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

上海市公安局110接警中心平均年齡33.5歲。
武寧南路128號,一個普通工作日,新啟用的上海市公安局110接警中心,班組人員正在依次列隊,做上崗前的準備。站在隊伍前面的是接警班長李莉,總是比其他組員早來二十分鐘,為的是順利交接工作,確保萬無一失。作為上海城市平安的“中樞神經系統”,面對每一個“細胞”的應急呼叫,它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搜集信息、發出指令的全過程。
自1993年5月上海110報警服務臺正式開通至今,已經受理了1億多個報警電話,究竟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挽回了多少經濟損失,沒人能計算得出。李莉告訴《新民周刊》,接警的電話種類很多,有求助類,有糾紛類,有事故類……據統計,2020年110報警日均呼入量2.8萬左右,處警量1.2萬左右。粗略估算了一下,接警員每12個小時接聽300個電話,平均3秒就有一個110電話接入,而話務量最高的時候,一天甚至可以接聽四五百個。
在接警中心大廳,《新民周刊》記者看到,接警員們頭戴耳機、麥克風,面前擺著兩個電腦顯示屏,一臺不斷顯示更新報警信息,分發到相關單位;另一臺則顯示包括高架道路、地鐵站、標志建筑等信息在內的電子地圖,方便接線員快速確定報警人位置。“目前,在110這個大家庭里,女性占總人數的51%,平均年齡33.5歲。”
幾天前,正值李莉值班,凌晨兩三點,接警員突然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大概一分鐘不到,電話那頭一直傳來打呼嚕的聲音。接警員連續“喂”了幾聲,都沒人說話,但奇怪的是,每一聲喂都對應著一個類似“呼嚕聲”的應答。接警員敏銳地察覺到事情不對,她并不簡單地將這通電話處理為“誤打”,而是反打過去,這次聽到了電話那頭有砸東西的嘈雜聲。
“那是一個座機電話,我們通過后臺技術處理,定位到了大概的街道,派給了寶山分局,民警找了許多個小區的門牌號碼,都不是,最后通過手機號才查詢到了準確地址。”李莉說,幾番周折才算搞清楚情況。原來,報警人是一個聾啞男子,因經常遭遇妻子暴力求助110,電話里奇怪的呼嚕聲正是他發出的。
慢慢地,經驗足了,接警員們對于大多數的警情都能分析出個一二,一些瑣碎的并不在分內的求助事件,也能處理得游刃有余。有一次,一位獨居老太太深更半夜打來電話,說家里空調打不開了,后來發現是保潔阿姨保潔時,拔掉后忘記恢復了原位。“雖然不是分內的事情,分局民警上門解決了這個事情,老太太非常感謝我們。”李莉說,一般新上崗的接警員,入職一年什么警情都接過了,就知道什么單子在電話里就可以解釋清楚,什么單子可能是疑難警情,“按照經驗,一般通話時間超過五分鐘,我就會插聽一下”。
接警員每12個小時接聽300個電話,平均3秒就有一個110電話接入。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接警,接警員耗費了一晚上的時間,過程十分驚心動魄。“值夜班的時候,求助類報警最多,那天有個醉漢打來,說自己在三十多米的高架上下不來了。”李莉回憶,當時醉漢描述不清具體地址,嘴里還嘟囔著:“我受不了了。”“這里太黑,我什么也看不到。”接警員十分擔心,就下發單子讓民警去找,其間一直和他保持通話。“當時給了高架支隊,找了半個小時,沒找到人,就這樣一直通話到了天亮。”
李莉說,天剛蒙蒙亮時,用肉眼一直觀測不到他,浦東民警看到他時,其實在高爾夫球場的一個架子上。民警在下面喊,讓他配合回應,也不回應,當時醉漢仍處在醉酒狀態,站立的范圍非常小,力氣也耗盡了,隨時都有墜落的危險。最后我們通知到消防中隊過去營救,消防員登上云梯,上到云梯可以送達的最高處,又攀爬了一段距離,才把他救下來。而完成這次營救,已經是上午9點鐘了。

李莉正在開崗前班組會
在110接警中心,李莉會根據每天不同時段呼入量的高低,開啟40至80個接警坐席,在遇到雨雪、冰凍、臺風等惡劣天氣時,120余個接警坐席將同時開啟。記者注意到,每個座位下方,專門設計了一個放水杯的卡口,接線員被規定只能用小口杯:“這里的地板下都是管線,得防止水杯打翻。”
到了午餐時間,大部分接線員杯子里的水仍是滿的。原因是沒時間喝,更不敢多喝,因為根本沒有上廁所的時間,接警員吃飯也必須分批,早中晚飯分別二十分鐘搞定,有時遇上惡劣天氣呼入量大增,吃飯的時間明顯緊張,就像“打仗”一樣。“連續12個小時,幾乎一刻不停地在說話,耳朵發燙、喉嚨嘶啞、眼睛干澀疼痛。”
雖然辛苦,但李莉也感到慶幸,因為接警17年,她接到過許多看似驚險,實則是虛驚一場的“烏龍事件”。記得前陣子,熱心市民打來電話報警說,在街上看到一個女子大叫,被同行的男人鎖起來后,拖拽進了一家咖啡店。“我們接到報警后也不敢輕舉妄動,盤查后才發現,原來兩人是在劇組里拍戲。這說明市民的安全意識提升了不少。”
更驚險的一次是疑似“ 兇殺案”。前幾天,一個保潔阿姨在短租屋子里打掃衛生,沒過多久就慌慌張張地跑出來,撥打了報警電話。阿姨稱,在房間木制沙發縫里看到了兩只腳,當時描述得特別恐怖,說在箱子里看到了血跡,懷疑是一具尸體。“我們告訴阿姨,人先退出來,不要動,先保護現場,等待刑警去現場排查。”
刑警到現場后,手套戴好,打開上鎖的沙發,準備現場提取指紋。誰知打開的一瞬間,大家看著眼前的景象都忍不住地笑了,原來沙發里躺著的是個模特模型。李莉說,知道結果后,她也長舒了一口氣,雖然是個大烏龍,但說明我們的治安還是蠻平穩的。接警員這個工作,不僅考驗耐心、判斷力、心理素質,還需要愛心與同理心。
“喂,我一個人,我餓了,想吃東西。”李莉一直記得這個特殊的接警,它是一個三四歲小朋友打來的。當時問他父母電話、家庭地址都一概不知。接警員怕他一個人在家發生危險,就一直在和他聊天。“小朋友,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呀?你會開電視嗎?你看會動畫片,爸爸媽媽很快就回來了。”一直聊了十幾分鐘,還是沒有任何有效信息。
在110呼入量中,有部分來電涉及咨詢類、重復報警、錯撥或騷擾等非緊急電話,并不需要民警趕到現場處置。
李莉決定請示領導,查詢具體地址,發現手機號碼對應的地址在靜安一處民房里。但當我們通知民警過去后,發現民房里并沒有小男孩,而是住著一對老夫妻。“當時有點困惑,但因為擔心孩子,換了五六個接警員,就這樣一直聊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孩子的爸爸接過了電話,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男孩的爸爸年前在上海打工,年后因為疫情就回安徽老家了,因為沒人照顧孩子,一大早便帶著孩子下地插秧,男孩一個人坐在勞動車上撥打了110電話。
李莉說,很慶幸,這些都是烏龍事件,這代表著孩子安全,社會安定,沒有惡性事件、沒有打架斗毆,是更多的愛與美好在一根根的電話線中,不斷傳遞著。

李莉在接警
當你拿起電話撥打110時,該如何表達才最有效?重大警情該如何描述?報警后的單子,怎么處理?實際上,報警與接警,都是一門學問。
“能否及時、正確撥打報警電話是成功獲得緊急求助的關鍵。”李莉透露,在110呼入量中,有部分來電涉及咨詢類、重復報警、錯撥或騷擾等非緊急電話,并不需要民警趕到現場處置。也有一部分是報警人描述不到位,甚至自說自話,使得報警員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關鍵信息。
比如,交通事故的警情,接警員需要快速了解到以下幾個信息:報警人是當事人還是過路人,幾車事故,車型是什么,有沒有人受傷,有無撤離現場條件。如果事故非常嚴重,詢問車子有無翻過去,如果翻掉了,側翻還是全翻。而公交車事故,了解的又不一樣了,有多少乘客,影響了多少車道,如果是在高速高架上發生大巴車事故,就可能需要分局協調備車轉運乘客。

110接警中心
而在電話里,打架的警情也有側重點,首先引導報警人配合接警員的詢問,不要一直激動大喊或表述不清,這都可能影響有效處警時間。現場持刀的話,需要調派特警過去,因為巡邏民警不一定有武器裝備。如果是惡性斗毆,就會非常緊急,需要報警人快速報出地點,人數等相關信息,要求民警馬上到場。“當事人如果情緒激動,揚言過激,建議不要靠近,畢竟對方情緒不穩定,特殊出警現場會有高級談判專家介入。”
李莉告訴《新民周刊》,接警中心的五個班,每個班分為五個組,每個組都有一名督導員,督導員的工作職責是評估接警質量以及重大警情的上報。“無沖突的普通警情屬于四級,接警員分發處理;打架動刀就是三級警情,督導員處理;打架有人受傷,需要報告班長;現場受傷人員超過兩個或者對方逃逸,火災持續時間很長,屬于二級警情,就要上報給指揮大廳了。”
“督導員會選擇一些錄音去聽,然后評分,我們會分為月評、季評。在短信回訪系統里,報警人還會對接警員有評價,1 是滿意,2 和3 為基本滿意和不滿意,對于不滿意的回訪短信,督導員都要查聽錄音,分析處理。剛開始的確有些接警員下發單子速度很慢,甚至還要靠筆頭記錄,無法做到同步,后來掌握了快速短語、接警技巧,就好多了。”
李莉說,這份工作實際上比拼的是綜合業務能力,你需要付出比別人多的細心、耐心、同理心、判斷力。在采訪中,李莉甚至打趣地說:“班組里都是年輕的90 后,我都怕他們上班話太多,回家不說話,不談戀愛,一到休息日,就鼓勵他們多出去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