有利于總結生態設計的相關推進模式和有益經驗,引導更多工業行業和企業開展生態設計。《關于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首先在汽車、電子電氣等類產品中開展工業產品的生態設計試點。2014年7月,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組織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的通知》,選擇鋼鐵、有色、石化、建材、機械、電子電氣、汽車、紡織等8個行業進行生態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第一批確定了41家工業產品生態設計試點企業,并在2016年3月發布了58家第二批生態設計示范企業。2015年3月,工信部推出了《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工業綠色發展。2015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關于推薦2015~2016年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重點項目的通知》發布,重點支持包括生態設計在內的5大領域10個方向的項目,支持生態設計試點企業按照《生態設計示范企業試點實施方案》要求,開展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2.4 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將環境因素融入整個供應鏈管理,使產品從原料獲取、生產、使用、消耗、報廢直至在回收利用的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同時利用協同機制使供應鏈上的每個成員都負有環境責任和義務[4]。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有效促進企業適應國際貿易綠色壁壘要求和利用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綠色供應鏈最早在美國開始發展,至今已得到許多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的廣泛接受和重視[5]。近年來,綠色供應鏈在國內也逐步引起關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于2012年向國務院提出了推動綠色供應鏈發展的政策建議,并在2013年啟動了天津和上海綠色供應鏈政策示范項目,上海通用汽車、宜家家居貿易等大型企業均開展了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工作。2015年10月,東莞也啟動了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
3 我國推行產品生態設計面臨的挑戰
實施生態設計對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采取的生態設計措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國持續推進生態設計仍面臨諸多障礙,綠色經濟發展存在較大挑戰。
3.1 技術基礎薄弱
生命周期評價作為產品生態設計的重要工具,可在設計階段對產品生命周期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有助于企業識別環境影響大的環節和因素,為產品的綠色化設計提供技術支持。歐盟的能源相關產品生態設計指令(ErP)和美國的電子產品環境影響評估標準(EPEAT)都將開展生命周期評價作為生態設計產品評價的重要指標。評價范圍界定、清單數據收集和建模計算等是開展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的主要技術難點。相對于國外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數據庫,國內的生命周期數據庫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科院生態中心、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環境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和四川大學億科環境科技公司均分別建立了綜合性的生命周期清單數據庫,但這些數據主要來源于文獻資料和研究報告,缺乏實地調研,數據量總體上仍較少,且尚未完全公開[6]。此外,可使用專業軟件進行產品生命周期建模計算的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和少數大型企業,可見國內企業開展產品生命周期的技術基礎仍較薄弱。
3.2 評價指標體系可操作性不足
一系列生態設計相關標準的發布和實施為企業開展產品生態設計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指標及要求。但從目前發布的產品標準來看,一方面某些產品標準缺乏量化要求,例如GB/T 23109-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生態設計電冰箱的特殊要求》均為定性的指標要求,缺乏量化的指標和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量化評價指標缺乏可操作性,家用洗滌劑、可降解塑料、無機輕質板材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規范》中均要求對生產過程中的單位產品能耗和排放等指標進行量化評價。然而工業產品通常為批量生產,一個生產工序或設備可能生產多類產品,例如家用洗滌劑產品范圍涵蓋織物洗護、餐具洗滌、消殺、家居清潔等多個品種,計量措施很難統計出生產某一類產品的能耗和排放。
3.3 相關財稅扶持政策缺乏
我國開展產品生態設計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政策支持對于推動企業實施產品生態設計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對于生態設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加,但相關財稅優惠政策則相對不足,國家工信部在《生態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方案》中也僅提出對完成各項試點工作任務和達到生態設計示范創建要求的試點企業經驗收合格后授予“工業生態設計示范企業”稱號,缺乏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企業實施產品生態設計的積極性。盡管我國從2003年1月1日正式實施《政府采購法》,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環保總局先后建立了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優先或強制采購的制度,但目前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占公共采購比例仍相對較低。
3.4 綠色供應鏈促進機制亟需完善
綠色供應鏈需要通過帶動上下游企業采取環保、節能和降耗等措施,并通過綠色采購的市場機制,實現產業向綠色的轉變,這可能會使企業成本在短期內上升。通過綠色供應鏈示范項目實施,初步建立了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制度,為進一步推動綠色供應鏈積累了一定經驗,但總體而言綠色供應鏈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參與綠色供應鏈的企業仍較少,示范效應仍不足,綠色供應鏈促進機制亟需完善。此外,綠色供應鏈相關法規與標準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供應鏈上企業生態設計相關信息的披露與互相監督。
4 促進我國生態設計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實施生態設計面臨的以上障礙與存在的不足,為建立推進生態設計的長效機制,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4.1 完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和完善生態設計產品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合理引導企業實施產品生態設計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具有重要意義,建立具備可操作性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指標體系是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標準有效實施的關鍵。針對某些產品標準缺乏量化要求和部分評價指標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應繼續加強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充分考慮可操作性,同時應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的生態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及未來發展趨勢,逐步實現國內評價指標構成和要求與國際接軌,從而有助于企業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此外應在完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加大標準的產品覆蓋度,加緊制定生態設計產品標識的實施細則。
4.2 開發生態設計基礎數據庫
數據庫缺乏是企業開展生命周期評價和實施生態設計的主要難點之一,綜合性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所包含的行業和產品眾多,數據庫開發工作量巨大,建議我國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的開發可結合目前國家開展生態設計的重點行業和產品,選取典型企業開展實地調研,圍繞重點行業涉及的零部件、原輔材料和能源輸入情況,依托供應商,對相關生產過程的大氣排放、水體排放和固體廢棄物排放等數據進行收集,優先開發和建立重點行業的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同時鼓勵開發生態設計的技術服務平臺,在吸收和借鑒國外已有生命周期評價軟件的基礎上,簡化評價模型,從而減少企業開展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建模計算的技術難度。
4.3 搭建綠色供應鏈促進平臺
我國綠色供應鏈推進工作亟需政府的引導,建議首先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外向型經濟主導的地區繼續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搭建綠色供應鏈促進平臺,以點帶面,在試點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全面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同時應加緊出臺在全國促進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的指導意見,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辦法,建立有利于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工作機制,通過開展綠色金融、綠色信息公開等制度建設,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評價認證體系,逐漸完善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制度,切實推動供給側產業結構提升和綠色生態產品供給。
4.4 建立生態設計激勵機制和推行模式
財稅政策對于生態設計技術發展與生態設計產品的推廣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與支持作用,我國應加大財稅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態設計的財政支出,建立生態設計專項基金,靈活運用基金、補貼、獎勵、貼息、擔保等多種形式鼓勵生態設計,充分發揮有利于生態設計的各種財稅政策的組合引導效應,研究建立生態設計激勵機制和長效推進模式。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是構筑綠色消費模式的重要措施和推動生態設計發展突破口,對企業和消費者具有重要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應優先考慮將生態設計產品列入政府采購名錄,明確采購規則和比例,為綠色產品和服務開拓市場。
5 結論
推行生態設計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措施。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通過發布系列生態設計政策、制定生態設計相關標準、開展重點行業生態設計示范和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等多項措施推進生態設計,取得了積極成效,對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相對于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設計推進機制而言,我國實施生態設計的技術基礎仍較薄弱,評價指標體系可操作性不足,相關的財政扶持政策缺乏,綠色供應鏈促進機制也亟需完善,給生態設計的持續推進帶來較大挑戰,中國必須抓住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機遇,針對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存在的不足之處,加強生態設計產品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究、加大財稅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導與加強監管,建立有利于推進生態設計的長效機制,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轉變。
參考文獻:
[1]Yi H, Liu Y. Green economy in China: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31):11~19.
[2]Lofthouse V. Ecodesign tools for designers: defining the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14):1386~1395.
[3]鄭德鳳,臧 正,孫才志. 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J]. 生態經濟,2015,31(2):64~68
[4]王義琛,王 遠,朱曉東,等.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進展評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9~12.
[5]李 霞,朱 云,藍 艷. 歐美綠色供應鏈發展經驗及啟示[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6):113~115.
[6]孫 鋅,張 鵬,范亞麗. 中國汽車生命周期數據庫建設的理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1):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