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燕
摘 要:對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形成發展的探究立足其產生的歷史時代背景及形成的自然歷史邏輯,旨在為進一步科學準確詮釋、總結、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建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實踐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A11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003-02
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科學體系的創始人,其意識形態思想精髓必然是學習、研究及構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第一課。
一、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如果探究任何理論、思想及學說產生來源都不能否定其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這一基本事實。其產生的根基也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如恩格斯曾講過的“物質的經濟的事實”即物質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如馬克思曾論述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即對一切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優秀理論、思想、學說的繼承和揚棄。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產生必然也是離不開其產生當時的歷史時代“經濟事實”、“政治環境”及“已有的思想材料”的繼承揚棄。那么,回顧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產生時的“經濟事實”、“政治環境”狀況、“已有的思想材料”是怎樣的呢?
(一)“經濟事實”
人類社會進入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的帶動下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這是英國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的革命號角。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結果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首先在英國被確立了起來,也就意味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時代。同時,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時代到來的,還有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不可調和,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越演越烈,這必然會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反思及重新審視。
(二)“政治環境”
“工業革命創造了一個大工業資本家的階級,但是也創造了一個人數遠遠超過前者的產業工人的階級”,此時在資本主義世界里,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整個世界的“政治環境”復雜多變、不容小覷。如1830—1840年十年間,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頻繁爆發。無論是在英國、法國,還是德國,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階級的合法權利,不斷地走上街頭集會、罷工。甚至,德國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在1844年6月拿起武器發動了起義。馬克思曾高度贊揚:“西里西亞起義恰恰在開始時就具有了法國和英國的工人起義在結束時才具有的東西那就是對無產階級本質的意識。”這一論述表明:一方面,19世紀中葉工人階級已經成長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斗爭的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工人階級作為歷史演進新生階級不斷壯大,這樣就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產生創造了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主觀及客觀條件。
(三)“已有的思想材料”
綜上,不可否認,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是對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徹底清算與批判,與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如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其原因是“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產生的思想基礎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三個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及法國和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而且包括間接理論來源,即19世紀物理學、生物學等在自然領域的新發現。“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及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7]
二、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形成的歷史邏輯
回顧人類思想史,我們很快發現,任何偉大的思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不具有偶然性和一蹴而就的特質,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同樣是在揚棄中、在社會實踐中,逐漸使其世界觀和政治立場發生轉變直至質的飛躍的過程。按照這一歷史演進,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形成自然歷史進程可以分為三個歷史語境:歷史語鏡一,實踐辯證法的確立;歷史語境第二,現實社會關系的批判;歷史語境第三,其理論批判的價值旨歸。
歷史語境一,實踐辯證法的確立。
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始于對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想的消解及反思,進而確立了其意識形態實踐辯證法歷史語境第一階段。在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起點的對過往意識形態所作的源起期。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以“人本學唯物主義方法”展現出一種對費爾巴哈所缺少的社會歷史維度的反思。隨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再次重申了其“人本學唯物主義方法”,即人的勞動實踐,或者說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創造歷史的理念并且在此邏輯推演中重塑了費爾巴哈的關于人的自然性,將歷史理解為兩種展現范式,一是勞動對象化及勞動異化,二是勞動異化揚棄勞動異化的辯證過程。此后,馬克思多次在其其它論著中進一步將“物質生產”實踐理解為人的“第一歷史活動”。由此,馬克思意識形態超越了以往意識形態諸多紛爭和批判,確立了以“實踐”為真實根基的辯證法。即,“馬克思改變了哲學的任務: 哲學不再是抽象地討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談論自然界的運動發展”,而是“要求無產階級從理論上認識人與現實的關系,從實踐中解決人與現實的關系。”
歷史語境二,現實社會關系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以往觀念意識形態進行批判的同時,逐漸的認識到“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不能僅僅通過批判從哲學的觀點來加以解決的”。從歷時性看,無論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前期著作,還是后期的《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識性清算德國古典哲學以往觀念意識形態虛幻性的同時,通過逐漸確立的實踐辯證法,日漸聚焦于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批判。“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2]由此,馬克思借助政治經濟學“商品、拜物教、活勞動、死勞動及資本”等范疇,深入剖析和揭示了形而上學的物質利益和世俗基礎,資本的運作機制,以期喚醒人們改變不合理的舊世界的自覺意識。
歷史語境三,其理論批判的價值旨歸。
隨著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即理論和現實雙重維度研究逐漸深入,其從分析實際的政治制度出發,可以看到的是馬克思在其諸多手稿著作群中找到了通向意識形態變革的現實路徑,即將其意識形態批判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相結合,提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大發展使現代社會階級簡單化,無產階級在變革舊社會、消滅意識形態虛幻性及私有制中必然成為歷史進步的自覺主體,即“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在此,無產階級第一次意識到自身“改造世界”的歷史使命。基于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后積極投身于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運動斗爭中,并且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參與“正義者同盟”的改組;擔任第一國際領導機構總委員會成員,等等。以實際行動投身社會實踐的方式來踐行其理論批判的價值旨歸,即實現共產主義、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
三、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內涵的科學闡釋
“意識形態”作為西方近代哲學發展形成的一個重要范疇,其基本含義至今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意識形態”概念也從未做過明確、清晰的界定,但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對意識形態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批判的過程中已經科學的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內涵,即意識形態作為一個復雜范疇,其基本內涵的闡述必須與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相結合。學界的一般共識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使用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意義。
第一層面:從“批判的”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
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從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觀意識形態消解反思及批判開始的。“在德國,對真正的人道主義說來,沒有比唯靈論即思辨唯心主義更危險的敵人了……這種超脫肉體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并且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給梅林的信中再次重申“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的真正動力始終是他所不知道的……因為這是思維過程,所以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他從純粹的思維中——不是從他自己的思維中,就是從他的先輩的思維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而不去進一步研究這些材料的較遠的、不從屬于思維的根源。”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唯心主義“歪曲(下轉29頁)(上接4頁)了的”意識形態觀,其實際是從“批判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的。
第二層面:從“統治階級的”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馬克思恩格斯這一論述是從階級社會分析視角出發分析和揭示了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基于自身階級利益提出意識形態,是階級利益的集中表現,其目的是為了掩蔽自己階級利益,為統治階級統治尋求最廣泛的政治合法性認同,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在此,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使用賦予了其統治階級意義。
第三層面:從“歷史唯物主義”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和社會發展雙重維度之間相互作用和聯系的意義上認為,意識形態是人們物質生產生活的直接產物。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再次強調“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張雙利.在烏托邦與意識形態的張力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J].江西社會科學,2004,(3).
[4]? 陳先達.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歷史觀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孟憲忠.論馬克思實踐辯證法的來源和使命[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