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胡同與西安老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歷經了幾百年的滄桑變化和歲月變遷,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但是由于基礎設施保護不完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保護意識不到位等,北京胡同和西安老城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危險,因此,人們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保護。而創造文化老城、綠色老城并且合理規劃老城是保護老城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北京;胡同;環境保護
提到北京,我們腦海中很快浮現出北京胡同的形象,北京多樣的胡同以及方正的四合院正是北京文化的代表,也是北京的魅力所在。提到西安,我們自然而然能夠想到西安的明清老城。都城文化正是西安的文化特色,自從唐朝以后,西安不再作為首都,但是都城文化卻深深地印在了西安這片沃土上并不斷傳承和發展。西安老城有以下幾個特色:嚴密的規劃布局、多樣的建筑風格、兼容的文化內涵、可持續的城市生態。
一、北京胡同與西安老城的現狀
北京胡同和西安老城的環境保護現狀可謂是十分嚴峻。通過一些走訪調查和資料查找,我們發現北京城市的風貌日新月異,由于城市需要建設,許多胡同已經被拆除或者正在被規劃著拆除。在胡同被拆除的過程中,許多現代的建筑物也出現了,現代建筑物取代北京胡同似乎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并且這個趨勢也在不停地發展著。比如因為宣武醫院的建設,石虎巷胡同進行了拆除,再加為了建設回遷樓和學校,磚塔胡同的魯迅故居也被拆除了,許多的胡同因為種種原因都進行了拆除。根據相關統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北京舊城原有的三千多條胡同已經拆除了一千五百多條,雖然北京市已經出臺了保護計劃明令禁止拆除胡同,但是現在仍有胡同被拆,保護胡同文化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進來。
同樣的,西安老城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能反映西安老城歷史文化特點的區域是北院門和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北院門曾經是唐皇城和宮城的一部分,唐末至今一直是老城最繁華的街區,但是在這么一個繁華的地方存在著亂搭亂建、超高搭建的問題,當地的民族特點也正在喪失。當地商業的發展以個體經營為主,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強,而且當地的旅游活動依附于文化特色餐飲,其他的文化價值并沒有被挖掘出來。其中可能還涉及一些民族問題,很難進行常規的改造。而三學街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適應商業的發展,這片區域的傳統民居正在慢慢消失,房屋多為當地居民自建民宅,容易遭到自然災害的破壞,街巷道路年久失修,道路普遍較窄,通行比較困難,而且許多傳統院落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衰敗。
二、出現環境破壞的原因
在分析完這兩地的問題之后,我們應該就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北京胡同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如下:胡同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現代住宅大樓中的生活條件比胡同中的生活條件高出來一大截,雖然當代社會還是有很多人熱愛胡同生活、胡同文化,但是在這么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為了與時俱進,很多人都不得不放棄胡同生活,久而久之,胡同文化就被忽視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生活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現代大樓的平地而起,與樸素的胡同民居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比起生活在高樓大廈里的方便與安逸,住在胡同里的人們明顯感覺到了生活的不便,人們逐漸開始厭倦這種不便的生活方式。人們慢慢離開胡同,久而久之這種生活方式也會被人遺忘。如果沒有了胡同,我們的古都北京也會少了一份傳統的色彩,屬于古都的美也會消失。社會的發展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常態,但是在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一定的文化特色還是有一定必要的,而北京的文化特色的代表就是胡同文化。如果只是單純追求更好的城市發展、更快的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甚至是拋棄了文化,是十分不可取的,所以胡同的發展與保留就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研究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西安老城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如下:首先是利益根源。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經濟朝著多元化發展,在歷史環境更新中,出現了包括政府、商業投資者、房地產商、旅游開發商、當地居民等十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這一格局下,當地政府提出了三個積極性。第一,追求高回報率,提高開發商的積極性;第二,改造老城區,關心民計民生,提高政府的積極性;第三,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的積極性。其次是體系根源,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歷史環境的法律文件普遍存在的法律效力比較弱、深度不夠等特點,而且在許多法律文件中雖然提到了保護對象、保護的內容,但是關于具體的操作的內容十分匱乏,于是也就產生了歷史環境與資源發展相矛盾的局面。再加上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的資金來源于國家地方以及自籌,古城保護缺乏資金的支持,人們也就喪失了對文物和古跡保護的意識,導致了西安明清古城環境受到毀壞。
三、關于防治環境破壞的方法
關于北京傳統胡同環境保護問題,我們可以展開以下思考:
(一)創造人文胡同
在傳統藝術中看見現代色彩正是我們應當極力追求的,政府可以組織將胡同進行適當翻修,保留其外部的原狀,保持傳統的樣子,而內部可以適當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利用一些現代的技術,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讓胡同居民處在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中也能提高居民們保護傳統胡同文化的意識,并且能夠使居民積極地參與其中。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樣做使原汁原味的胡同文化消失了,也不利于土地的使用,但是這樣做卻將現代與傳統有機結合了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保護了傳統。
(二)創建綠色胡同
何為創造綠色胡同?有些人不禁發問,創造綠色胡同就是改善胡同里的生態環境,加強胡同里的綠化,這就需要政府與居民們一起努力,比如政府可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栽種綠化植物,培養綠化帶,而當地的居民也要注重綠化,在家里種植一定的植物,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使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參與進來,還有利于提高大家的集體意識與責任感。隨著大家的生活環境變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也會提升。大家在胡同的外墻下搭建花廊,在樹蔭下安置藤椅,家家飄著花香,隨處可見大自然美麗的色彩,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和工作勞累過后感受生活的美好。這樣做也增加了老北京的景觀美,一舉兩得。
(三)創建文明胡同
我們中華文明傳承至今,不曾中斷,不可丟失,而北京的胡同代表著北京的一段文化歷史,也不能隨意丟失。政府可以根據北京胡同的文化歷史發展文化產業,這樣胡同文化的商業區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這既可以為保護傳統文化古跡提供一定的經濟基礎,也有利于中外游客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便利條件。以南鑼鼓巷為例,這里的商業發展基本以酒吧、商品文化為主,為了此地傳統文化的長久發展,政府可以引導商家以本土文化為主開展商業活動,這樣有利于游客充分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促進消費,從而為胡同環境的保護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
(四)規劃胡同的格局
為了避免引發利益的沖突,需要一種科學的全面統籌觀念,避免大家因為利益而遺忘了文明,因此保護胡同環境就需要全民參與進來。當然,只考慮保護胡同、只推動胡同的發展這種思想意識是不正確的,應當統籌全局,城市也要發展,所以可以對城市進行規劃分區,劃分出一些老的傳統的胡同,對其進行集中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胡同原本的風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向大家展現出它的文化色彩,建造屬于老胡同的歷史保護區,并且可以在保護區周圍建造高樓大廈,使老胡同融入其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模式的融合,使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提及西安明清老城的環境保護,可以呼吁全社會公眾的參與,西安的一些高校與科研機構可以強強聯手,共同為保護西安老城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西安的老城中包括一系列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華陰老腔、華縣皮影、碗碗腔、西安鼓樂等等,全面反映了西安人民歷史上勞動、生活、藝術、審美、習俗等,作為歷史文化的結晶,充分吸引了海內外人民的目光。因此,建立博物館,對這些歷史文化結晶進行統一的保管與保護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也應當呼吁當地居民參與進來,每個人都該為老城環境的保護出一份力。生態環境的破壞,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每個人都不能逃避。保護西安的古城環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首先應當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人們以保護環境為己任,在潛意識里就能意識到其重要性,自覺地參與進來,并且能夠持久地堅持下去。
四、結語
我國的文化古跡經歷了幾百年的變遷,是國人文化的體現,但是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卻有許多不足之處,雖然近些年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環境的重要性,但是力度明顯不夠。根據總結出來的經驗,城市想要發展必然離不開歷史,人們只有意識到歷史建筑與文化保護的必然性,才能推動當代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東利.北京傳統胡同環境保護研究:以北京鮮魚口地區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藍楓.三井胡同:北京景山街道環境整治的范本之一[J].城鄉建設,2019(1).
[3]梁哲.北京胡同人居環境問題調查研究[J].中國房地產業,2018(10).
作者簡介:
王興彬,西安美術學院博士,黑龍江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遺產保護及文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