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超 唐賢鞏

摘 要:當前國內的土地整治項目管理工作已經基本實現了正規化的發展,但是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全面普及以及相關工作重視度的不斷提高,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的持續發展顯得非常重要。文章基于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土地生態化;景觀設計;整治
伴隨著工業化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提升。隨著資源的消耗量不斷增加,土地利用所造成的污染問題也在不斷加重。近些年我國出臺了許多的政策,推動生態化發展已經成為地區土地整治的重要方向,其和景觀設計之間具備比較突出的關聯性特征。在具體工作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資源的針對性優化利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為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支持,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此,探討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方法具備顯著實踐價值。
一、土地生態化整治對于綠色發展的影響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改變,對于氣候變化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顯得非常重要。有研究顯示,土地整治工作不僅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條件以及生活條件的改善,還可以更好地形成生態正面影響,對于低碳排放量減少、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具備比較突出的影響力[1]。荷蘭、德國等國家的農用地基本上已經從傳統服務農業生產轉變為現代化農業、休閑、自然保護等綜合性的經營模式,土地整理期間滿足了生態環境、景觀以及自然保護等多方面的需求,從而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前一些國家對土地生態化整治的重視度非常高,其對于景觀建設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重視度也比較高,對于整治區域與重要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條件等適應性的要求相對較高。減少了對于自然環境的負面危害,預防了對于景觀的持久破壞與影響,同時還可以在這一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形成結構合理、功能豐富的景觀生態環境。例如,農田方面以往都是以整齊的排列為主,但是改進后可以加入灌木與小河流,將筆直河道修建為蜿蜒曲折的河帶,不僅可以實現自然景觀的美化,還可以更好地實現蓄水;在鄉間道路方面,可以借助夯實地基之后鋪設砂石的方式進行建設,不僅可以實現經濟成本的控制,還可以更好地發揮蓄水控水的作用[2]。除此之外,土地復墾也是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涉及土壤重構、地貌重構、植被重構、景觀生態系統建設等方面。在景觀設計期間,需要充分考慮大環境因素,促使周邊環境與景觀高度契合,無沖突表現。在土地利用生態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展現經濟與審美的融合性特征。在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可以對景觀設計保持一定的重視度。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豐富,想要更好地實現生態化的土地利用,首先要將本地土地植被作為設計方案的重要構成因素,在土地利用以外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同時不對涉及的相關物種的生存產生影響,借助構建自然保護區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實現物種的多樣化保護以及基因資源的延續,這對于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具有顯著價值。
二、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相關問題
(一)認知薄弱
環境保護意識的欠缺,導致人們對于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重視度相對比較低。過于注重保護性發展以及保護性耕地的工作思路,導致追求短期利益以及眼前利益的意識比較強烈。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相對欠缺,缺少全面的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應用效果無法充分展現,最為典型的表現在于工作初期沒有詳盡的準備,對于生態環境的分析不詳細,評價的結果也存在片面性,對于設計工作單純注重經濟效益。
(二)治理措施不合理
不合理的土地生態化整治對于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危害,具體表現為土地治理工作中大量投入使用現代化的技術與設備,例如鋼筋混凝土材料、爆破技術以及現代化挖掘技術等,這些硬性技術的應用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危害[3]。一些不合理的異域物種、景觀物種的種植也會導致生態物種多樣性特征受到影響。應用微生物進行治理會導致衍生污染物的形成,此時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會導致表層土壤的結構遭到破壞,使河流遭受污染、湖泊水體發生改變,導致水文地質條件發生相應的改變,使整個治理區域的植被覆蓋率下降,同時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三)設計方案不合理
目前來看,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的方式應當是基于土地整治所涉及的地區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治工作,其涉及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以及水土資源,設計并實施相應的工程內容與措施。在具體工作中,經常出現違背整治原則的現象。例如,某地區針對沙丘進行治理時,單純為了增加耕地的數量進行方案設計,針對未利用地實行集中、連片性的大規模開發,應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進行農作物澆灌,導致該地區的水位快速下降,此時水資源的平衡遭受影響,導致許多植物快速死亡,最終形成新的沙丘群集,導致土地生態化整治的效果下降。
三、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方法
(一)注重生態保護效果
合理地開展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非常重要,在具體工作中需要注重水土保持與防護林工作的協同化建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成效。按照整治區域的水土資源現狀以及相關的調查研究,及時明確工程的具體類型,明確不同防治區域的水土保持目標,并提出具體的工程設計標準,注重防護林的設計工作,突出自然條件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依據與標準,按照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林帶寬度,明確造林目的,提高環境保護建設整體成效。在工作中需要注重技術合理供給,我國的土地生態化整治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差異。一方面,土地整治的相關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技術欠缺,例如農用地的整治工作過于追求片面化的建設,比較少關注自然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缺少相應的景觀塑造和保護技術。另一方面,土地整治工作的技術綜合性與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目前土地整治工作的技術手段無論是在高標準的農田生態化研發方面,還是在礦山土地復墾的生態化技術恢復方面,都缺少一個成套的工程技術方案。另外,在新材料、新工藝方面也存在缺陷。因此,今后需要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并基于我國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戰略性整治目標以及整治標準,強化土地的科學創新開發,全面推行土地整治的綠色化規劃設計以及工程技術、材料工藝的設計,全面提升生態化土地整治技術水平以及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土地綜合項目動態化監管方面,需要基于土地整治的政務管理控制系統進行構建,強化項目申報、方案以及招投標等方面的規范化設計,準確掌握項目進度以及資金使用情況,規范土地整治項目的業務流程,并做好項目列表的定位以及多媒體數據資料的采集。(圖1)
(二)完善資金供應與景觀建設效益
針對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的開展現狀,需要做好資金方面的針對性供應。目前新增加資金可以轉變為公共預算的投入方式,為了進一步強化土地整治的綜合水平,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例如將土地生態化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整治工作作為政府資助的重要參考標準,引導并推動土地生態化整治中生態環境以及景觀保護項目的實施,并在財政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做好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生態保護的關聯性實施,政府承擔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以及景觀保護的費用,充分體現資金的利用價值,借助經濟手段促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好地向著綠色化方向發展。另外,土地整治的生態景觀建設方面,可以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等理念貫穿整個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強化農田的景觀規劃以及建設工作,無論是土地整治與規劃環節還是施工環節,都應當盡可能減少對于原本生態環境的影響,促使受損生態得以恢復的同時其他生態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在景觀建設期間,需要注重圖紙設計、明確施工要求,落實承包合同中的生態目標,做好針對性的整改,強化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綜合效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以往的工作經驗來看,土地生態化整治可以更好地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主要在于體制機制的完善、先進工程技術的應用以及充足資金的保障。另外,今后落實土地生態化整治期間,需要注重與景觀設計的綜合性表現,并基于相關部門以及不同設計、施工團隊的密切配合,促使景觀設計更好地適應土地生態化整治工作,從而提高該地區生態環境適宜性。
參考文獻:
[1]郭仙.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的關聯性[J].吉林農業,2018(5):92-92.
[2]潘夢.土地生態化整治與農業景觀設計實證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0):1034.
[3]韓博,金曉斌,沈春竹,等.基于景觀生態評價與最小阻力模型的江南水鄉土地整治規劃[J].農業工程學報,2019(3):235-245.
作者簡介:
劉利超,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唐賢鞏,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