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苗苗
摘 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大眾慢生活方式的回歸,我國大多城市都開始興起綠道景觀建設??茖W且合理的綠道設計,不僅在聯通城市功能節點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完善城市的綠色生態網絡、為居民提供優良的戶外活動空間、提升城市景觀風貌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以鄭州綠道規劃的文化特色塑造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探究當今現代化城市綠道景觀空間的設計方法,對于促進現階段我國的綠道規劃系統建設,豐富城市景觀組成,構造和諧、完整、系統的城市生態網絡,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城市特色;綠道景觀;生態網絡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市社科聯課題“基于城市文化特色的鄭州綠道景觀發展問題研究”(ZSLX2019657)研究成果。
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綠色生活環境的渴求與日俱增,綠道景觀設計也從單純的慢行道設計,逐步轉變到以突出城市特色為主要目標的整合型綠道規劃設計。當前,各城市的綠道規劃建設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達到綠道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上,開始重點關注挖掘城市地方特色、體現地域文化、彰顯城市魅力等方面,使綠道景觀更加個性化、民族化。近年來,鄭州市作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發展城市,一直將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尤其繼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建設美麗河南的意見》之后,鄭州市開始全面啟動綠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城市各類用地非常稀缺緊張的情況下,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營造城市的綠色景觀風貌,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是現階段鄭州城市風貌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鄭州城市綠道發展現狀
鄭州早年被譽為綠城,處于全國交通樞紐核心位置,市內道路和各類公園綠化面積相對較大,且綠地覆蓋率高,綠地分布均勻,景觀資源豐富。2018年2月,鄭州市人民政府下發《鄭州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實施方案》,全面啟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大力開展生態廊道和綠道連通工程。截至目前,《鄭州市綠道連通提質規劃》已基本完成,綠道連通提質工程采取規劃設計、拆遷打通堵點并行推進的模式。近日印發的《鄭州市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年)》,全面開展國土綠化的提速工作,這一行動不僅進一步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對于積極推進鄭州城市生態區的建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鄭州市的綠道規劃在“ 兩環十五放射、十條快速路和綠博大道、四港聯動大道”等總布局之下,連接10 個道路節點、10 條水系河道統一進行綠地改造,不僅建設了健康步道,還建設了供市民休憩、健身的娛樂場地空間。這些綠色廊道的建設為鄭州市民改善了居住環境,也為鄭州市域游憩綠道生態體系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各大城市的綠道生態建設已完成綠道建設基本要求,開始轉為從挖掘地方特色、體現地域文化、彰顯城市魅力等方面入手,進行具有城市特色的綠道建設。
二、鄭州城市綠道景觀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鄭州在綠道景觀發展上有著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布局
綠道系統結構尚不完善,空間布局上不合理,缺乏系統聯系與組織,缺乏對生態和城市綜合效益的統籌考慮,新老城區融合不足。
(二)缺少城市地域文化特征
當前綠道景觀沒有體現鄭州區域文化特點,缺乏對于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和創新發展,彰顯地區特色與形象的特色型綠地系統尚未形成。
(三)植物配置結構相對單一
部分綠道慢行路徑的景觀環境趨同,空間形式和綠色景觀配置形式相對單調,景觀觀賞性較差。
(四)配套服務設施不足
鄭州城市綠道景觀均存在服務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部分景觀區域雖然設置有科普宣傳欄,但由于其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常常被人們忽視,從顯示度和教育意義上來說不夠完善。
(五)缺少文化體驗層次
當前的很多綠道景觀設計已無法真正滿足人們投身自然、互動交流的渴求,輕視公眾的共同參與,缺少城市文化體驗層次,面臨景觀功能缺失、無障礙設計缺乏合理性、可達性不足等種種問題。
三、鄭州城市綠道景觀發展對策
(一)制定綠道規劃布局
一是綠道體系構建。充分利用鄭州良好的綠地景觀、城市風貌和人文資源基礎,制定完整、可行的城市綠道系統總體布局。二是綠道規劃方案。選擇城市綠道作為規劃方案重點,突出其對城市綜合發展、空間完善、功能提升、風貌塑造的帶動作用,明確其發展定位與構建策略。三是實施行動計劃。主要任務是對綠道分期實施、運行機制提出規劃設想,劃定近期實施綠道建設區段和節點,提出規劃方案,對社區級綠道建設提出構建指導和參與規則。
(二)構建區域生態網絡
1.明確綠道選線
結合城市發展宏觀目標,首先在市域范圍內確定主要綠道走向。利用原有帶狀綠地作為綠道骨架,制定和選擇經濟可行的城市綠道景觀線路。科學合理的綠道選線應融入城市自然、人文景觀,與城市生態系統有機結合。
2.強化景觀組團聯系
應整合鄭州市域范圍內的各種生態、歷史、人文等資源,強化各種資源之間、城市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效聯系,為鄭州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可實行資源聯合開發,融合多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帶動發展,充實豐富景觀內容,提升景觀檔次。
3.構建綠道生態網絡
構建城市完整連續的生態網絡,應結合地理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利用已有帶狀綠地作為綠道骨架,不僅可以節約工程成本,還能保護和穩固原有的自然生態面貌。一是以中心區域的城市綠道作為支撐,比如中州大道道路景觀帶、北三環道路景觀帶等。二是以濱河景觀綠道作為外圍綠道進行圍繞,如南水北調中線兩側的防護景觀綠帶、賈魯河岸的濱河綠地、107 國道道路景觀綠地等。三是以帶狀的公園景觀作為內外圈的聯系通道,如金水河濱河公園、西流湖帶狀公園等,串聯成一個布局合理、層次豐富的生態網絡體系。
(三)強化地域文化表達
一是綠道文化表達策略??梢酝ㄟ^塑造鄭州城市文化地標、串聯城市人文景點、展現多元文化主題特色、強化與城市農業景觀的聯系等方式,充分融入各社區的地域人文特色。二是綠道文化演繹手法。為了將文化體驗性融入綠道游憩活動中去,可以運用適當的文化演繹手法,例如運用抽象、再現、隱喻及象征等形式進行表達,在綠道游徑、主題節點及景觀設施等文化演繹載體中體現出來。
(四)提升文化體驗層次
一是加強文化產業建設,運用各種設計手段為游客營造一種氛圍和情境,使游客參與相關的文化活動。二是提高群眾參與性,打造互動性強的基礎設施??梢耘e辦全程徒步活動,使人們參與其中,達到健身目的的同時,也向眾人展示了這條綠道的無窮魅力。三是提升景觀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合理設計協調統一的植物搭配,使植物景觀具備色彩豐富、層次有致、空間多樣的特征,對于提升綠道的游覽趣味和視覺觀賞性起到重要作用。
(五)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一是完善標識系統服務設施,突出文化細節。將文化性表達通過設計進行符號化,形成一套具有文化內涵的綠道標識系統和服務設施。二是對接公共交通系統,強調方便快捷可達。慢行服務設施的細節設計應融入創意文化元素,實現趣味性,增設有智能講解與介紹的特色游覽服務,以達到公眾教育的目的。三是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大力實施信息共享,包括引入智慧化、智能化概念,設置大數據中心開發鄭州綠道智慧App、智能停車等技術。在綠色生態公園、歷史文化古跡、文化產業園區等區域,增設富有文化和科技特色的游覽服務,以達到公眾教育的目的。
(六)注重歷史文化傳承
一是聯接和展現。為了保護和發揚傳統的文化遺跡,可以利用綠道串聯成網,形成有效的遺產保護廊道。重點依托鄭州古城綠道、濱河綠道等部分綠道路段的建設,聯接各類表達靜態和動態的文化設施進行保護發揚。二是建設和宣傳。為了讓傳統文化在綠道上展現,可以結合綠道建設相關文化宣傳設施,通過宣教、解說、展示等進行文化傳播,向城鄉居民、游客全方位展示鄭州的文化淵源、歷史遺跡和文化特質。三是舉辦節慶活動。借助綠道舉辦節慶活動,比如以“中國 (鄭州)國際馬戲嘉年華”“中國(鄭州)國際街舞大賽”“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等文藝賽事、展演活動為載體,開展城市旅游推介會、主題文化節、藝術攝影展、工藝制作展等,繼承傳統文化,發展現代文明。四是進行文化創意與教育活動。以文化戰略為主導思想,借助綠道節點設置創意文化館、創意中心等設計樂園和文化聚集地。此外,還可以在綠道節點舉辦教育培訓活動,開展文化教育與戶外拓展活動,使綠道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
(七)加強綠道管理與維護
1.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
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城市綠色生態保障體系,做好綠道的實時監控,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二是應該加強綠地保護管理,提升基層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明確規定各級各類綠地的養護標準和養護措施。
2.建立公共設施布局規劃
要加強區域性服務功能建設和服務網絡。對應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建立起“市級、區域級、組團級、片區級、社區級”五個層級的公共服務體系。此外,在給水、排水、防洪、電力、燃氣、熱力、信息、環衛等方面,規劃出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具體的任務。
3.強化目標與考核
在建立綠道景觀建設的目標考核、激勵機制和監管機制基礎之上,要明確各項任務目標和各責任部門,細化落實綠道景觀建設的考核內容,并定期通報各項目標任務的進展情況,以機制創新為動力,推進生態綠道建設。
綜上所述,作為城市的綠色廊道,它串聯起了各個綠色區域板塊,對城市生態建設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肩負著承載城市休閑游憩需求的重大責任。鄭州城市的綠道景觀建設以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為出發點,不僅針對城市綠道景觀空間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法,也展現了鄭州城市文化新面貌新形象,為加快構造和諧完整的城市生態網絡系統提供了策略性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平和,宋慧敏.汝南縣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8).
[2]李海霞.利用城市綠道構建鄭州城市生態網絡研究[J].價值工程,2016(4).
[3]王菲.城市綠道規劃與生態網絡構建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3.
作者單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